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關於萬里長城的資料!!!!

2007-05-23 4:05 am
不容許無聊、低B的回答。

回答 (5)

2007-05-23 4:09 am
✔ 最佳答案
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的長城,在時間長河無情的擊下,而在北京地區的長城,就是明代長城的精華部分。在北境,內由西向東,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金山嶺-司馬台長城。
八達嶺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居庸關的重要屏障。「八達嶺」指四通八達,另外一說為「把韃嶺」,即防禦韃靼之意。

這一帶在歷史上都成為軍事重地,早在戰國時期,這裡便構築了長城防禦工事,至今仍有牆垣、墩台等殘蹟。漢代時,這裡設置軍都和居庸兩座關城。居庸關為路級防區,扼守京北咽喉要道,八達嶺則地處要道北口,與南口相對。南北口之間有一處峽谷關溝,長20公里,居庸關居於其中,而八達嶺則雄踞北端最高點,形勢十分險要。
慕田峪長城
這一帶長城,主要包括慕田峪關、黃花城關、箭扣等處。慕田峪長城西接居庸關,東為古北口,主要由城樓、敵樓、城關和烽火亭障等建築物組成,城牆兩面設垛口,雄城九曲,敵樓密集,有「兩望十八樓」之說。其關口處由三座樓台組成,中心樓為空心,兩側為實心,其狀如敵樓,上面都有望亭,這在長城中實屬罕見。黃花城關為明代長城昌鎮的重要關隘,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箭扣長城所在的山體有如刀削而成,非常險峻。
北古口--金山嶺--
司馬台這段彼此相連的長城,是萬里長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工程。
北古口是萬里長城戰事最多的關隘之一,城牆寬處可容五騎並進,窄處卻只能讓一個人通過。敵樓的形狀有方形、扁形、圓形之分,平均每公里便有七座敵樓和烽火台。它是現存萬里長城最好的一段,被譽為「長城的精華地段」。金山嶺長城大部分地段在海拔400-600米之間,視野開闊;司馬台關的城堡堅固,城牆全為磚砌。
2007-05-23 5:59 am
在我們祖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東西橫亙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一萬多里的古代城牆。這就是被目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朮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長城的工程量是十分驚人的。僅粗略地計算一下,修筑長城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長牆,這道堵足以環繞地球一周而有余﹔如果用來鋪筑寬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環繞地球三四周。這還只是按一次修筑來算的,如果包括歷代的重修和補筑,那工程總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

這一前后修建了近兩千年的古代工程,雖然早已失去了它原來的功用,但它作為我國悠久歷史的見証和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之一,仍然巍然屹立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使我們祖國的壯麗山河更為生色。

【景點】目前,經過整修,對游人開放的北京長城有兩段。一是位于延慶縣境內的八達嶺長城﹔一是位于懷柔縣的慕田峪長城。兩段長城均有纜車直達山頂。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城西北80公里處的延慶縣境內,結構嚴謹,形勢壯觀,氣魄雄偉,是長城的一個縮影,是長城中最主要的游覽點之一。八達嶺長城依山勢而筑,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6-7米,寬4-5米,用整齊巨大的城磚筑成牆體外殼。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往北京的咽喉。從 “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連綿的萬里長城。八達嶺長城游覽區包括蜿蜒的長城、壯麗的敵台、居庸關和關溝內的勝跡。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長城建筑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中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郁,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

慕田峪長城:位于北京市郊區懷柔縣北辛營鄉,距離北京市區70多公里。此段長城長2250米,有敵台22座。慕田峪以自然風景優美著稱,花多,樹多,春天看桃花,秋天看紅葉,難怪清代學者孫學詩游覽慕田峪時,曾吟詩道:“借問峪中何所有,千樹桃花萬樹柳。”
2007-05-23 4:11 am
萬里長城是中國歷代一項極為重要的偉大工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它的建築雖然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郤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意義。長城是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當中是經歷了幾多波折,到今天,它終於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自信和團結的象徵﹗

到今天長城因為生態環境和人為的破壞,破損程度巳非常嚴重,有的地方更早已被埋於沙漠之下,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二,但聽聞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說,在月球上望向地球,在這樣的距離下,用肉眼仍然能夠看到連綿不斷的長城,不禁大叫聲好﹗這足可見其規模之廣,簡直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洋人對此,亦不由他們說對我們中華民族不服。

古時的長城,有它一日,外族就難踏足中原一步,到今天,長城基本上巳失去防衛的意義,只剩下供人遊覽的作用,對著坦克、飛彈只可徒然興嘆。若果沒有它的存在,試問一聲,中華民族能夠如今日一樣嗎? 也許中國早巳給強悍的遊牧民族所入侵,將之分割若干份,匈奴佔這方、突厥佔那方、蒙古的又佔那一方……像歐洲一般四分五裂,若非有它,中國再非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國了﹗

萬里長城的簡介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萬里長城的起源

長城的修築可上溯到公元前七世紀。當時割据一方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敵國的入侵,便在自己的領土上築起城牆,長度多為數十里至百里不等,因國而定,亦因城牆呈長形,故人稱長城。而最早築起城牆的諸侯國為楚國,而後來各諸侯國都相繼效法,築起長城,而秦、燕、趙等與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相鄰的諸侯國,常受其侵擾,財物人命都慘受災害,故他們都築起了規模很大的城嬙,而這些恰好就成了秦始皇起長城的基礎。

萬里長城的作用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於騎射,於馬上作戰能收於自如,在開闊的地方上縱橫馳騁,勢不可擋,但攻堅步兵非其所長,故以堅固高聳城牆阻擋,能迫之捨長就短。當我國受外敵入侵,兵士便燃狼煙報警,數小時內便可將朋襲消息傳到千里之外,使防區和中央朝廷能掌握軍情,進行進一步行動。

萬里長城的材質

建造長城的材質主要為土、木、石、瓦件等,而歷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險制塞”作築城原則,利用地勢,如在兩山之間的狹口、河谷會合轉折處、平川往來必經之處等,這麼一來就能控制險要,又能節省人力材料。
2007-05-23 4:11 am
長城,一般指現存中國的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西至嘉峪關,全長7,300多公里(另據報導,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為6,700公里),合14,600華里,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在西方也常被稱為中國長城。長城平均高6-7米、寬4-5米,是建於中國古代的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巨型結構[1][2]



以長城為分界,長城以北常被稱為塞外(北部和西北部)或關外(東北部),而長城以南稱為關內。

歷代長城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擊敗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宋朝時,失去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跡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







[編輯] 秦代長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余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在修筑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秦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中原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這一繁重的修築工程,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來源於此。現在臨洮附近,陰山、大青山一線,都有秦長城遺跡殘存。







[編輯] 漢代長城

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編輯] 北朝及隋代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其中以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隋文帝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征發丁壯修築長城。隋煬帝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征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編輯] 金代長城

金朝為防禦蒙古,開始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編輯] 明代長城





主條目:明長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6/64/Aster_wallofchina_lrg.jpg/200px-Aster_wallofchina_lr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長城的衛星照片。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低角度的日照以及薄雪突出了長城的一段,以一條黑色線形從圖像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

到了明朝,從洪武至萬曆,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編輯] 山西、河北的內、外長城

位於山西、河北的外長城,基本上和內蒙古的省界吻合,是明代北疆的國界。明朝初年,為了對抗北元,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台、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多位明帝為保護自身的安全,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內、外兩段長城在西邊於山西忻州市偏頭關(俗稱偏關,明代時為山西鎮總兵駐地)匯聚。





外長城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沿山西、內蒙古交界線,經偏關縣老營堡向東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唐代名將尉遲恭的出生地)、再經朔州市朔城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山西朔州市右玉縣、大同市左雲縣、市區、陽高縣(東南20里即是漢高祖親伐匈奴卻被圍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鎮縣新平堡馬市口,進入河北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橋西區、崇禮縣、赤城縣,經北京延慶縣居庸關西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3]和內長城交匯。



內長城全長1600多公里。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營堡個角墩,沿山西境內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線,向東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再經忻州市神池縣、朔州市朔城區、忻州市寧武縣(有寧武關)、忻州市原平縣、朔州市山陰縣、忻州市代縣(北有雁門關)、朔州市應縣、忻州市繁峙縣、大同市渾源縣至大同市靈丘縣(有平型關),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易縣、淶水縣、張家口市涿鹿縣、入北京市門頭溝區、又回到張家口市懷來縣,再入北京延慶縣八達嶺、居庸關西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外長城交匯。



內長城在大同市靈丘縣牛幫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線,順太行山向南,經娘子關、固關,在長治市黎城縣東陽關結束。





[編輯] 南長城





主條目:苗疆長城

南長城位於中國湘黔邊界,又稱苗疆長城,是2000年4月才被「發現」的苗族疆防。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北起湖南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全長190公里。







[編輯] 長城構築





[編輯]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編輯]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末,持續了兩千余年。由於各個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水準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歷史時期和築城技術的發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長城,以版築夯土為主,北魏時期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磚石混砌法。



就長城沿線各地的地理條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長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則就地取材解決。在山地,則開山取石壘牆;在黃土地帶,則取土夯築;在沙漠,則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此外,砌牆所用的磚、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設窯燒制或砍伐外,官府還設有專門部門供應。







[編輯] 長城形制與體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d/Greatwall-SA14.jpg/200px-Greatwall-SA14.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烽火臺

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越到後期,長城體系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臺、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臺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份。







[編輯] 關隘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處。由於關隘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此處的長城有著更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城門:城門是進出關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過梁,後來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稱為「券門」。門洞內裝有巨大的包鐵木門,門外側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城樓:城門上方築有城樓,是重要的觀察所、指揮所和戰鬥據點。城樓為三層以下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





[編輯]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臺)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臺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臺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臺與王朝中央聯繫,還有一組烽火臺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編輯] 其他附屬設施

長城體系除了作為情報傳遞系統的烽燧以外,還建立了以城障等設施構成的縱深防禦配置。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並且在長城內外設置了屯戍城作為屯駐重兵之所,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路。在城牆、城堡的外側,還有特意設置的障礙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榆樹以阻擋匈奴騎兵,人稱榆關。北齊時在長城內側設戍,險要之處置州鎮,築扎軍隊,形成前沿的線狀佈防。
2007-05-23 4:09 am
萬里長城是中國歷代一項極為重要的偉大工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它的建築雖然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郤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意義。長城是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當中是經歷了幾多波折,到今天,它終於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自信和團結的象徵﹗

到今天長城因為生態環境和人為的破壞,破損程度巳非常嚴重,有的地方更早已被埋於沙漠之下,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二,但聽聞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說,在月球上望向地球,在這樣的距離下,用肉眼仍然能夠看到連綿不斷的長城,不禁大叫聲好﹗這足可見其規模之廣,簡直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洋人對此,亦不由他們說對我們中華民族不服。

古時的長城,有它一日,外族就難踏足中原一步,到今天,長城基本上巳失去防衛的意義,只剩下供人遊覽的作用,對著坦克、飛彈只可徒然興嘆。若果沒有它的存在,試問一聲,中華民族能夠如今日一樣嗎? 也許中國早巳給強悍的遊牧民族所入侵,將之分割若干份,匈奴佔這方、突厥佔那方、蒙古的又佔那一方……像歐洲一般四分五裂,若非有它,中國再非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國了﹗

萬里長城的簡介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萬里長城的起源

長城的修築可上溯到公元前七世紀。當時割据一方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敵國的入侵,便在自己的領土上築起城牆,長度多為數十里至百里不等,因國而定,亦因城牆呈長形,故人稱長城。而最早築起城牆的諸侯國為楚國,而後來各諸侯國都相繼效法,築起長城,而秦、燕、趙等與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相鄰的諸侯國,常受其侵擾,財物人命都慘受災害,故他們都築起了規模很大的城嬙,而這些恰好就成了秦始皇起長城的基礎。

萬里長城的作用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於騎射,於馬上作戰能收於自如,在開闊的地方上縱橫馳騁,勢不可擋,但攻堅步兵非其所長,故以堅固高聳城牆阻擋,能迫之捨長就短。當我國受外敵入侵,兵士便燃狼煙報警,數小時內便可將朋襲消息傳到千里之外,使防區和中央朝廷能掌握軍情,進行進一步行動。

萬里長城的材質

建造長城的材質主要為土、木、石、瓦件等,而歷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險制塞”作築城原則,利用地勢,如在兩山之間的狹口、河谷會合轉折處、平川往來必經之處等,這麼一來就能控制險要,又能節省人力材料。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1: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2000051KK038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