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牛是代表神聖的?

2007-05-24 3:01 am
為什麼?與佛教有關係嗎?由何時這樣認為,自古便是嗎?

回答 (3)

2007-05-24 3:06 am
✔ 最佳答案
牛不僅任勞、吃苦、忍辱,而且工作時全力以赴。我們形容一個人的苦幹、實幹常會說這個人有股牛勁。而牛好像也頗能堅持原則,牠不願意幹的事,打牠也沒用,所以有時就以牛脾氣來形容人的倔強。



過去在農業社會中,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動力。而人們也並非個個都是忘恩負義的,所以種田的農夫,就有人不吃牛肉,甚至在牛老死以後把牠埋葬,不忍把牠屠宰或賣掉,以表達對牛的感謝和懷念。



在信印度教的地區,牛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獸。牛在馬路上行走時,汽車都得躲牠、讓牠;儘管那不是斑馬線,也沒亮紅燈,但是沒有人敢按喇叭,因為把牛驚嚇了是有罪的。



在人類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不管是任何一個時代,牛對人類一直都有著很大的貢獻。
2007-06-20 7:52 am
很可惜,你答錯了。

其實是和星座有關的。
2007-05-24 3:47 am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神是宗教觀念之一,超自然體中的最高者,一般被認為不具物質軀體,但有其軀體形象。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反之卻高於自然規律,主宰物質世界,能對物質世界加以影響。

神的觀念源於原始社會後期,最初源於物神,隨著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神的形象、神的本體及神的數量皆逐漸變化,由簡單的物神轉為複雜化;由眾神分職,演化成一位至高無上或多層階級的天神體系;也由流傳於氏族,轉為流入部落、民族甚至走向聯合的世界性,由多神轉為一神化。

目錄 [隐藏]
1 神的形象
1.1 自然神
1.2 社會神
1.3 擬人神
1.4 抽象神
2 神的本體
2.1 無神論
2.2 不可知論
2.3 自然神論
2.4 泛神論
2.5 內在論
2.6 超在論
2.7 超泛神論
3 神的數量
3.1 多神教
3.2 輪換主神教
3.3 單一主神教
3.4 二元神教
3.5 一神教



[編輯] 神的形象

[編輯] 自然神
自然神(Natural God)源於原始社會後期,將不可駕馭的自然體、自然力演化為神,在拜物教初期,直接將自然體,如火、雷、水等直接加以人格化,認為它們本身是具有意志和具有生命,其後甚至對動物植物也加以神化,隨著人們抽象能力增強,神靈獨立於該自然物體的觀念則逐漸萌生。

[編輯] 社會神
社會神(Social God)將社會現象或力量人格化,源於原始社會後期,是自然神的演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社會結構複雜化、階級化,人不再是一個單單的個體,社會力量也被認為是不可理解及不可駕馭的力量,如戰神、愛神、財神、地域守護神、行業神等。
部落神(Tribal God)也可以算是社會神的一支,信奉的神與部落起源或眾部落起源有關。而民族神(National God)則再進一步,將其中一些較大部落原有的神合併為一位,或幾位同宗教的主神,民族的消滅也並非令該民族神消失,反之有可能被更大的民族、取代的民族、鄰近的民族吸收同化。
家神(Family God)也可以算是社會神的一支,屬家庭的守護神,通常為供奉本家的祖先,認為祖先已成神,可守護家庭安穩,在這方面某程度上是部落神的類同,然而家神也有將家族分宗及標立家族獨特性的功用,不同部落神的是家神少有合併歸流。
行業神(Trade God)也可以算是社會神的一支,隨社會分工而產生,多與各行的首創者、有功者或神話有關,如中國的魯班、古希臘的阿爾忒彌斯等。

[編輯] 擬人神
擬人神(Anthropomorphic God)的觀念最早由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尼(Xenophanes)提出,人類按照自己形象與本性而設想一個神系,這被非泛指一切神靈,而是指由信仰者加以完全擬人化的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古埃及的宗教,是一種半擬人的過渡期,頭部為動物,而身體是人的神不勝枚舉,另外一種全擬人的神最見於古希臘及古羅馬,如宙斯的神系中諸神皆有人的形象,也過著擬人的生活。

[編輯] 抽象神
抽象神(Abstract God)為沒可見形象的神,主要指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禁止為神造像及跪拜偶像,基督教也基本如是(但因有三位一體教義及基督有人神二重性,另天主教及東正教皆不禁止造像,故抽象性沒伊斯蘭教明顯),又例如中國古代對「天」的觀念相當抽象,近乎無人稱及無位格。

[編輯] 神的本體

[編輯] 無神論
無神論(Atheism)者認為任何神皆不存在,最早出現於柏拉圖的著作,最著名的支持者為馬克思。

[編輯] 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Agnosticism)者認為神的存在是不可被認識或不可能徹底認識,遭到神學家批判,認為儘管信與不信皆沒有足夠的理由,然而思想上的懷疑還是代表行動上肯定宗教的虛假。

[編輯] 自然神論
自然神論(Deism)者認為神創世後,即完成其使命,讓宇宙自行發展,最早於16世紀的基督教索西尼派提出,盛於伏爾泰及盧棱時代,現已式微。

[編輯] 泛神論
泛神論(Pantheism)者認為神即自然界,神秘泛神論認為神包容自然界及人等一切,簡而言之,人是神的一部份,而自然泛神論則認為自然界是神存在的一種方式,某些情況下與無神論通,哲學家史賓諾沙建立最完整的一元泛神論。

[編輯] 內在論
內在論(Immanence)者認為神不可離世而獨自生存,與超在論相對,強調神對世界的內在性,強調神的清靜無為,循環、業務(歷史觀),也強調神的神秘性和非人格性質(神性),見於佛教的宇宙秩序論、印度教泛神論、埃及希臘等的多神論、原始宗教的萬物有靈論等。

[編輯] 超在論
超在論(Transcendentalism)者認為神超越或獨立於世界而存在,與內在論相對,強調神對世界的外在性、超越性,強調神的積極性、是歷史的終極指向(歷史觀),也強調神的理性和人格(神性),存在於猶太教唯一理論、伊斯蘭教至上神論、祆教、諾斯底教派二元論等。

[編輯] 超泛神論
超泛神論(Panentheism)者綜合超在論及內在論,認為神是存在的本身,而存在作為一切存在物之根基是超在的,而存在在存在物中表現自身是內在的,神既是超在也是內在,是現代基督教神學的一種傾向。

[編輯] 神的數量

[編輯] 多神教
多神教(Polytheism)始於原始社會後期,相信眾多神靈之存在,如主行業、主地區,主自然,崇拜者可隨己意在不同情況和需要下選擇不同的神靈加以膜拜。多神教中,神靈者常有階級之別,通常有一最高的主神,其他的各有本領又互有關係。

[編輯] 輪換主神教
輪換主神教(Kathenotheism),又稱交替主神教,與多神教類同,然主神的位置尚未固定化,其主神隨地區或時間改變。如印度教中梵天、毗濕奴、濕婆之間,又如希臘宙斯、雅典娜、阿波羅之間。

[編輯] 單一主神教
單一主神教(Henotheism),有固定主神的多神教,是多神教走向一神教中的一種過渡形成,猶太教初期的雅赫維尚非獨一無二的神,而只是眾神中的最言神。另外,單一主神教非一定走向一神教,如神道教。

[編輯] 二元神教
二元神教(Dualistic Religion)相信存在兩個互相對立的神,而只有善神才會被擇為崇拜對象,包括祆教、諾斯底教、摩尼教等。

[編輯] 一神教
一神教(Monotheism)認為只有一個神,以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三個教派有典型,最古老的是埃及Atenism宗教。一神教不否定其他精神體,如天使、魔鬼等,但它們只是被造而非創造者,故非神,也非崇拜對象,基本上不存在只完全崇拜一個神而不承認其他精神體的「純粹一神教」。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52: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3000051KK030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