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蒙古文: )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的一個自治區。首府是呼和浩特。
內蒙古自治區
簡稱:內蒙古
首府 呼和浩特
區委書記 儲波
自治區主席 楊晶
面積
- 總面積
- 占全國面積%
- 水域面積% 第3位
1,183,000 平方千米
12.3%
xx%
人口
- 總人口 (2001年底)
- 占全國人口%
- 人口密度 第23位
23,770,000
1.86%
20.1/平方千米
國內生產總值
- 總值 (2002年)
- 占全國生產總值%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第24位
1732.48億人民幣
1.69%
7290元人民幣
行政區類別 自治區
目錄 [隐藏]
1 歷史
1.1 名稱
2 地理
3 行政區劃
4 經濟
4.1 經濟發展優勢
4.2 資源和物產
5 人口資料
6 文化
7 旅遊
8 教育
9 較有影響的學者
10 主要領導人
11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內蒙古陰山一帶遠古人類活動,有悠久歷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發現的距今5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發生於與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時期的舊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游牧生活。戰國後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內蒙古南部定居。如趙武靈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境內始建雲中城。「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寧城。
秦朝修築萬里長城,連接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禦匈奴。內蒙古南部,如雲中郡,是邊防重鎮。而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和烏桓、鮮卑等東胡人的領地。西漢時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取勝,匈奴勢力北遷、西遷。在整個漢朝及其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南匈奴人和東胡人逐漸和華夏民族融和,形成今天的漢族的前身。漢朝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立郡縣。如(前127年)西漢設置五原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盟東部、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伊克昭盟)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等地。三國時期著名將領呂布就出生於此。
隋唐時突厥勢力左右蒙古高原。北宋時鮮卑人的一支後裔契丹人創立了遼國,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都城上京。遼被金滅了之後,鮮卑人的另一支後裔蒙古人進入這一地區,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明朝成立後蒙古人的勢力退回塞外,內蒙古地區北部是蒙古人北元的疆域,南部則是明朝對抗北元的前線。清朝的滿族統治者通過聯姻或征服的方式將整個蒙古收入版圖。清時通常將蒙古以大漠為界,分為內扎薩克蒙古和外扎薩克蒙古。其中前者演變為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後者演變為今天的蒙古國。清亡之後外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一直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被分為若干個省。抗日戰爭期間,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曾被日軍佔領,德王為首的一些人與日本人合作,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地區。
1947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就受蘇聯政策的影響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包含了當時的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
[編輯] 名稱
「內/外蒙古」的名稱雖然讓人感覺是中國中心的產物,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蒙古語中,內蒙古被稱為「öbür monggol(羅馬字母拼音)」。這裡öbür的意思是南部、內部、前方等,而滿語與此相同。這和蒙古人、女真人面向南方中原的傳統地理觀相關。漢語的內/外蒙古的名稱來自滿語或蒙古語。在蒙古,當「內/外蒙古」被翻譯時,有時翻譯成「內/外蒙古」,有時是「南/北蒙古」。
[編輯] 地理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自治區(1947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
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北),接鄰八個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和寧夏
接鄰國家:蒙古國和俄羅斯
內蒙古有18個邊境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浩特是對蒙古國的最大邊境口岸。
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頭、通遼、鄂爾多斯、烏蘭察布、赤峰、呼倫貝爾和烏海
[編輯] 行政區劃
主條目:內蒙古行政區劃
現轄9地級市,3盟,共計21市轄區,11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
地級行政區共計12個,即9個地級市和3個盟。
9個地級市:
·呼和浩特市(自治區首府)
·包頭市
·烏海市
·赤峰市
·通遼市
·鄂爾多斯市
·呼倫貝爾市
·巴彥淖爾市
·烏蘭察布市
3個盟:
·錫林郭勒盟
·阿拉善盟
·興安盟
11個縣級市:
·阿爾山市(興安盟):
·額爾古納市(呼倫貝爾市):
·二連浩特市(錫林郭勒盟):
·豐鎮市(烏蘭察布市):
·根河市(呼倫貝爾市):
·霍林郭勒市(通遼市):
·滿洲里市(呼倫貝爾市):
·烏蘭浩特市(興安盟):
·錫林浩特市(錫林郭勒盟)
·牙克石市(呼倫貝爾市):
·扎蘭屯市(呼倫貝爾市)
[編輯] 經濟
內蒙古的優勢產業:能源、化工、冶金、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高新技術
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的GDP占全自治區的51.8%
2005年全自治區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過中國大陸平均水準。
[編輯] 經濟發展優勢
資源優勢:資源豐富,儲量大開發條件好。
地理優勢:邊境口岸眾多,與京津、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密切。
地廣人稀:有利於收縮生產力佈局,以及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位於阿拉善盟境內
[編輯] 資源和物產
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儲量居世界首位
內蒙古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畜牧業發達,通遼地區號稱「肥牛之鄉」,其活牛存欄量120萬頭,其中供應香港的科爾沁種西門塔爾牛是通遼肥牛中的上品。[來源請求]
[編輯] 人口資料
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人口已經遠遠超過蒙古國(原外蒙古)的蒙古族人口總數(約250萬)。
以漢族為主體(1847萬,占79%),其次是蒙古族(400萬,占17%),此外還有滿(50萬)、回(21萬)、達斡爾(7.7萬)、鄂溫克(2.6萬),俄羅斯(5020人)、鄂倫春(3573人)、錫伯(3023人)等49個民族。
[編輯] 文化
全區共有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扎蘭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