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灣仔位置的資料

2007-05-26 2:02 am
我想要灣仔位置的資料

用黎做地理報告呀

唔該

回答 (2)

2007-05-26 2:28 am
✔ 最佳答案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即指灣仔。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不停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在英國人到來以前,灣仔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未填海前,灣仔時的海岸線亦在洪聖廟附近。灣仔當時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早期發展:

1960年代的灣仔1840年代,英國人到來以後,春園街(Spring Garden) 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起源為寶順洋行東主顛地在此建一私邸春園別墅,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春園內有一小湖供劃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春園英語本來的意思是指花園內有一泉水(Spring)。至於春園街附近的利東街、汕頭街和廈門街等,當時則為儲存準備運到不同的口岸城市的貨品倉庫。而船街、麥加力哥街則為維修船隻的船塢。後來顛地破產,春園亦於1867年消失。上述地段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妓女流連之地,她們在一些稱為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上而得名),但與石塘咀不同的是有洋妓提供,甚至西片《蘇絲黃的世界》亦於灣仔取景。至於在春園以西的日、月、星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發電廠的舊址。至於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利臣山,曾經是石礦場。石礦開採完畢後,摩利臣山亦被移平。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利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牆為紀念。自開埠至上世紀的灣仔亦為香港島著名的殯葬區,擁有各式墳場如回教、波斯、天主教、猶太教等,因此醫院及相關行業林立如聖佛蘭士街,源於一間同名的醫院(該醫院於重光後結業)、擁有140年歷史的律敦治醫院等等,位於集成中心旁的藍球場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香港殯儀館(後遷至北角現址)及位於東城大廈的萬國殯儀館(後遷至紅磡現址)於灣仔營業,雖然該兩所殯儀館結業多年,但位於天樂里的長生店仍然營業至近年才結業。

填海工程:
早期灣仔最繁盛地區是在皇后大道東一帶。灣仔海岸線歷年不停的隨著填海外移。1841年建築皇后大道前,海岸約在大道東附近。建造大道東時倒進海中的沙土成了新的土地,新的海岸稱為海旁東,即今日的莊士敦道。這就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之一。到了1902年建造香港電車時,電車路即設在海旁東。1922年起的大規模灣仔填海工程,歷時九年,將海岸線推至告士打道一帶,並建造了軒尼詩道、駱克道等街道。現時位於灣仔道與軒尼詩道之間,在集成中心旁邊小公園的楷梯有一金線,即為填海前的海岸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65年至1972年,另一大型填海工程則把海岸推至今日的會議道、灣仔碼頭一線。目前最後的填海則是1990年代建造會議展覽中心二期時進行。

古今建築:

灣仔街市
舊灣仔郵政局雖然多年的重建令灣仔失去了很多的歷史建築,但倘若小心察看,會發現灣仔的街道是香港的發展史的縮影。最接近山旁的皇后大道東一帶是19世紀開埠前已有人居住的地方,發展得最早,亦有最多歷史古蹟。包括:

洪聖廟,皇后大道東、大王西街交界,建於1841年開埠以以前。
綠屋,位於茂蘿街。

北帝廟,毗鄰石水渠街的聖雅各福群會,建於1862年。

錫克廟,建於1901年,並於1935年增建為現有規模,位於司徒拔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

南固臺,建於1918年人稱鬼屋,位於捷船街及堅尼地道之間,為近年最具爭議的重建項目。

舊灣仔郵政局,皇后大道東、灣仔峽道交界,建於1912年。

藍屋,石水渠街,建於1920年,曾是一所醫院,亦曾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後人的武館。

灣仔警署,建於1932年,俗稱二號差館,樓高四層,以藍白為主色。

灣仔街市,灣仔道、皇后大道東交界,建於1937年,典型的包浩斯建築。(擬拆卸)
在皇后大道東至莊士敦道電車路之間是二次大戰前發展的住宅區,有多條很具香港本地特色的街道,部份更仍保留有戰前住宅的特色。例如大王東街與莊士敦道交界即和昌大押所在; 克街等地都仍然有典型的戰前舊樓。太原街、交加街、灣仔道一帶仍然有傳統的街市。利東街的印刷街;大佛口的循道衛理教堂;被稱為夏巴油站的德士古大廈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築和社區,再向海的方向則有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紅燈區所在地的駱克道、謝斐道。最後橫過了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建築物包括有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演藝學院、中環廣場等名建築。最接近維多利亞港海旁的,是1997年主權回歸時典禮使用的會展新翼,和象徵回歸的金紫荊廣場。
灣仔的發展,與維多利亞城的誕生有著密切的關係。要了解維多利亞城的發展,應先從鴉片戰爭說起。




維多利亞城的誕生
清兵於鴉片戰爭被英軍打敗,被逼於1841年(道光廿一年)簽訂《穿鼻條約》,將香港鳥割讓給英人。1841年1月26日,英軍沿上環的一條小路登上小山崗,升起英國國旗,宣報香港為英國的稙民地。那條小路後來築成水坑口街,小山崗則被稱為佔領角。1842年8月29日(道光廿二年七月廿四日),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香港島正式割讓予英國。

至1843年,港府籌劃城市及港口發展,並將新的城市命名維多利亞城,以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這亦是華人俗稱的「四環九約」。當中的「四環」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

西環(堅尼地城至干諾道西)
上環(國家醫院至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中環(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至美利操場,即今花園道)
下環(軍器廠街至灣仔道),即今灣仔
為使「四環」地區有更細緻的劃分,以辨識有關區域所屬,「四環」再進一步被分為「九約」。「九約」是指九個行政區:

第一約 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第二約 石塘咀至西營盤
第三約 西營盤
第四約 干諾道西東半段
第五約 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
第六約 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第七約 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第八約 灣仔道至鵝頸橋,即今堅拿道
第九約 鵝頸橋至銅鑼灣
1903年,港府樹立了六塊以花崗岩製成的界石,以確立維多利亞城的範圍,界石約一米高,上面刻有 "CITY BOUNDARY 1903" 的字樣。它們經歷百多年的時光依然存在,默默地訴說香港過去的歷史。它們分別位於:

西寧街公園內(維多利亞城西限)
薄扶林道86號
克頓道近旭龢道四百米
舊山頂道與地利根德徑交界
寶雲道近司徒拔道
黃泥涌道近聖保祿小學(維多利亞城東限)
由此可見,灣仔即當時的下環,其範圍則西起軍器廠街,東至堅拿道。

「灣仔」有「小港灣」的意思,於香港開埠前已有人居住,他們大多從事漁業為生,集居於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廟一帶。由此可見,當年灣仔的海岸是在皇后大道東的附近。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昔日的小漁港已不復見,換來的是一片繁華景象。或許,只能從文獻、舊照、古蹟和地圖來探究這小小港灣背後的往事。



灣仔的發展
灣仔在百多年的發展歲月中,經歷過多次的填海工程,其海岸線由早期最繁盛的皇后大道東不斷北移。自1842年至1875年間,在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後,新的海岸已拓展到海旁東約,即今莊士敦道。香港電車於1904年通車,而電車路沿港島北岸而建,是一個最好的証明。到1929年,又一次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完成,新的土地再推至告士打道。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後,再一次將海邊向北伸延到會議道及源興道一帶。隨著會展新翼於1997年落成,新的海岸變成如今的模樣。現正進行的中區及灣仔填海工程完成後,會展新翼以西的海岸亦有一番新面貎。將來,還有檢討中的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屆時灣仔北一帶又不知變成怎樣?

愛一個人,就是基於這一份愛,你願意為他付出一切;愛一個地方,也是基於一份情,你樂意關心她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1842年的灣仔及銅鑼灣地圖:灣仔原有的海岸線為皇后大道東一帶。圖中的小島為奇力島,即今紅隧港島的出入口附近。 (圖片來源:何佩然的《地換山移》)


1856年的灣仔地圖:沿醫院山及摩利臣山所築成的灣仔道已落成。 (攝於上環西港城通往信德中心的行人天橋)


1880年的灣仔地圖:經多次填海後,海岸線移至海旁東約,即今莊士敦道。圖中左邊的長提為盧押道的位置,供大形船隻停泊之用。右邊凸出的一角為當時的寶靈城,即今百德新街一帶。 (圖片來源:何佩然的《地換山移》)


1967年的灣仔地圖:告士打道為海邊,而摩理臣山仍未移平。有趣的是,地圖的中文字是由左至右去讀,剛好與英文的閱讀方向相反,亦令我想起當時的翻釋員誤將中環 Alexander Terrace(阿歷山大地台)弄錯為 Rednaxela Terrace(列拿士地台)的「烏龍」。 (地圖:新新版《香港街道詳圖》)


1993年的灣仔地圖:細心觀察皇后大道東及灣仔道,可了解開埠前海岸線大致的初形。 (地圖:通用圖書《香港街道地方指南》)


2005年的灣仔衛星圖:看著今天的衛星圖,可與昔日的地圖作一比較,了解灣仔的變化。 (資料來源:Google Local)


將來的灣仔海岸線模型:會展新翼西邊將有很大的變化。 (攝於「香港新岸新體現」的展覽)
這個網址有圖片
http://edmundchowkalai.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7379
2007-05-26 2:06 am
你要灣仔咩地方吖?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43: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5000051KK027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