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的來原

2007-05-24 9:09 pm
佛誕的來原??????????

回答 (7)

2007-05-24 10:00 pm
✔ 最佳答案
佛誕
農歷四月初八是佛陀釋迦牟尼的聖誕吉日,又稱為浴佛節,是佛教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佛誕浴佛法會中,以上好香湯灌沐佛身,燃香散花普供諸佛。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是慈悲、智慧和福德的象征,為眾生開啟了解脫之道,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心靈財富。為紀念佛陀,大眾用香湯灌沐太子佛像,恭敬供養,祈增福慧,並提醒自己應以佛陀的教誨作甘露法水,洗滌自身塵垢,以使外離身垢,內離心染,身心光潔,啟發悲智,涵養德行。以佛法的殊勝功用來莊嚴人心、淨化心靈、啟迪智慧,使社會祥和安定。

於距今二千五百七十年前,釋迦牟尼誕生於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藍毗尼花園中,父親為淨飯王,釋迦牟尼是長子,原名為喬答摩.悉達多,屬剎帝利王族。母親摩耶夫人生子七日後逝世。悉達多太子開始接受婆羅門學者有關文學、哲學、算學等方面的教育,並隨武士學習擊劍、騎射,成為文武兼備,天資聰慧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太子幼年即有沉思的習慣,所讀吠陀書(VEDA,婆羅門經典)未能解決他的苦惱 — 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於是產生了出家的欲望。

二十?歲時,悉達多太子進入尼連禪河畔的森林中與苦行人一起苦修,歷時六年,千辛萬苦,卻一無所獲。遂決心重新選擇。三十五歲時,在伽耶山麓(今印度比哈爾省伽耶城南郊)一棵?提樹下,他面對東方盤腿端坐,思考解脫之道。經過四十九晝夜的苦思冥想,終於戰勝煩惱魔障,大覺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成為佛陀。

自公元前 530 年起,佛陀開始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傳教生涯:

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今稱那勒斯城),佛陀初轉法輪,說服憍陳如等五名侍從皈依佛教。後又說服拜火教迦葉兄弟率弟子一千餘人皈依佛門。

在摩揭陀國,宣教於頻婆娑羅王及其臣屬,後又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及靈鷲山傳教,入教者眾多,其中有三位弟子輔助佛陀,對佛教昌盛、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們分別是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等。

在憍薩彌羅國舍衛城祇園精舍(又稱「祇樹給孤獨園」)傳教,佛教影響日漸擴大,遠播中印度各地。

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國傳教,佛陀的異母弟難陀,堂兄弟阿難陀、提婆達多,兒子羅候羅,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等人,皆皈依佛教。

佛陀傳教足跡北至迦比羅衛,南至波羅奈斯,東至瞻波,西至拘睒彌,遍及中印度。佛陀弟子不可勝計,其中證得阿羅漢果並跟從佛陀的眾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內中最為突出者為十大比丘。

直至八十歲時,佛陀傳教至拘尸迦羅(今印度聯合省伽夏城),在河邊娑羅雙樹的繩床上涅槃。

二千多年之後,佛教經已成為世界宗教,今日的佛教已遍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西藏、中國、日本、蒙古、韓國、印度某些區域、巴基斯坦、尼泊爾以及蘇聯、歐美等地。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數已超過五億。

而在這麼一個潮濕悶熱的夏天正午,有一個傻小子正在思索著為何會有一天這樣的假期,同時他也正在牽掛著那不知有否期望的明日之後。

資料來源: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468/468_d03.html
2007-05-24 11:37 pm
佛教由印度傳入
佛祖出生,也就是佛誕
參考: me
2007-05-24 10:14 pm
農 曆 四 月 初 八 ( 2007 年 5 月 24 日 ) 是 佛 祖 釋 迦 牟 尼 誕 生 的 日 子 , 有 說 他 於 公 元 前 623 年 在 印 度 迦 毗 羅 衛 國 ( 今 日 的 尼 泊 爾 境 內 ) 出 生 。 佛 教 的 終 極 目 標 是 要 達 致 覺 悟 , 善 信 遍 及 亞 洲 和 其 他 地 區 。 由 於 香 港 佛 教 徒 眾 多 , 故 全 港 多 處 均 建 有 寺 廟 , 方 便 祭 祀 祈 福 。

香 港 的 佛 誕 ( 又 稱 「 浴 佛 節 」 ) 慶 祝 活 動 莊 嚴 隆 重 , 其 中 寶 蓮 禪 寺 的 賀 誕 節 目 更 長 達 八 天 , 旅 客 可 親 睹 甚 至 參 與 多 項 禮 佛 儀 式 。
2007-05-24 9:16 pm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英國人統治前的植根時期;二次大戰前的創興時期;大戰時的艱苦經營;1949年後北僧南移的重興;八、九十年代的柳暗花明;1997年回歸後的蓬勃發展。

植根時期
由於香港的地理環境,歷來皆為中外往來人士及船舶的交通要點,這亦促使佛教早於劉宋(公元317-420年)時期經已傳入香港。根據近代學者的考證,屯門和青山是古時從波斯、阿拉伯,以至印度與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等地進入廣州內陸必經之地,故佛教經海路傳入中國,亦應以此路為最早。

位於屯門及元朗的杯度寺、靈渡寺及凌雲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 ”[註1],是香港佛教發展的根源標誌。

杯度寺和靈渡寺的由來可追溯到南北朝劉宋年間的杯度禪師。根據《高僧傳》的記載,杯度禪師有神異奇力,當時的人不知其姓名,但因常乘大木杯渡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俄而度岸”[註2],故稱杯度禪師。據稱杯度禪師曾來香港,後人為了紀念,就有杯度寺的出現,亦成為香港第一間佛寺[註3] (即現在的青山禪院)。

此外,靈渡寺相傳原是一間小茅篷,其創建亦與杯度禪師有關。據《新安縣誌.山水略》所載:“靈渡山在縣南三十里,與杯度山對峙,舊有杯度井,亦禪師卓錫處。”靈渡寺至今仍然存在,

位於元朗廈村,過去在唐、宋兩個朝代都曾重修,而最近一次的重建開光是在2003年。[註4]

凌雲寺是建於明初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Mr1] ,乃元朗鄧氏子孫為了安慰夫子雙亡的後母黃氏,而在現時錦田觀音山下建築凌雲淨室[註5]。到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滌塵法師來到凌雲淨室,見淨室風水及環境幽美,遂募款重修,改名為凌雲寺。後來,妙參法師再興土木,到1918年重建完成後,便在寺中傳戒[註6],更把凌雲寺變為香港第一間的女眾十方道場,至今猶在。

可是,早期的香港人口稀少,一般居民以打魚耕種為生。在信仰上,大多供奉天神、地主、灶君等家神,拜祭天后娘娘、洪聖爺,亦有把孩子契予觀音娘娘,以祈求保蔭家居人口平安、作務順利。村莊之中一般設有祠堂,以供奉祖先,保留著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傳統禮教。但是,在當時的香港,正信佛教基本上並不普遍流行。

二次大戰前的創興時期
談到香港歷史,就不能不說中國的整體情況。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中國處於巨變,隨鴉片的輸入,西方的政治、科技也逐漸傳至中國。由鴉片戰爭起,至民初的新文化運動,中國五千多年來的政治、文化、傳統乃至價值觀,都受到嚴峻的挑戰和衝擊。

但是,在中國如此混亂、文化受到如此巨大震盪之時,中國佛教卻出現了好幾百年來未曾有的重興。當時最有影響的大德,有身兼禪宗五家法脈,重建了八十多間道場的虛雲老和尚[註7]。他是當時中國佛教的大支柱,也是中國經歷巨變下的一個見證人。還有太虛大師[註8],他鼓吹改革僧伽制度,將當時佛教古老保守的形式轉化,為其賦予新的生命和方向。他又創辦武昌佛學院,培育了大量弘法人才,鼓吹人生佛教,有“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的名句。現在台灣的印順法師和星雲法師也是受太虛大師的影響。另外,當時亦有不少著名的居士;如楊仁山居士[註9],便創立了金陵刻經處,將大量佛經印刷廣泛流通,和開創近代居士說法的潮流。

其間,香港隨著1842年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之簽訂,被割讓予英國成為殖民地。由於環境相對安定,受戰火牽連的中國難民開始流入,以致香港人口膨脹。這一股移民潮,為香港帶來了重要的人力資源,而佛法和僧人亦隨之南移,令當時香港佛教發展興旺,人才眾多。在南移來港的僧人中,包括有寶蓮禪寺的開山祖師紀修和尚和二祖筏可和尚,東普陀寺的茂峰法師,東蓮覺苑的靄亭法師和香海蓮社的寶靜法師等大德。當時皈依學佛的居士亦不乏官紳名流。現在很多的寺院,譬如寶蓮禪寺、東普陀寺、志蓮淨苑、東蓮覺苑,乃至大嶼山、荃灣等大大小小的茅篷,都是在那時候興建的。可見當時香港的佛教是百花齊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大戰時的艱苦經營
二次大戰期間,一切宗教活動都近乎停頓下來。出家人與香港市民同樣受到戰爭的迫害,有很多出家人因香港缺糧而回歸內地,而新界寺廟多被土匪搶劫。其時荃灣東普陀寺的茂峰法師因早年在台灣弘法時,得日本天皇贈以黃緞五衣[註10],日軍官長見到,皆以禮恭敬,連帶寺內地方不致過於受到騷擾。後來鄉村婦女到寺避難者多達百多人,皆蒙法師慈悲,接納於寺內。當時的生活雖然艱難,但是法師堅持修行功課,“寺內清眾,雖日僅一粥,仍依師不去。”[註11]

1949年後北僧南移的重興
二次大戰後,宗教活動慢慢復興,香港佛教界亦開始涉足社會的慈善事業,如大光義學就是在戰後創辦的,香港佛教聯合會亦於1945年成立。隨著國內政治動盪,金融幣制出現危機,大量難民再次湧入香港,其中包括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出家人。那個時候,全港大小寺院都有“僧多粥少”的現象,有些僧人更流浪街頭乞食。後來由於東普陀寺的茂峰法師海單[註12]接眾,眾多僧人才得到安頓。根據《茂峰法師事略》中所載:

“惟現在寺內實情,香積幾無隔日之糧,庫中不及百元之蓄,目下數十清眾,已難維持,倘一語接收海單,如潮湧至,師計將安出?”師曰:“我無計,但憑此一片悲心耳,一莖草葉一滴露,一個羅漢一個齋”……風聲所及,一日來者二千餘指。

當時正是戰後不久的艱苦之際,可幸眾善信得知寺院困難,紛紛捐獻糧油。十日之內,東普陀寺已積米數百包。1949年,虛雲老和尚應邀到港,並開示大眾:“僧眾南來,食住維艱,病無醫藥,境況甚苦,幸東普陀茂峰法師,發大願力,海單接待,使流亡者得以安身,汝等以財物供養我,不如轉送東普陀供眾,功不唐捐也。”[註13]

自此之後,香港再沒有露宿街頭的僧人。後來,有很多出家人轉赴台灣及南洋等地,也有很多往西方國家弘法去,而留在香港的,仍有一定的人數。這些留港的僧人,對重興香港於大戰後的佛教,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中以“東北三老”── 倓虛法師、定西法師和樂果法師最為有名。

大戰後的香港佛教發展穩定,而佛教界亦更加注重興辦學校、老人院等社會慈善事業。那時因為有幾件有關佛教的趣聞出現,如在跑馬地超度、平息前差餉物業估價署鬧鬼事件,以及在賽馬場舉行求雨法會,令市民對佛教興起了一陣熱潮。同期,本港的佛教團體,亦開始籌建佛教醫院。由此,可反映當時佛教已比較興旺,但因為無國外的經濟支援而發展有限。就好像佛教醫院的籌建,共歷十二年之久,其中的經費大多是來自香港市民,而當時的香港經濟環境還是處於困難的時刻。



但是,相對於天主教和基督教,這時期佛教在香港是發展得緩慢得多。由於這些西方宗教得到英國殖民地政府的特別厚待,加上來自歐美各國的人才、錢財及物資等資助,令他們在香港很快便取得極大發展,不論在宗教、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都有很大成就,其信徒亦逐漸在政府各機構當上重要職位。



雖然如此,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佛教,由多位法師帶領下,仍然是充滿活力和理想的。從寶蓮禪寺出家受戒的人數來看,發心學佛出家的人還是有一定的數目。



八、九十年代的柳暗花明
到了八、九十年代,香港佛教呈現柳暗花明的局面。由於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在本港普遍受到追捧,東方文化和宗教便相對地被視為落後和迷信。至於從香港佛教內部來分析,當時弘法的僧人不足,有青黃不接的現象。此外,在山上修行,過著簡樸農禪生活[註14]的出家人,被社會人士視為消極避世,而僧人做佛事超度亡者,又被視為不祥。於是,佛教便出現了形象的問題。再加上經書流通不廣,以致當時佛教在香港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但是在這個年代,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孩已長大成人,由於他們所受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視野廣闊,一神教已不能滿足部分人的需要,繼而在大專院校興起一股知識分子研究佛法的風氣。其時,能仁書院、新亞書院的佛學課程都有相當的發展,而羅時憲、唐君毅、牟宗三諸位教授的佛學著作亦相繼出版。



同時,在文化大革命後,國內宗教政策得以落實執行,人民重獲信仰宗教的自由,中國佛教開始復興;而在台灣,佛教在印順法師、星雲法師等大德領導下,亦有非常蓬勃的發展。



以上種種因素,令香港佛教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因而隨著推廣(例如在1983年佛教青年團體聯合舉辦首屆的《此岸彼岸》弘法活動),佛教的真理和慈悲精神開始滲入民間,學佛門徑增多,佛學班更比比皆是。知識分子學佛、有錢人捐款和皈依、明星出家、歌星為佛教籌款、台灣法師來港舉辦大型弘法活動等,都改善了佛教在港人心目中的形象,令本港佛教更上一層。

此外,天壇大佛自1993年開光後,現已成為香港的標誌之一。而在1996年,香港特區區選委員會內的宗教勞工界互選,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得票最多。這一切一方面反映了香港佛教的重興,也看到了出家人在社會中地位的提升。



1997年回歸後的蓬勃發展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特區政府實行了平等的宗教政策。由覺光法師帶領爭取了多年的佛誕公眾假期,在1998年正式得到落實,而香港佛教聯合會每年於佛誕舉行的大型慶祝活動,亦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1999年志蓮淨苑的重建落成,其古雅的仿唐建築群亦成為本港一個重要的標誌。於2001年,香港大學成立了佛學研究中心,並在2002年開辦佛學碩士和博士課程。此後,佛教開始成為香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學佛的人,在社會各階層也逐漸增.
2007-05-24 9:16 pm
佛誕的起源

佛誕節的由來

2539年前的4月8日,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樹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出家成道的佛陀。太子誕生後,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說:「我乃是宇宙最尊貴的覺者,我將廣度一切沉淪生死的眾生。」,隨即有兩股水從天瀉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後來,佛教徒每年為慶祝佛陀誕辰就沿用比例舉行浴佛儀式。

一、浴佛的意義:

淨化個人的身口意,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象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行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藉著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我們的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二、浴佛的利益:

可得無為法。

可得精進力。

可得大智慧。

可生轉輪王。

可得人天富貴。

可得子孫延綿。

可得無病長壽。

可得善神擁護。

可得無上佛道。

另外,在《浴佛功德經》中,所提及的利益有:

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親友眷屬,悉皆安穩。

長辭八難,永出苦緣。

不受女身,速成證覺。

三、如何浴佛?

《浴佛功德經》中提到

以牛頭栴檀、自檀、紫檀陳沉木,薰陸鬱金香,龍腦香,零陵沉香等,放於乾淨的石上磨成泥狀製作香水,放於乾淨的容器中。

以好的土做檀,可以方可以圓,大小皆可隨之變化上置浴床中間安置佛像。

浴佛以其香湯沐浴,再以清水重沐,所用之水必須乾淨。

兩指取香水自頂上灌,此水又稱吉祥水。

手要輕,不要讓淨水濺出腳踩。

用軟毛巾將佛像拭淨,並燒好香,遍薰四方。

四、浴佛應抱持何種心?

應以信心為之—要生歡喜心,深信功德,一杓水澆下,灌木如來同時也將自己的心洗淨。

應以誠心為之—浴佛形像如佛在,已立世間第一福,並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共植福慧,結此聖緣。

應以正心為之—求障消除,求心清淨,願以浴佛功德,祈求世界和平,民生樂利。

2007-05-24 13:17:55 補充:
可以去這website to check,有更多資料
2007-05-24 9:15 pm
佛誕的來原在中國。

2007-05-24 13:17:32 補充:
佛誕節是為慶祝佛祖的誕生而設立的節日。相傳在四月初八這一天,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在無憂樹下生下了釋迦牟尼。佛祖一生下來就顯示出了超凡的能力,他不用別人扶持就能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涌出一朵蓮花,並且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念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預示著他以後將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為了紀念這個有意義的日子,人們把佛祖誕生的這一天定為佛誕節。在這一天,很多佛教界人士會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慶祝佛祖的誕生。除佛誕節外,佛教徒還有很多盛大的節日,如為紀念佛祖逝世的佛圓滿節,紀念佛祖成道的成道節等等。
2007-05-24 9:15 pm
佛誕

佛誕是北傳佛教紀念和慶祝佛教創始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佛誕節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自古以來,在當天佛教廟宇都舉行一連串盛大的浴佛儀式、慶祝活動,祈求佛祖福澤社會,消弭災難,以及禮請法師開壇說法,說教論道。佛教徒都會在這一天回顧和學習佛祖慈悲的教導。
慶祝佛誕節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西藏、蒙古、越南、香港及澳門。歷史上,由於各地曆法的轉換,依據不同佛經以及流傳到不同地域形成的傳統,可能在公曆日期上差距甚大。
大部份北傳佛教國家地區,多少受到中國影響。於中國而言,其曆法認為陰曆四月初八是最吉祥的日子,故一般把佛誕日定在這一天,但也有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說法。朝鮮、日本的佛教可說源於中國,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的說法。其他的,則有西藏佛教把日期定在四月十五日。
把佛誕節列作公眾假期的有南韓、越南。香港及澳門將佛誕列為假期。台灣及日本雖有此節日但不是假期。



源起
故名思義,佛誕即釋迦牟尼佛祖誕生之日。
公元前623年,佛祖誕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佛誕節又名浴佛節。

傳統
信眾會到寺院,參與浴佛、獻花、獻果、供僧、供舍利、演戲等等節目。
有傳統會將佛像請到街上遊行,置於大象上,或以花車乘載。有寺院會開放,讓信徒進入參拜佛像,供養僧眾。有些地方會引入世間的風俗,如舞龍、舞獅,張燈掛彩,甚至燒炮竹。



中國大陸的佛誕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區的人們匯聚到馬山麓、折多河畔,舉行拜佛節,祈禱神佛保佑人們五穀豐登。

香港的佛誕
香港在長洲、大嶼山及屯門等地有大型慶祝活動,如飄色巡遊等。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傳統節慶巡禮」,亦重點推介佛誕慶祝活動。
1998年,覺光法師為香港成功爭取佛誕日為假期,提高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日本的佛誕
稱為灌佛會(灌仏會,かんぶつえ}})。亦名降誕會、佛生會、浴佛會、龍華會、花會式、花祭。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43: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4000051KK018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