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2/Gnome-help.png/38px-Gnome-help.png
本文需要您的關注
請在進一步修改後,從需要關注的頁面的列表中刪去相關提示,並刪除這個模板。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d/RiceDumpling.JPG/300px-RiceDumpling.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左)南方粽(右)北方粽
粽,或寫作異體字糉,為中國傳統食品。相傳粽子的發明與古代中國詩人屈原投江有關。後來在端午節食用粽子以紀念屈原,已成為習俗之一。粽子使用箬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或黃米和其他輔料如棗,豆沙,火腿等,上鍋煮或蒸熟的。因為包裹物為天然植物葉片的關係,具有一種特殊的清香,且由於棉線緊緊包裹,粽子的口感非常緊實。
目錄[隐藏]
1 語源
2 歷史
3 製作與吃法
3.1 中國大陸北方
3.2 中國大陸南方
3.3 香港
3.4 臺灣
3.4.1 北部
3.4.2 南部
4 其他
5 參看
6 參考
7 外部連結
[編輯] 語源
《說文解字》中,糉字的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而「糉」字右半邊有「聚集」的意思,意即粽乃為米之聚集也。
[編輯] 歷史
粽的歷史悠久,在戰國時已經出現。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把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吃屈原的屍體。成為在農曆五月初五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時必備的食品。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編輯] 製作與吃法
[編輯] 中國大陸北方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6/Zhongzi_wrapped.JPG/180px-Zhongzi_wrapped.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北方粽多為長型, 口味為甜粽
北方以一般用蘆葦葉卷為漏斗狀。因蘆葦細長而窄,常需兩、三片相疊才能縛粽。
餡料則灌入糯米、粘黃米等,亦可加入棗。一般只有甜素餡,多用紅豆沙或小棗做餡,有用粘黃米或其他粘種糧食的封口用細繩或草絲捆扎(北方傳統上用馬蘭草),作成棱錐正四面體形狀,然後用水煮熟,可以熱食也可以冷食,具有葉子的清香味。
[編輯] 中國大陸南方
南方多以箬葉包粽,也有用蘆葦葉者。粽子形狀接近三角錐,體積較大。餡料有糯米外加肉、赤豆等,有甜鹹葷素各種口味,其中以嘉興肉粽最為出名。南方粽子的主要類型有肉粽,棗粽,栗子粽等。肉粽是用瘦豬肉在醬油中浸泡一段時間後,裹入同樣被醬油浸泡過的大米(也有直接用泡好的純白糯米的)中。近年來,人們在肉粽中加入適量肥豬肉的越來越多,這樣口感更為香美.此外,近年也有蛋黃肉粽,即在粽子中加入煮熟的鴨蛋黃。製作粽子的糯米中常常也會加入水泡過的紅豆或者綠豆。
[編輯] 香港
香港地區與中國南方其他地方大致相若,但以裹蒸糭、鹼水糭(甜食)和鹹肉糭(鹹食)為主,亦有紅豆糭和綠豆糭等。近年來,少數茶樓亦有cao 有部份小販在夜晚的街頭上叫賣。而每逢端午時節,有些食品公司更以魚翅、鮑魚等貴價材料作餡料。
[編輯] 臺灣
臺灣粽接近中國大陸南方作法,成錐立四角形狀,以白棉線或鹹草捆紮,但臺灣南北部亦有作法上微小的差異。1949年後,大量軍民隨國民政府遷台,亦隨之傳入各省粽類料理。
[編輯] 北部
臺灣北部作法是米浸泡於水中,瀝乾後用油炒香,並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近於油飯,再以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入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台灣北部粽所用竹葉,為棕黃色澤,略帶斑點,質地頗為堅韌。
[編輯] 南部
臺灣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後加肉餡、香菇、鴨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魷魚、蝦米者,餡料須先行醃製,以綠竹葉包裹,入大鍋中,以大火水煮,中間或添冷水一至二次,持續加熱至熟透,費時大約一時半至兩小時。食用時帶有淡淡的竹葉清香,亦有添加花生粉、醬油膏一起食用者。台灣南部粽所用綠竹葉,質地細緻而葉面較窄。
[編輯] 其他
臺灣習俗中,若某家有喪事則端午不製粽,粽由娘家提供,並贈以回禮。
臺灣南部的糭子相比大陸南部體積更小巧,油較多,加入的料也更豐富。不僅有瘦肉、蛋黃,還有花生、魷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