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意義?

2007-05-23 2:40 am
不是來源.........

回答 (2)

2007-05-23 2:49 am
✔ 最佳答案

中秋的起源與意義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中秋有二種算法,一是據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稱中秋;另一種算法則據節氣,按照二十四節氣,一季共六個節氣,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則是秋季之中,此時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污水拋散土地上,收穫在即,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出現一系列儀式和風尚活動,此外加上我國古代即有拜月習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



而中秋節正式成為歲時節日,應起於唐朝,唐書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以後就成為年中節日,至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歡宴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據風俗史話等說法,元人統治中國之後,漢人基於民族大義,準備在中秋之夜,以豎花燈為信號,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約定趁蒙古人酒食之後,殺之起義。因此明太祖建國之後,為紀念這種舉動,獎令舉行中秋,成為流傳久遠的風俗。

民國之後採用陽歷,北京內務部就將農歷八月十五訂為秋節,藉便民時。政府遷台後,也正式明令公布為國定節日。


http://dns.hsps.tpc.edu.tw/~gx538/now-g.htm
2007-05-23 3:11 am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爲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以前,江蘇地區的中秋夜,婦女們多外出在月下遊玩,或互相拜訪,或結伴去佛寺尼庵,或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甚至玩到四更雞鳴。這一風俗當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習俗與江蘇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遊玩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如果家裏有孕婦,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時的拜月。這種風俗源于北宋京師。當夜,滿城人家,不論窮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倖。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11: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2000051KK031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