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歷史

2007-05-26 2:23 am
春秋戰國那個

回答 (3)

2007-05-26 2:28 am
✔ 最佳答案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1],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歷史

[編輯] 起源

傳說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編輯] 強盛

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不僅有地千里,也發展出可與中原比擬的高度文化。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陞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滅其國,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其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中原的中原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後來的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前606年王征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前506年,楚昭王時,吳國君主闔閭派孫武子、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楚國大敗幾乎滅亡。這時越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楚國得以保全。

[編輯] 衰亡

進入戰國時代,主要的六大強國皆曾進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經改革,唯有楚國故步自封未曾稍加變法。前400年,自晉分家的韓、趙、魏三國屢次聯軍攻楚。當時在位的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至楚威王時代,楚國的領土已擴張至吳、越、巴、蜀,興盛一時。

然而至楚懷王繼位以前,楚國失去對巴蜀兩地的控制,復中衰的跡象。楚懷王故而在即位後,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楚懷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欲興兵奪回楚王的楚國軍隊又為秦將白起擊敗,被迫東遷至壽春,楚國國勢也因此在楚懷王後期迅速衰弱。楚考烈王死後,太后李嫣嫣執政,國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失利。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滅楚。

但楚人認為當年楚懷王死得太冤枉,國家亦無罪,所以對秦國懷有切齒之恨,所以後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項羽果然滅秦。

[編輯] 楚國的族源

大致可分為五說[2]:

* 華夏說
* 苗蠻即上著說
* 東夷說
* 西方民族說
* 民族融合說

[編輯] 楚文化

[編輯] 語言

在春秋時代,楚語和中原語言之間有明顯的區別。楚國的官名和其他諸侯國不同:楚國宰相叫令尹,司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傳·宣公五年》還記載春秋時代楚語的兩個特殊詞語:

於菟wūtú(上古漢語發音為*aa-laa)為「老虎」(有人懷疑可能和緬甸語 kla「老虎」有關)

穀為「哺乳」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因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穀於菟,《左傳》對他名字的原意做了解釋。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話:「楚言而出」(今譯:「他們講楚語就撤退了」),證明當時的楚語和中原的語言不能通話。

在戰國時代,屈原楚辭的辭彙也顯示出楚國語言的特點。

周代楚國君主
君主 國君名稱 在位時間
楚熊蚤 熊蚤(羋蚤)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麗 熊麗(羋麗)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狂 熊狂(羋狂)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繹 熊繹(羋繹)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艾 熊艾(羋艾)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黵 熊黵(羋黵)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勝 熊勝(羋勝)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楊 熊楊(羋楊)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渠 熊渠(羋渠)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摯 熊摯(羋摯])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延 熊延(羋延) 約 前年至前848年
楚熊勇 熊勇(羋勇) 約 前847年至前838年
楚熊嚴 熊嚴(羋嚴) 約 前837年至前828年
楚熊霜 熊霜(羋霜) 約 前827年至前822年
楚熊徇 熊徇(羋徇) 約 前821年至前800年
楚熊咢 熊咢(羋咢) 約 前799年至前791年
楚若敖 熊儀(羋儀) 約 前790年至前764年
楚霄敖 熊坎(羋坎) 約 前763年至前758年
楚蚡冒 熊眴(羋眴) 約 前757年至前741年
楚武王 熊通(羋通) 約 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 熊貲(羋貲) 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堵敖 熊艱(羋艱) 約 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 熊惲(羋惲) 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 熊商臣(羋商臣) 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莊王 熊侶(羋侶) 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 熊審(羋審) 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 熊招(羋招) 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楚郟敖 熊員(羋員) 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靈王 熊圍(羋圍) 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 熊居(羋居) 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 熊珍(羋珍) 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
楚惠王 熊章(羋章) 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簡王 熊中(羋中) 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聲王 熊當(羋當) 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 熊疑(羋疑) 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肅王 熊臧(羋臧) 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 熊良夫(羋良夫) 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 熊商(羋商) 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懷王 熊槐(羋槐) 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頃襄王 熊橫(羋橫) 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 熊元(羋元) 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 熊悍(羋悍) 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 熊猶(羋猶) 前228年
楚王負芻 熊負芻(羋負芻) 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 前223年
楚義帝 熊心 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 項羽 前206年至前202年

2007-05-26 10:30:38 補充:
咁都係我答先啦,加上歷史可以改寫咩?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5-26 3:07 am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1],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傳說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起源
強盛
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不僅有地千里,也發展出可與中原比擬的高度文化。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陞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滅其國,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其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中原的中原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後來的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前606年王征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前506年,楚昭王時,吳國君主闔閭派孫武子、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楚國大敗幾乎滅亡。這時越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楚國得以保全。
[編輯] 衰亡
進入戰國時代,主要的六大強國皆曾進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經改革,唯有楚國故步自封未曾稍加變法。前400年,自晉分家的韓、趙、魏三國屢次聯軍攻楚。當時在位的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至楚威王時代,楚國的領土已擴張至吳、越、巴、蜀,興盛一時。

然而至楚懷王繼位以前,楚國失去對巴蜀兩地的控制,復中衰的跡象。楚懷王故而在即位後,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楚懷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欲興兵奪回楚王的楚國軍隊又為秦將白起擊敗,被迫東遷至壽春,楚國國勢也因此在楚懷王後期迅速衰弱。楚考烈王死後,太后李嫣嫣執政,國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失利。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滅楚。

但楚人認為當年楚懷王死得太冤枉,國家亦無罪,所以對秦國懷有切齒之恨,所以後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項羽果然滅秦。


[編輯] 楚國的族源
大致可分為五說[2]:

華夏說
苗蠻即上著說
東夷說
西方民族說
民族融合說

楚文化

語言
在春秋時代,楚語和中原語言之間有明顯的區別。楚國的官名和其他諸侯國不同:楚國宰相叫令尹,司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傳·宣公五年》還記載春秋時代楚語的兩個特殊詞語:

於菟wūtú(上古漢語發音為*aa-laa)為「老虎」(有人懷疑可能和緬甸語 kla「老虎」有關)

穀為「哺乳」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因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穀於菟,《左傳》對他名字的原意做了解釋。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話:「楚言而出」(今譯:「他們講楚語就撤退了」),證明當時的楚語和中原的語言不能通話。

在戰國時代,屈原楚辭的辭彙也顯示出楚國語言的特點。


音樂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精通或熟悉「楚國」主題的專家參與編輯。
請幫助我們尋找適合的人士,或是自行修正本頁面。更多細節與詳情請參閱討論頁。


楚國君主列表
楚國君主 編輯

周代楚國君主

君主 國君名稱 在位時間
楚熊蚤 熊蚤(羋蚤)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麗 熊麗(羋麗)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狂 熊狂(羋狂)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繹 熊繹(羋繹)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艾 熊艾(羋艾)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黵 熊黵(羋黵)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勝 熊勝(羋勝)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楊 熊楊(羋楊)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渠 熊渠(羋渠)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摯 熊摯(羋摯])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延 熊延(羋延) 約 前年至前848年
楚熊勇 熊勇(羋勇) 約 前847年至前838年
楚熊嚴 熊嚴(羋嚴) 約 前837年至前828年
楚熊霜 熊霜(羋霜) 約 前827年至前822年
楚熊徇 熊徇(羋徇) 約 前821年至前800年
楚熊咢 熊咢(羋咢) 約 前799年至前791年
楚若敖 熊儀(羋儀) 約 前790年至前764年
楚霄敖 熊坎(羋坎) 約 前763年至前758年
楚蚡冒 熊眴(羋眴) 約 前757年至前741年
楚武王 熊通(羋通) 約 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 熊貲(羋貲) 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堵敖 熊艱(羋艱) 約 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 熊惲(羋惲) 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 熊商臣(羋商臣) 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莊王 熊侶(羋侶) 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 熊審(羋審) 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 熊招(羋招) 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楚郟敖 熊員(羋員) 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靈王 熊圍(羋圍) 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 熊居(羋居) 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 熊珍(羋珍) 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
楚惠王 熊章(羋章) 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簡王 熊中(羋中) 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聲王 熊當(羋當) 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 熊疑(羋疑) 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肅王 熊臧(羋臧) 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 熊良夫(羋良夫) 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 熊商(羋商) 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懷王 熊槐(羋槐) 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頃襄王 熊橫(羋橫) 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 熊元(羋元) 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 熊悍(羋悍) 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 熊猶(羋猶) 前228年
楚王負芻 熊負芻(羋負芻) 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 前223年
楚義帝 熊心 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 項羽 前206年至前202年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5-26 2:31 am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1],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目錄 [隐藏]
1 歷史
1.1 起源
1.2 強盛
1.3 衰亡
2 楚國的族源
3 楚文化
3.1 語言
3.2 音樂
4 楚國君主列表
5 參見
6 注釋



[編輯] 歷史

[編輯] 起源
傳說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編輯] 強盛
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不僅有地千里,也發展出可與中原比擬的高度文化。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陞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滅其國,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其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中原的中原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後來的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前606年王征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前506年,楚昭王時,吳國君主闔閭派孫武子、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楚國大敗幾乎滅亡。這時越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楚國得以保全。


[編輯] 衰亡
進入戰國時代,主要的六大強國皆曾進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經改革,唯有楚國故步自封未曾稍加變法。前400年,自晉分家的韓、趙、魏三國屢次聯軍攻楚。當時在位的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至楚威王時代,楚國的領土已擴張至吳、越、巴、蜀,興盛一時。

然而至楚懷王繼位以前,楚國失去對巴蜀兩地的控制,復中衰的跡象。楚懷王故而在即位後,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楚懷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欲興兵奪回楚王的楚國軍隊又為秦將白起擊敗,被迫東遷至壽春,楚國國勢也因此在楚懷王後期迅速衰弱。楚考烈王死後,太后李嫣嫣執政,國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失利。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滅楚。

但楚人認為當年楚懷王死得太冤枉,國家亦無罪,所以對秦國懷有切齒之恨,所以後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項羽果然滅秦。


[編輯] 楚國的族源
大致可分為五說[2]:

華夏說
苗蠻即上著說
東夷說
西方民族說
民族融合說

[編輯] 楚文化

[編輯] 語言
在春秋時代,楚語和中原語言之間有明顯的區別。楚國的官名和其他諸侯國不同:楚國宰相叫令尹,司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傳·宣公五年》還記載春秋時代楚語的兩個特殊詞語:

於菟wūtú(上古漢語發音為*aa-laa)為「老虎」(有人懷疑可能和緬甸語 kla「老虎」有關)

穀為「哺乳」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因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穀於菟,《左傳》對他名字的原意做了解釋。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話:「楚言而出」(今譯:「他們講楚語就撤退了」),證明當時的楚語和中原的語言不能通話。

在戰國時代,屈原楚辭的辭彙也顯示出楚國語言的特點。


[編輯] 音樂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精通或熟悉「楚國」主題的專家參與編輯。
請幫助我們尋找適合的人士,或是自行修正本頁面。更多細節與詳情請參閱討論頁。


[編輯] 楚國君主列表
楚國君主 編輯

周代楚國君主

君主 國君名稱 在位時間
楚熊蚤 熊蚤(羋蚤)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麗 熊麗(羋麗)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狂 熊狂(羋狂)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繹 熊繹(羋繹)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艾 熊艾(羋艾)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黵 熊黵(羋黵)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勝 熊勝(羋勝)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楊 熊楊(羋楊)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渠 熊渠(羋渠)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摯 熊摯(羋摯]) 約 前年至前年
楚熊延 熊延(羋延) 約 前年至前848年
楚熊勇 熊勇(羋勇) 約 前847年至前838年
楚熊嚴 熊嚴(羋嚴) 約 前837年至前828年
楚熊霜 熊霜(羋霜) 約 前827年至前822年
楚熊徇 熊徇(羋徇) 約 前821年至前800年
楚熊咢 熊咢(羋咢) 約 前799年至前791年
楚若敖 熊儀(羋儀) 約 前790年至前764年
楚霄敖 熊坎(羋坎) 約 前763年至前758年
楚蚡冒 熊眴(羋眴) 約 前757年至前741年
楚武王 熊通(羋通) 約 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 熊貲(羋貲) 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堵敖 熊艱(羋艱) 約 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 熊惲(羋惲) 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 熊商臣(羋商臣) 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莊王 熊侶(羋侶) 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 熊審(羋審) 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 熊招(羋招) 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楚郟敖 熊員(羋員) 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靈王 熊圍(羋圍) 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 熊居(羋居) 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 熊珍(羋珍) 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
楚惠王 熊章(羋章) 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簡王 熊中(羋中) 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聲王 熊當(羋當) 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 熊疑(羋疑) 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肅王 熊臧(羋臧) 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 熊良夫(羋良夫) 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 熊商(羋商) 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懷王 熊槐(羋槐) 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頃襄王 熊橫(羋橫) 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 熊元(羋元) 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 熊悍(羋悍) 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 熊猶(羋猶) 前228年
楚王負芻 熊負芻(羋負芻) 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 前223年
楚義帝 熊心 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 項羽 前206年至前202年


[編輯] 參見
楚國君主與大夫列表

[編輯] 注釋
↑ 「羋」,普通話/國語中與「米」字同音,漢語拼音為mǐ。
↑ [《楚國的族源有誰知?》,楚文化,新華網湖北頻道。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1: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5000051KK028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