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佛教係印度一直不受重視的
80%人口係信印度教,即婆羅門教...
so佢地對佛誕interest no holiday...
可是~當地政府最近正努力以佛attact不同地方的遊客
以增加國家收入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919&Itemid=110
reference
今年印度在佛陀悟道的菩提伽耶舉辦國際會議,以慶祝佛陀誕辰2,550周年;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更親任組委會主席,足見政府對此次活動的重視程度。
這些活動,都標誌著佛教文化在印度重新興起。釋迦牟尼生於古天竺(即印度),後來被奉為佛教的鼻祖,但佛教在這裏長期不受重視,還被斥為“蠱惑思想”和 “不切實際”。讓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和柬埔寨等佛教國家頗感失望的是,在印度,釋迦牟尼僅被看作印度教保護之神毗濕奴(Vishnu)的十次化身之一。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在印度佛教徒們的不懈努力下,一些印度教領導人和印度人民黨(Bharitiya Janata Party)高層已承認,佛教並非印度教的分支。準確來說,佛陀更多地被認為是“普渡眾生”、“脫離苦海”的指路燈,而不僅僅是某一宗教的始創人。
泰米爾納德邦的金融部長安巴紮干(K Anbazhagan)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將受剝削階層解放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他在慶祝佛陀誕辰2,550周年的紀念活動上指出,佛陀的理想與時下印度社會甚有相關之處,因為佛也呼籲取消種姓階級制度,主張建立一個以文化修養而非家庭出身,來贏得尊重的美好社會。
該邦的首席長官卡奴南尼迪(Muthuvel Karunanidhi)表示,無處不在的佛家教導愛,並反對特權制度。“釋迦牟尼曾說,婦女也可以有信仰。他的道理十分簡單,因而得到了很多人接受。安貝卡(Babasaheb Ambedkar)和帕麗雅(Periyar)等社會改革人士,也深受佛教思想的感染。”
安貝卡有印度“憲法之父”之稱。他在1954年去了緬甸,在接受了佛教思想的薰陶後重返印度,並成功號召幾十萬“賤民”與他一同皈依佛教。這一運動,被稱為印度現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葛印卡吉(Satya Narayan Goenkaji),是傳授釋迦牟尼禪修方法“內觀”(Vipassana)的全球著名大師之一。他說:“很多人認為安貝卡不過是改變了宗教信仰。但在我看來,他的行為是一種提倡社會走向平等的舉動。安倍卡反對宗派主義,這也是他把國家性質定義為非宗派的、世俗的,並將此寫入憲法的原因。”
“內觀”禪修法目前在全球100多個國家落戶。現在,一些佛陀遺址和位於孟買附近的“內觀”總部Dhamma Giri,都吸引了大量襌修者到訪,促進了印度旅遊業的興盛。
佛陀冥想禪修的方法,在印度及全球廣泛傳播,這進一步令世人意識到釋迦牟尼不僅是宗教創始人。還有人開始視他為一位超級科學家,他探討如何應對世事的無常,並與其他人分享思想心得。
印度旅遊部門的努力,恰好趕上了佛教在南亞次大陸復興的趨勢,而這又令佛教文化遺產豐富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比哈爾邦(Bihar)受益匪淺。印度工商業聯合會(FICCI)的報告稱,佛教旅遊有望給這兩邦帶來10億美元的收入。
現時印度佛教旅遊的重要目的地,是菩提伽耶和鹿野苑(佛陀在體悟涅槃後首次宣揚佛法之地)。此外,王舍城、迦毗羅(Kapilavastu)和費沙里(Vaishali)等地,也因佛陀曾前往講學而受到分外關注。上述地點,均獲列入當局宣傳中的“與佛同行”旅行路線。鑒於佛教同樣在中國發揚光大,印度政府還打算開通一個中文網站,並為中國遊客提供能講中文的導遊。
這些項目都得到日本等慷慨支援。日本國際合作銀行為比哈爾邦、北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提供了總共2.73億美元的資金,而一些台灣機構也出資參與了多個宏揚佛法的項目。
佛教旅遊預計能惠及印度11個邦:除了北方、比哈爾邦和馬哈拉施特拉外,還有中央邦(Madhya Pradesh)、錫金邦(Sikkim)、阿魯那恰爾(Arunachal)、查謨和克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奧里薩(Orissa)、安得拉(Andhra Pradesh)、查蒂斯加爾(Chhattisgarh)、喜馬偕爾(Himachal Pradesh)等。容納了世界最大淨修中心和佛陀舍利的孟買大佛塔,是倍受旅遊者歡迎的另一景點。
作為印度鐵路的市場運營商,印度鐵路餐飲和旅遊公司(IRCTC)將在下月推出讓八日豪華列車團,讓遊客們從德里開始,展開探索佛教的旅程。印度工商業聯合會的報告稱,到2012年,這種特色旅遊將為印度帶來超過100萬的遊客,是今日佛教朝聖者人數的4倍。
進入新千年,佛教開始在印度復活,而外國遊客蜂擁而至。
另外
如有興趣了解多d 當地人的文化可看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919&Itemid=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