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漢字的起源流傳著較多的說法 , 一是伏羲氏創造文字, 相傳爲周朝人所作的《易經》一書中記載" 上古結繩而治 ,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 (書契即指文字 , 因古時文字多採用筷刻 , 因而得名)。又提到古時伏羲氏 , 用觀天、觀地、 " 觀鳥獸之文 " , " 近取諸身 , 遠取諸物 " 的方法創造了文字。東漢鄭玄在注釋《易經》 時說" 結繩爲治 , 事大 , 大結其繩 , 事小 , 小緒其繩 " 。也就是說産生文字以前 , 是用結繩的辦法記事 , 大事縮個大繩結 , 事小結個小繩結。倉頡造字說法 , 傳說倉頡爲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 , 最古老的文字是他的創造。戰國時期荀子、韓非子等在著作中都認爲是倉頡造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相別異也 , 初造書契 " 。大意是說 , 黃帝的史官倉頡 , 看到鳥獸走過後 , 留下蹄爪的痕迹 , 通過不同紋理可以辨認的啓示 , 就開始創造了文字。通過歷史的考證對中國文字起源的說法, , 較普遍地認爲在中國黃河中游的 " 仰韶文化時期 " 已經有了文字的創造 , 距今 6000 年左右。
http://www.ngensis.com/ngw/ngw1.htm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編輯]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河南賈湖距今8000年前龜甲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編輯]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可以更精準的表述,以及因應隨歷史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務,就以字根組合的方式,來細化組出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可以可記載的越來越精密。例如說,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除了舟以外,還有「舨、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這使得記載為文時,只要看一個字,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還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常)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浬」發音為海 里 )。
[編輯]
造字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應時代需要不斷地增加,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呎)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港、澳、臺等地仍可見到部份此類漢字。
現代漢字形成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體等字形。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225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