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根據文獻,現今的九龍半島,在宋代稱官富山和官富場。至於九龍一名,首次見於明代《蒼梧總督軍門志》中的《全廣海圖》,圖中該地以山形顯示,與官富巡司並列。清廷割讓香港島後,爲了行政和防守的需要,將官富巡檢司移于九龍寨,並改稱九龍巡檢司,至此,九龍便取代官富,代表整個半島。
說起九龍這個名稱,你可會想起九條蜿蜒盤桓的巨龍?事實上,‘九龍’常作爲圖案出現於中國建築,全國各地都有九龍壁。那麽,作爲地名的九龍,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據說,九龍的得名,是由於地形像九條山脈蜿蜒而來,而山脈俗稱龍脈,所以出現九龍這個地名。至於九條山脈是指哪九條,向來沒有明確指出。如果單以九龍北面的山嶺而言,由西至東,計有尖山(鷹巢山)、畢架山(煙墩山)、獅子山、雞胸山、慈雲山、東山、大老山和飛鵝山,只有八個,還有一個在哪里呢?
傳說宋末君臣爲避元軍,逃至九龍官富場附近。幼帝一天對大臣說:‘這裏一山一龍,共有八條龍。’陸秀夫說:‘皇帝是真龍下凡,加起來有九條龍了。’此後這一帶就稱爲九龍。
也有人認爲,九龍北面的八座山應加入西面的琵琶山,合成九條龍。有些人主張,‘新九龍’的群山也應算進去,包括大上托、五桂山、照鏡環山和魔鬼山(炮臺山),這又超過了九個。這樣怎麽數也數不清,於是有人說,九龍的九只是虛數,泛指衆多的山嶺,而不是真的指九座山。堪輿學家則認爲,九龍的龍是指風水學上的龍脈而非山峰,九龍是取‘九枝龍發脈向南邊入海’而得名。
關於九龍的得名,還有其他說法。清代的《虎門覽勝》說,從前有九兄弟善泅水,一晚他們戲於海中,皆化爲龍,棲其神於山,因而得名。彭德(K.M.A.Barnett)根據《蠻書》說:‘九即後,龍(亦作隆)即坐,此皆原日蠻人土音。後人改用較雅之名字,故稱九龍。’然而《蠻書》根據的是雲南語言,用來解釋粵方言區地名,就不恰當了
九龍或稱九龍半島(英語:Kowloon)為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是除了香港島以外市區的主要組成部份。九龍是一個半島,東南西三面被維多利亞港包圍。過去由於英國與中國的租約問題,曾一度分為「九龍」(即界限街以南)與「新九龍」(即界限街以北)兩部份。但自從中英談判使香港的前途明朗化,「新九龍」這種劃分已經不再有意義,所以現時兩地都一併稱為「九龍」。不過,現時部份位於新九龍的物業跟新界的物業一樣,是要向特區政府繳交地租的。
[編輯] 地理及行政區劃
根據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於2003年12月公佈,九龍面積為46.93平方公里。轄下共有5個分區,每區均有其各自的區議會:
九龍城區
觀塘區
深水埗區
黃大仙區
油尖旺區
而立法會選舉選區則有兩個:
九龍東 包括黃大仙及觀塘(2004年:5個議席)
九龍西 包括油尖旺、深水埗及九龍城(2004年:4個議席)
[編輯] 人口
根據2001年香港人口普查,九龍的人口總數為2,023,979,佔全港人口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