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宋詞 幹做功課.. 愈快愈好!!

2007-05-22 4:14 am
是但一首蘇軾既宋詞+首詞既解釋!!
唔該曬~~

回答 (3)

2007-05-22 4:20 am
✔ 最佳答案
水 調 歌 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解釋....
這首詞作於密州任上。詞的序文裡交代了寫作的起因是懷念弟弟蘇轍。

上片寫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前四句是對明月的探索和疑問。官場上的坎坷失意、兄弟的分離難聚,使作者對人生有很多困惑。當他舉頭望月的時候,月的團圓美好同人世的遺憾形成鮮明對比,於是便將人生的疑問移向了明月。「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三句是由月的光明美好引起的嚮往月宮、超塵出世思想。「歸去」二字表明,詞人以為自己本不是塵世中人,從仙宮而來還應回仙宮而去,仙宮瓊樓玉宇,光明潔淨,沒有塵世的污垢。但那裡沒有親人,教人感到「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二句寫熱愛人生、留戀人間的感情。

下片是對人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前五句是對月圓人不圓的感慨,把月擬人化,說它有意跟人過不去,偏是月圓長照離別人。把與子由的離別之恨普遍化,說成是人間共有的憾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是對人間缺憾的解釋,把人世不平這種社會現象,同月的陰晴圓缺這種自然現象等量齊觀,認為都是不可避免的,使離愁別恨得到化解。既然不平事不可避免,那該怎樣對待人生呢?最後兩句便是對人生的美好祝願。這是推己及人,把對弟弟的愛和祝福提高到對人生、對世人的愛和祝福,可以看出作者博愛仁厚的胸懷,提高了詞的境界。

全詞以詠月貫穿始終,把抒情、議論串聯成有機整體。上片由嚮往月宮、超塵出世起,以留戀人間結;下片由憂離怨別起,以寬慰離別結。寫思想心理的變化曲折細緻,又極有層次。透過常見的生活現象和自然現象,對人生、對宇宙進行探索,充滿哲理意味,令人玩味不盡。「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可見本詞的巨大成就。
2007-05-22 4:33 am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璊H,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解釋:
1. 褪:褪色
2. 柳綿:柳絮
3. 秋千:鞦韆,一種運動遊戲器具。

白話宋詞:

春天已經接近尾聲,殘花落盡,樹上的杏子還是青青小小的。燕子飛來的時候,綠水漲滿了溪河,圍繞著人家。

在春風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隨著風而四處飛揚,遠達天涯海角。而天涯海角一定到處長滿了青青翠翠的芳草;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樣,會愈吹愈少呢?

附近有一戶人家,牆內的鞦韆上有一位美麗的女子玩得正高興;青翠的笑聲傳到了牆外,吸引牆外的我停下來觀看。
看著看著,漸漸的女子的笑聲愈來愈小,最後竟然回屋裡去了,留下我獨自懊惱著女子的無情和自己的自作多情。

詞的故事:

朝雲,是蘇軾的侍妾,跟隨他二十幾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誠,所以蘇軾相當寵愛他。
這首詞,就是蘇軾作給她唱的,她的歌聲輕柔,唱起這種婉轉的詞調正合適。
一個初秋的日子,秋風陣陣,落葉蕭蕭,蘇軾和朝雲一面飲酒,一面唱著歌,朝雲唱到這首,「蝶戀花」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突然淚下如雨,哽咽不成聲。蘇軾很驚訝,就問他緣故,他回答說這兩句她唱不下去了。蘇軾聽了大笑說:「我正因為秋天來了,四處一片淒涼景象而悲秋,你卻反而悲起春來了。也罷,我們就不要唱這首吧!」

過不久,朝雲得了病去世了。蘇軾突然失掉了二十幾年來相依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從此不再聽這首詞,也不再唱它了。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2007-05-22 4:30 am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可能是蘇軾最早的一首豪放詞,作於熙宇八年(1075年)任密州知州的時候。這年的春夏天旱少雨,蘇軾作為知州(即太守)到密州境內的常山祈雨,得雨,又去祭謝,在返回的途中與同僚一起打獵,寫了這首詞。作者在《與鮮于子駿書》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得一闋,令東州(諸城)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可見這是有意與柳詞相區別,自成一家的得意之作。

全詞的核心是一個「狂」字,上片寫打獵情景,表現行為之狂。前四句寫打獵場面,既寫了太守架鷹牽犬的雄姿,也寫了隨從錦帽貂裘的神采和千騎奔騰的氣勢。後三句寫太守射虎的壯舉,百姓傾城跟隨觀看,太守親自射虎給他們看,作為報答,官民關係融洽,太守風流瀟灑。

下片寫由打獵激發出來的報國熱情,表現志向之狂。首先用馮唐魏尚的典故表達渴望朝廷重用的心情;繼而寫報國壯志:渴望重用不是為個人利祿,而是希望殺敵報國,保衛邊疆。用挽弓勁射的形象來表達心志,使思想變得具體可見了。

蘇軾的這首作品完全改變了詞作為娛賓遣興工具的性質,突破了愛情離別的題材範圍,寫法上也改變了寫景抒情的傳統模式,刻劃出豪情磊落的狂太守形象。那壯闊的射獵場面,高昂的愛國激情,真有「天風海雨逼人」的氣勢,是一首風貌全新的詞。

http://www.chiculture.net/0412/html/c01/0412c12.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3 01:02: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1000051KK039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