✔ 最佳答案
大腸直腸的生理構造及功能
一、 認識大腸
大腸全長約150公分,可分為盲腸、結腸、及直腸,首先就其解剖位置來予以介紹。
(A) 結腸 結腸分為升、橫、降及乙狀結腸
1. 升結腸:自人體的右下腹往斜後方上升,直到肝臟下緣,形成直角朝 左側水平前進,此直角急轉彎區稱為肝彎(Hepatic Flexure)。
2. 橫結腸:緊接著升結腸,往左方橫走,橫過左上腹,在脾的下方形成一個直角往下行,此直角區稱為脾彎(Splenic Flexure)。
3. 降結腸:自左上腹往下行,在將靠近骨盆時轉向內側。
4. 乙狀結腸:上承接自降結腸,在骨盆腔內,往下走朝左彎,為最彎曲的一段結腸。
(B) 直腸 直腸位於骨盆之內,位於薦、尾骨的前方,乙狀結腸的末端,就是和直腸接,直腸的末端有一段2.5公分長的肛管,其對外的開口就是肛門。
(C) 肛門 肛門有內外括約肌,內括約肌為平滑肌,乃內環肌增厚所形成,外括約肌為骨骼肌,可由意志來控制,平常未排便時,肛門呈收縮狀態,肛門括約肌鬆弛,將引起大便失禁。
(D) 盲腸 盲腸為大腸最粗大的部位位於右下腹,末段的小腸(迴腸)和大腸的交界處稱為迴盲瓣。 迴盲瓣為一個閥門,掌控食糜進入大腸的速度,平常是關閉的,離迴盲瓣開口不遠處可以見到一蚯蚓狀,長約8公分的突出物,那就是闌尾。闌尾有豐富的淋巴組織,若有食物掉入,或其他因素可能引起發炎,那就是闌尾炎,(俗稱為盲腸炎)。
二、大腸的血流支配
上腸繫膜動、靜脈支配盲腸,升結腸及大部分的橫結腸。下腸繫膜動、靜脈支配偏左側靠近脾彎的橫結腸及乙狀結腸及近端直腸。 內陰部動脈及靜脈支配遠端直腸及肛門。上、下腸繫膜靜脈回流經門靜脈至肝臟,所以大腸、直腸癌常合併肝臟轉移,但是內陰部靜脈直接回流至下腔靜脈,再回流至心臟及肺臟,不經過肝臟,所以肛門癌及遠端的直腸癌若發生轉移,其位置可能是肝臟以外的組織。
三、大腸的運動
為自小腸運送來的食糜吸收水份及電解質,為大腸主要功能之一,功能之二為儲存糞便,和小腸相比,大腸的蠕動較遲滯,但這已足夠達成大腸活動的功能,大腸的肌肉分成內環肌及外縱肌,結腸的縱肌分佈不均,部分縱肌匯聚變厚形成三條明顯的肌束,合稱為結腸帶,當環肌和縱肌同時收縮時,使結腸出現一系列膨大的袋狀構造,及結腸袋,糞便在這肌肉收縮之間逐步前進,原本自小腸進入大腸液體狀的食糜每天約有1500ml,食糜中的水份及電解質在盲腸及升結腸中逐漸被吸收,當水樣的糞便到達肝彎附近時,已呈現半液態的糞便,到橫結腸時,糞便更進一步濃縮成粥狀,到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時,糞便已是固態狀,到直腸時就是成形硬的糞便了。每天若有1500ml的食糜進入大腸,到最後糞便排出時只剩下80ml到150ml。
食糜自迴盲瓣進入大腸後,要花8小時到15小時才能到達橫結腸,這時如前所述,糞便已呈現粥狀或半固體狀。正常的人在早餐之後15分鐘有便意,這是因為這時自橫結腸至乙狀結腸有一陣腸收縮,這種收縮以約莫20公分為一段來收縮,不形成結腸袋,將糞便強力往前推進,持續10分鐘到30分鐘,最後將糞便送到了直腸,這時即有便意。
當人進食後,食物進入胃及十二指腸,也能引起神經反射刺激大腸的收縮,當大腸有病灶,如腫瘤或炎症時,也能刺激大腸引起收縮,造成排便習慣的異常。
便秘就是糞便在大腸停留的時間過久,造成水份被過度的吸收,後果就是過硬的糞便及排便障礙。大腸神經反射的退化及腸肌無力或自主神經系統失調,才是更多便秘患者的病因。 排便 大部分時間裡,直腸中是沒有糞便的,然而當糞便到達直腸之後,將引起神經反射讓人有便意,而掌控糞便使之不會失禁地排出,主要靠肛門兩條擴約肌。
(a) 內擴約肌:由平滑肌所構成,不能由意志來控制,位於肛門的內部。
(b) 外擴約肌:由骨骼肌所構成,可由意志來控制。
四、大腸分泌腺的功能
和小腸類似,大腸表面亦分佈眾多的分泌腺,但是和小腸不同的是,大腸沒有絨毛,其分泌腺主要分泌黏液及鹼性的碳酸根離子,黏液能夠保護大腸腸壁,並且讓糞便更結實、緊密,而鹼性離子的分泌能抑制腸內菌的過度增長,以免傷及腸壁。當罹患大腸炎症時,大腸黏膜將分泌大量的水份及電解質,以利於儘速排出刺激物及病原,這時糞便的水份及次數將增加,這現象就是腹瀉。 大腸內腸內菌的作用 大腸中,又特別是右側大腸中,有許多桿菌,它們的作用,諸如可以消化一些纖維素或是製造有益於人體的維生素,如維生素K、B12、B1、B2。 腸內菌也會製造出氣體,如甲皖,二氧化碳,及氫氣,這些氣體就是由肛門排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