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直堅持推行征服中國的「大陸政策」,即先侵朝鮮、後佔東北、進而吞併整個中國大陸。即使中國沒有內亂,都會侵華。
日本不斷武裝侵華
日本自1894年甲午戰爭後,成為中國最兇惡的外敵。它一直堅持推行征服中國的「大陸政策」,即先侵朝鮮、後佔東北、進而吞併整個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成立後,日本侵華行徑有增無已。正當國民革命軍北伐之際,日本怕中國統一會妨礙其侵略計劃,便於1928年5月製造了「濟南慘案」。
1931年9月18日,日軍自行炸毀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卻誣指中國駐軍所為,並以此為藉口向瀋陽進攻,是為「九一八事變」。當時國民政府正全力對付共產黨,不願輕啟外爭,日軍便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形下,輕易侵佔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等東北三省。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義憤填膺,各大城市普遍展開反日運動。日本乘機擴大軍事侵略,於1932年1月28日突襲上海的國軍,炮轟吳淞要塞。中國守軍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本一再增兵,仍無法取勝。後來由英、美、法出面調停,中日雙方才簽訂停戰協定,是為「一二八事變」。
中國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曾向國際聯盟申訴。日本為掩飾其侵略東北的行為,遂利用清廢帝溥儀作為傀儡,於東三省成立偽滿洲國。由於國聯拒絕承認滿洲國,日本老羞成怒,悍然退出國聯。此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更為猖獗,首先進陷山海關,強佔熱河,逼中國簽訂《塘沽協定》,承認冀東一帶為非武裝區;然後又多次製造事端,指使漢奸組織自治政府,把華北從中國分割開來。自此中國大片國土淪陷,面臨亡國之危。
七七事變及抗戰爆發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乃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導火線。
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把侵華作為既定的國策,以及稱霸世界的一個首要環節。初時,日本取逐步蠶食之策,先佔東北,繼侵華北,並想利用國共內戰之機以求一逞。1935年10月,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就曾向中國政府提出所謂「對華三原則」,其中之一即「中日共商防止赤化有效辦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日本見國、共兩黨合作在即,深恐拖延時間對其不利,乃亟欲滅亡整個中國,遂變蠶食為鯨吞,悍然發動全面侵華之戰爭。
1937年7月7日子夜十一時許,日本故意在北平近郊盧溝橋一帶演習,並藉口一名士兵失踪,欲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國守軍所拒。日本遂襲擊宛平縣城,駐防盧溝橋的中國軍隊吉星文團乃奮起反擊。史稱「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持續八載之神聖抗日戰爭烽火自此燃起。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軍大舉侵佔華北重地。值此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緊要關頭,蔣介石乃於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表示「與敵抗戰到底」。8月12日,國民政府設立國防最高委員會,推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8月14日,國民政府又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但國民政府在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於1941年12月9日隨美、英等正式對日宣戰,時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已進行了超過四年。
http://www.china10k.com/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在中日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方稱「日清戦爭」)以日本獲勝告終後,日本並未放鬆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日本以庚子事變爲由,作爲八國聯軍的主力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趁機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特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脅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濟南城,與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在蔣中正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退出濟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閥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軍隊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嚴禁部下對日作戰,但團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因作戰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事變兩個月內,日本軍閥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私下得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滿洲國」建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部分中國學者將九一八事變認作抗日戰爭的開始。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可見他們強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