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度下西洋

2007-05-23 4:20 am
古里
竹步
舊港
察地

回答 (5)

2007-05-23 4:22 am
✔ 最佳答案

**占城**又稱占婆,是印度支那的占族古國,在今**越南**中部。


科澤科德又稱卡利卡特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古里**,
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昔日的馬拉巴地區的一部分。


**甘孛智**或澉浦只,就是今日的**柬埔寨**
在《後漢書》稱為「究不事」,
在《隋書》稱為**真臘**


**忽魯謨斯**是**荷姆茲**的古音譯,
荷姆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
海峽的北岸是**伊朗**


**猶地亞**是羅馬人等曾統治的**南巴勒斯坦**


**祖法兒**是中東國阿曼的**佐法兒**地區


三佛齊**舊港**,即今印度尼西亞{即**印尼**}
蘇門塔臘的**巨港**


阿丹,位於中東紅海口岸,民主葉門的**亞丁**


新村,Geiresik,位於印尼**爪哇**{即近赤道}

10
天方,即**麥加**,宗教古城,
伊斯蘭教聖地,非穆斯林不得進入。
位於沙特阿拉伯西邊。

11
南渤里,印尼**蘇門塔臘北部**

12
木骨都束,東非古國,位今非洲東岸,
在今東非國家**索馬里**境內

13
察地>>>你肯定係呢個譯名?一係打錯,
一係此譯法唔流通!

14
鍚蘭山,斯里蘭卡{係印度南方架}

15
竹步,位今**索馬里南方**

16
麻林{很有可能是麻林而不是麻木},
東非古國,位今非洲東岸,
在今東非國家**坦桑尼亞**境內
參考: yahoo
2008-04-06 8:04 am
Tanks !!~ 5I人!!~
2007-05-23 4:24 am
係鄭和呀!!!

2007-05-22 20:27:04 補充:
1**占城**又稱占婆,是印度支那的占族古國,在今**越南**中部。2科澤科德又稱卡利卡特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古里**,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昔日的馬拉巴地區的一部分。3**甘孛智**或澉浦只,就是今日的**柬埔寨**在《後漢書》稱為「究不事」,在《隋書》稱為**真臘**

2007-05-22 20:28:04 補充:
4**忽魯謨斯**是**荷姆茲**的古音譯,荷姆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海峽的北岸是**伊朗**5**猶地亞**是羅馬人等曾統治的**南巴勒斯坦**6**祖法兒**是中東國阿曼的**佐法兒**地區7三佛齊**舊港**,即今印度尼西亞{即**印尼**}蘇門塔臘的**巨港**8阿丹,位於中東紅海口岸,民主葉門的**亞丁**9新村,Geiresik,位於印尼**爪哇**{即近赤道}10天方,即**麥加**,宗教古城,伊斯蘭教聖地,非穆斯林不得進入。位於沙特阿拉伯西邊。

2007-05-22 20:28:37 補充:
11南渤里,印尼**蘇門塔臘北部**12木骨都束,東非古國,位今非洲東岸,在今東非國家**索馬里**境內13察地>>>你肯定係呢個譯名?一係打錯,一係此譯法唔流通!14鍚蘭山,斯里蘭卡{係印度南方架}15竹步,位今**索馬里南方**16麻林{很有可能是麻林而不是麻木},東非古國,位今非洲東岸,在今東非國家**坦桑尼亞**境內
參考: me
2007-05-23 4:23 am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編輯]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編輯]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編輯] 第四次下西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c/YingYaiShengLan.jpg/250px-YingYaiShengLan.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明鈔本 馬歡:《瀛涯勝覽》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4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編輯]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編輯]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編輯] 第七次下西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e/WuBeiZhi.jpg/250px-WuBeiZh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5-23 4:22 am
好似林則徐。
參考: 自已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37: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2000051KK039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