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所創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和平獎不應該與其他四個獎項一起在瑞典頒發,而是應該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是由5人組成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其成員由挪威議會任命。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不過該獎項也可以授予符合獲獎條件的機構與組織。
由於和平獎的本質,受獎的對象往往很不一定能夠受到所有人的認可,相較於諾貝爾獎的其他獎項,有更多的爭議性,其選擇的條件往往受限於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的立場。有時,它也被看作是挪威的國際立場和姿態。
與其他的諾貝爾獎不同,和平獎基本上是對本年度全球境況,尤其是危機方面境況的一種反應。
得獎人列表
1970年
Norman E. Borlaug (美國)
1971年
威利·勃蘭特(Willy Brandt) (前西德)
1973年
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美國), 黎德壽 (越南, 拒絕領獎)
1974年
Seán MacBride (愛爾蘭), 佐藤榮作 (日本)
1975年
Andrei Dmitrievich Sakharov (前蘇聯)
1976年
Betty Williams, Mairead Corrigan (英國)
1977年
國際特赦組織 (英國倫敦)
1978年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Mohamed Anwar al-Sadat) (埃及),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 (以色列)
1979年
德蕾莎修女(又譯做德蘭修女) (印度)
1980年
Adolfo Pérez Esquivel (阿根廷)
1981年
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 (瑞士日內瓦)
1982年
Alva Myrdal (瑞典), Alfonso García Robles (墨西哥)
1983年
列赫·瓦文薩(Lech Walesa) (波蘭)
1984年
圖圖主教(Desmond Mpilo Tutu) (南非)
1985年
國際醫師預防核戰組織 (美國波士頓)
1986年
Elie Wiesel (美國)
1987年
Oscar Arias Sánchez (哥斯大黎加)
1988年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美國紐約)
1989年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西藏]])
1990年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 (前蘇聯)
1991年
昂山素姬(緬甸)
1992年
曼殊(Rigoberta Menchú Tum) (瓜地馬拉)
1993年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戴克拉克 (Frederik Willem de Klerk) (南非)
1994年
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希蒙·佩雷斯 (以色列)、拉賓(以色列)
1995年
Joseph Rotblat (英國), 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加拿大)
1996年
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 José Ramos-Horta (東帝汶)
1997年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ICBL), Jody Williams (美國)
1998年
John Hume, 大衛·特林布爾 (英國)
1999年
無國界醫生(比利時)
2000年
金大中(南韓)
2001年
聯合國及其秘書長科菲·安南(迦納)
2002年
吉米·卡特(前美國總統)
2003年
希爾琳·艾芭迪(Shirin Ebadi)(伊朗)
2004年
旺加里·馬塔伊 (肯亞)
2005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及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 (埃及)
「防止核能被用於軍事目的並確保最安全的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這一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