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FS_KwanKung_60116.jpg/200px-FS_KwanKung_60116.jpg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如平日出征,則祭拜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朝,官方崇信的武神為中國式的北方真武上帝,甚至以真武上帝的顯靈事蹟,代表明成祖即位的合法性。
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一個道教反清的幫會,所以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而警察崇拜關帝的習慣是源於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華探長,其後擴展至各個紀律部隊,如消防、海關等。他們同樣地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因兩方都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
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希望能保佑店舖。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就十分有名。
台灣信仰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c/%E8%A1%8C%E5%A4%A9%E5%AE%AE2.jpg/200px-%E8%A1%8C%E5%A4%A9%E5%AE%AE2.jpg
關帝廟信徒。穿藍色道服的是以收驚科儀聞名的効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
在台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行天宮最富盛名。
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另外,部分齋教或道教信徒稱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承襲此說法。
國外名聲
無論是英國、美國等國家,只要有華人的社區,都必然有人祭祀關羽。
在古日本,足利尊氏和水戶光圀亦非常崇拜關羽。而據小松田直的《圖解世界史》,也有為數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朝鮮半島的人也尊崇關羽,以「關勝教」為名到處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