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暴動對社會福利的影響。

2007-05-23 1:48 am
如題。
請大家幫幫忙!!

回答 (1)

2007-05-23 3:29 am
✔ 最佳答案
1967 年,香港發生了一次暴動。支持中國政府的人稱之為「反英抗暴事件」,支持英殖民地政府或反對共產黨的人稱之為「 67 暴動」。這次社會騷亂,對香港的政治、社會、影響深遠。

5 月 11 日 警方鎮壓後,左派陣營的工聯會召開緊急理事會議,工聯會理事長楊光指責港英當局將勞資糾紛擴大為反華事件,會議決定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會議通過四項要求: 1. 立即停止血腥鎮壓,保證今後不再發生同樣鎮壓事件。 2. 立刻釋放被捕的中國工人、學生和同胞。 3. 嚴懲兇手賠償一切損失。 4. 港英當局必須賠禮認罪。各個左派工會、社團紛紛響應。同時,民眾群情高漲,有人放火燒車,襲擊徙置事務處,警察同群眾繼續對抗。

香港政府為了穩定局勢,向民眾發表宣告:「目前局勢如何發展下去,要看香港居民的要求來決定。如果大部分居民要求安定,政府便給予安定,現在是本港的善良居民起來表示意見的時候了。警方的抑制是有限度的,如果騷亂份子做得過份,危及市民生命財產,警方勢不能不有進一步行動,目前本港駐軍已採取初步準備狀態了。」港英政府罕有地向香港市民公開要求支持,而且針對香港的中國人左、右分化的情況,要求反共社群站在香港政府一邊。於是,右派報紙、右派社團紛紛表態支持香港政府。左派陣營的對抗行動升級,工聯會理事長楊光聲言:「對於港英當局的法西斯暴行,一定要揭發,一定要聲討,一定要鬥爭。這場反迫害鬥爭就是一場民族鬥爭,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5 月 17 日 ,鬥爭委員會在港督府門外示威,抗議港英鎮壓工人,要求同港督戴麟趾會面,但被拒絕,於是左派群眾每日在港督府門外示威抗議,貼大字報。花園道上,每日都有身穿白恤衫、藍斜褲配戴毛章,手持毛語錄的左派群眾,列隊操上花園道港督府示威抗議。 5 月 22 日 上午,左派群眾和警察在花園道上發生流血衝突。據稱,有幾百人受傷,其中重傷者超過 100 人,警方逮捕了 167 人。

事件之後,香港政府頒布法令,凡派發「煽動性」傳單、張貼「煽動暴力,破壞警方忠誠性」字句的海報、擴散反政府言論,警方有權沒收、銷毀,並且拘控有關人士。

影響
據統計,六七暴動造成最少51人死亡,當中包括11名警察,一名英軍拆彈專家及一名消防員。受傷人數超過800人,包括200名警察。暴動其間亦造成經濟損失,部分市民變賣財產離開香港,造成香港的第一輪移民潮,市區樓房價格因此而急劇下滑。

暴動平息後,香港的親中左派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不少地下組織在事件中曝光,有部分人被遣返大陸。左派暴力抗爭的手法失去民心﹔暴動後﹐有不少之前屬於或是接近左派的人士,從此脫離左派組織。很多香港市民亦對左派及中國共產黨亦懷有介心,對他們「避之則吉」。這一點要直到1980年代中期,鄧小平積極推動的改革開放得到初步成果,才得以改變。然而,亦有部份人一直保持對共產黨的介心,直到九七之後。當回歸後特首董建華宣佈頒發大紫荊勳章於當時左派的頭頭人物楊光之時,引起全港社會各界嘩然,認為是對當年左派暴行的一種肯定。

香港殖民地政府研究六六、六七兩次暴動成因後,發現青少年空閒時間缺乏可供參予的活動而被左派招攬,於是決定大量增加文娛康樂活動。暴動後的1969年12月開始舉辦的香港節,就是當中的一個重要節目,籍以加強年青人對香港的向心力。同時政府察覺到有需要改善市民的民生問題,以減少社會不安情緒及市民與政府的對立;間接造成了香港在七十年代在教育、醫療、廉政等各方面的改革。

香港警隊在暴動中的忠誠及勇敢表現被受贊賞。1969年獲英女皇賜予「皇家」封號,此銜一直保留至1997年6月30日主權回歸。

另一方面,由於六七暴動期間,不少公共巴士路線被逼暫停服務(部份更沒有重投服務),引致不少九座位載客白牌車應運而生,獲准到市區載客,最終令到殖民地政府認為白牌車可以輔助公共運輸不足,促成1969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九座位提升至十四座位(1988年增至十六座位),對香港公共運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此外六七暴動亦反映政府與市民缺乏溝通。六七暴動之後,為改善政府與市民在地區層面上的溝通,政府於是推行首次地方行政改革,包括於1969年成立民政處(即今日的民政事務處)。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42: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2000051KK027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