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苗族的的知識?

2007-05-24 4:53 pm
有關苗族?

回答 (2)

2007-05-24 4:57 pm
✔ 最佳答案
苗族簡介
  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谷,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曆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歷史

  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武陵變’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佈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衝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佔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西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音樂

苗 族 約 有 人 口 三 百 九 十 二 萬, 主 要 分 佈 在 貴 州 省 , 其 餘 散 居 在 雲 南 ,湖 南 , 廣 西 , 四 川 等 省 區 , 由 於 長 期 散 居 , 各 地 的 苗 族 語 言 , 服 飾 ,節 日 區 別 較 大 , 苗 語 屬 漢 藏 語 系 苗 瑤 語 族 , 他 們 曾 設 計 了 拉 丁 字 母 形式 的 文 字 方 案 ,
崇 拜 多 神 。
苗 歌 在 苗 族 的 文 化 生 活 中 佔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 無 論 節 慶 還 是 婚 喪 嫁 娶 , 到 處 都 有 苗 歌 的 存 在 , 而 著 名 的 『 飛 歌 』 則 是 在 『 游 方 』 活 動 時唱 的 一 種 山 歌 , 該 曲 調 為 人 們 展 現 了 一 群 燕 子 隨 風 飄 逸 的 姿 態 , 蘆 聲陣 陣 , 伴 燕 子 和 姑 娘 輕 盈 起 舞 。

禮儀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裏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慶節
  踩花山 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鬥畫眉、爬花桿。

  打背節 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除此之外,苗族也過漢族的春節等節日。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係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挂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隻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繡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係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榦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墻,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墻,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臥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習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挂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2007-05-24 4:59 pm
苗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苗族,(越南語:Mèo/Hmông;泰語:แม้ว/ม้ง;Maew Mong),是華南及東南亞的一個龐大民族。它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為894萬人(2000年),是中國大陸目前人口佔第4位的民族。[1]

[編輯] 分佈

[編輯] 中國大陸的分佈
苗族主要集中在貴州(48,1%),其次是湖南(21,49%)和雲南(11,67%),但亦有分佈於重慶(5,62%)、廣西(5,18%)、湖北(2,4%)、四川(1,65%)、海南(0,69%)等省市內。 此外在泰國、寮國、越南等國也有分佈。分佈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許多自稱,如「牡」、「蒙」、「毛」、「果雄」、「帶叟」等,還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飾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稱,如「長裙苗」、「短裙苗」、「長角苗」、「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等。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編輯] 東南亞的分佈
苗族人亦是越南及寮國的原居民族。
在泰國北部地區,亦聚居了苗族人,根據2004年的人口統計,當地苗族人口約有12萬人,是當地緊次於嘎良族的山區民族。他們約於18世紀至19世紀時自中國西南地區遷入泰北地區。現時老一輩的苗族人仍可以操雲南話。緬甸北部亦有從中國移居的苗族人。

[編輯] 名稱的議論
除了湘西的苗族自稱為Xong以外,其他地方的苗人都自稱為Hmong(牡、蒙、毛、果雄、帶叟;ม้ง;Hmông )。他們指「苗族」(แม้ว;mεεo;Mẹo)並非他們自己的稱呼,而其實是漢人對他們的蔑稱,所以他們不喜歡被稱為「苗族」。

[編輯] 大姓
這裡所說的苗族姓氏主要是指清改土歸流後的主要漢姓。

湘西除了吳、龍、麻、石、廖這幾大姓,還有符、滕、陳、尹等不少雜姓。
黔東南苗族漢姓:李、楊、潘、王、雷;
廣西融水苗族漢姓賈、韋、梁;
滇東北和川南苗族漢姓熊、陶、王、馬、古;

滇東南和滇南苗族漢姓張、吳、李等均為大姓。
這些漢姓,都是隨著與漢文化聯繫的加強,特別是通過清代改土歸流,苗民「編戶」、「入籍」,才改用和移植漢姓。
[1]

[編輯] 語言
苗族人的語言統稱為苗語。他們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已經失傳。基督新教傳教士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在東南亞傳教時,亦有為他們發明文字,但流傳區域只限於個別地區。現時在中國的苗族採用的文字是中國語言單位在1956年10月為中國的三大苗語方言發明的拼音文字,採用了26個基本的拉丁字母作為聲母、韻母及聲調的標示。各地的苗語有不同的複雜程度,但簡單來說,受漢文化影響愈大的地區,其語言的簡化程度及漢字詞使用的程度也愈高。
苗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主要分支:

湘西方言
黔東方言
川黔滇方言
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根據Ethnologue的紀錄,可以分成19種不同的方言。苗語的三個分支其實與另外兩個瑤語的分支被歸入苗語支內,而苗語支與瑤語支合共組成苗瑤語族。[2]

[編輯] 歷史
根據各地所流傳有關苗族歷史的傳說,他們的起源都可以上溯至炎黃時代。李錦平亦引述中國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的考證,指當時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民族比黃帝還更早踏入農耕社會生活。

[編輯] 文化

招龍節

[編輯] 參考書目

^ 李錦平,(2002年),《苗族語言與文化》,貴州民族出版社,中國貴州貴陽。 ISBN 7541210218
^ Gordon, Raymond G., Jr. (編), (2005年),《民族語:全世界的語言》,第15版。SIL國際,美國德州達拉斯。網上版本:http://www.ethnologue.com/

[編輯] 外部連結

三苗網
苗族服飾論壇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c/Wiki_letter_w.svg/30px-Wiki_letter_w.svg.png
苗族是一個與人類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42: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4000051KK007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