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由來~~

2007-05-23 4:31 am
我想要文字的由來~~

回答 (3)

2007-05-23 4:35 am
✔ 最佳答案
漢字的起源流傳著較多的說法 , 一是伏羲氏創造文字, 相傳爲周朝人所作的《易經》一書中記載" 上古結繩而治 ,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 (書契即指文字 , 因古時文字多採用筷刻 , 因而得名)。又提到古時伏羲氏 , 用觀天、觀地、 " 觀鳥獸之文 " , " 近取諸身 , 遠取諸物 " 的方法創造了文字。東漢鄭玄在注釋《易經》 時說" 結繩爲治 , 事大 , 大結其繩 , 事小 , 小緒其繩 " 。也就是說産生文字以前 , 是用結繩的辦法記事 , 大事縮個大繩結 , 事小結個小繩結。倉頡造字說法 , 傳說倉頡爲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 , 最古老的文字是他的創造。戰國時期荀子、韓非子等在著作中都認爲是倉頡造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相別異也 , 初造書契 " 。大意是說 , 黃帝的史官倉頡 , 看到鳥獸走過後 , 留下蹄爪的痕迹 , 通過不同紋理可以辨認的啓示 , 就開始創造了文字。通過歷史的考證對中國文字起源的說法, , 較普遍地認爲在中國黃河中游的 " 仰韶文化時期 " 已經有了文字的創造 , 距今 6000 年左右。

http://www.ngensis.com/ngw/ngw1.htm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編輯]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河南賈湖距今8000年前龜甲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編輯]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可以更精準的表述,以及因應隨歷史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務,就以字根組合的方式,來細化組出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可以可記載的越來越精密。例如說,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除了舟以外,還有「舨、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這使得記載為文時,只要看一個字,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還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常)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浬」發音為海 里 )。

[編輯]

造字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應時代需要不斷地增加,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呎)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港、澳、臺等地仍可見到部份此類漢字。

現代漢字形成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體等字形。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22501174
2016-04-30 6:35 pm
哈囉 ! 大大

我可以建議你去仁寶當舖哦!!

在中壢往桃園方向中華路二段 YKK對面

我也是去那裡借的 店長很好商量 會給你方便的

保密 利息也很低 !服務態度也很親切

我也是我朋友介紹我去那的

而且她們在網路上的評價也很好哦

你可以去網路上搜尋 仁寶當舖

他們很專業 過件率也很高 評估完你的條件馬上放款

事後你有什麼問題 打過去給他們 他們都會盡量配合你

你可以去了解看看 !祝你好運~~~
2007-05-23 4:39 am
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就想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去記錄事情,這些方法包括 : 結繩記事、刻畫符號、畫圖畫等等。其中「結繩記事」可以說是文字的近親,這種實物記事方式雖然只可以作簡單的記錄,但是它對文字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在上古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就透過觀察事物百態的外形創造了文字。這個傳說被廣泛流傳,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倉頡已成為了中國文字的一個象徵。

不過,文字又是否由倉頡一個人獨自創出來的呢?雖然有文獻支持「倉頡造字」的傳說,歷史學家亦相信中國文字是不可能單單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它是經過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改進逐漸積累而成的。

除了「倉頡造字」的傳說外,歷史學家還發現了不少有關「文字的出現」的歷史文物。從有關的歷史文物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運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事情,這種文字稱為「圖畫文字」。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筆法、喜好和心情都不一樣,所以,這種圖畫文字就顯得非常不便。後來,圖畫文字不斷地演變,由圖畫演變為條式的筆畫,最後成為了「象形文字」。

對於「文字的出現」這個話題,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家都認定了「象形文字」就是中國文字的基礎。
自開創文字之後,種類十分多,由於國家不斷分裂和結合,以致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字,文字也不斷地轉變,終於文字於大秦統一之後,便得以統一,可說是文字發展的一大進步,當時有七個不同的國家,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秦,自然也有七種不同的文字,秦始皇便為全國統一文字,命李斯制定一種筆畫簡便的規範文字─小篆,並領令全國使用,人民都樂於使用,這是因為文字未統一以前,文字的種類太多,使到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尤其是經商的人,打擊就更加大了,統一後這麼方便,可樂而不為?後來,獄吏程邈又創造了更為簡化的「隸書」,使書寫更方便。這便為以後文字的發展打好了基礎,使貴國文字得以宏揚天下。
人類的文字史分為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形意文字
語言學上的形意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換句話說,這種文字系統並不能用於記錄語言。
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是相當原始的,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刻符、岩畫、文字畫和圖畫字。由於表意文字不能紀錄任何語言,因此它並僅在文字原始時期使用。當文字史進入古典時期後,意音文字(如漢字)便取而代之了。
另:在非正式的場合,意音文字往往被稱為表意文字,但這隻是一種比喻或形象的說法,事實上它們在語言學上的定義完全不同,其領域互不相交。


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或稱語素-音節文字、語詞-音節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在非正式的場合,往往被稱為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但這隻是一種比喻或形象的說法,嚴格說來這種說法是不准確的,這種說法使人誤以為意音文字只和表形表意有關係,和語音沒有關係。事實上,意音文字和所有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一樣,也必須完整地記錄語言的讀音。
意音文字代表人類文字史走出原始時期,進入古典時期。
注意「意音文字」和漢字中的「形聲字」不是同一個概念,任何漢字都是意音文字系統的「字母」,因為它(在特定的方言里)都有確定的一個或幾個讀音。
歷史上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意音文字只有西亞的丁頭字、北非的聖書字和東亞的漢字。但丁頭字和聖書字早已廢止使用,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採用的意音文字,為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區所使用。除此之外,日本語和韓語也使用了部分漢字。
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及越南字喃等,均是模仿漢字而構成的意音文字。現在西夏文經已失傳,而字喃在越南於19世紀被法國統治後,就已經不再採用。
古彝文也是一種意音文字,而現時流通於四川及雲南的彝文,已經演變及簡化為拼音文字,沒有了表意的功能。

拼音文字
又稱字母文字,是繼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後人類文字史的第三個階段。字母文字的發展又分為三個時期:
 1)音節字母時期
 2)輔音字母時期
 3)音素字母時期
音素字母時期還可以再分出「拉丁字母國際通用時期」。
參考: Yahoo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8: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2000051KK039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