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楚國王裔還是宋國公族?

2007-05-22 1:10 am
 
  據《急就篇》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楚莊王(?—前591年)之後以謚為姓。
  又,據《姓氏考略》和《資治通鑒音注》所載,宋戴公(?—前766年)名武莊,後人以其字為姓。

  宋人莊周(約前369年—前286年)是楚國王裔還是宋國公族?世系何如?若是貴族,何成庶民?
 

回答 (4)

2007-06-03 2:01 am
✔ 最佳答案
小弟同樣對莊子沒有研究,但我嘗試從找到的資料中查找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蒙又稱蕭蒙或小蒙,則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因此判斷莊子是宋國人。

《莊子》中有「舊國舊都,望之暢然」

宋戴公(前799年—前766年在位),原名撝,在位期間由正考父輔佐,愛民如子,受萬民擁戴,在位34年而卒,舉行國葬,人們長途跋涉湧進都城,在墓邊長跪不起,周宣王特賜謚為「戴」,死謚「戴」,其後子孫以謚(戴)為姓而姓戴。(部份後代則以其名武莊為姓。)

《姓纂》說,楚莊王的子孫,因謚而姓莊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莊姓,楚莊王之後,以謚為姓,楚有大儒莊生,六國時為蒙漆園吏;莊周,著書,號莊子;齊有莊賈,周有莊辛”

按照推論,其中一文直接說出莊子為楚莊王之後,理應是楚國王裔,同時普遍記載宋戴公子孫大多以戴自召,相對地在時代距離不遠的莊子是宋國公族的機率應較為小

《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若果莊子跟楚王族沒有關係,那我不認為楚威王會這麼輕易把國家大事交給外人打理(因當時莊子只做過蒙漆園吏)

世系如何,我找不到

為何變成庶民?我想原因有以下數點
1.諸侯長子會繼承其封位,餘下的會依次降級,甚至貶為庶民,因此莊子的祖輩可能就是這情況
2.自己放棄,因莊子一生以優閒自居,不理世上事,故可能自己放棄
2007-06-03 4:30 pm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1],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

[編輯] 生平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2] 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2],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所以莊子是宋國人。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3]「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余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托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龜而不為廟堂之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莊子像
[編輯]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4]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老子的學說,除了強調自然的一面以外,還有講權術的一面。老子說「柔弱勝剛強」[5],《老子》中也處處強調這一點。所以後來法家的韓非也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再道物關係上,老子和莊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也認為道生萬物,但莊子強調道在物中,認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在屎溺」[6]。


[編輯] 政治主張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聖人,而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7]。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8]對於聖人,莊子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魯之巧偽人」[9]。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為首」[10],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為德,有心為德就要虛偽,「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11],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懷疑,認為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莊子認為「道通為一」[13],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於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仁義治國和法家的以刑罰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樂違背人性,會使百姓「失其樸」[14]。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15]。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16],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17]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18],君主要「無容私」,「汝游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9]。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20]


[編輯]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21],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22]。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23]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常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4]。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25]。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26]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27]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28],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29],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編輯]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跡。

莊子「道通為一」的思想和近代 Teilhard de Chardin 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了。
2007-06-01 1:30 am
小弟不才,並沒有研究過莊子。
不過下面的資料可能對你有用,而我也作了一個小總結。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毀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不熟《史記》的讀者一定會問,這段莊子的傳記怎麼會在<老子韓非列傳>當中,而不是另外有一篇呢﹖這是因為司馬遷認為,莊子是老子的後學,其思想在老子之下,故附莊子傳於其後。
事實上,司馬遷搞錯了,司馬遷沒有考慮到以下兩點︰
1、先秦稱為「老子」者不只一人,著《老子》書者並非春秋末期之「老聃」(或名李耳、李聃),而是戰國時的「詹何」,其時已晚於莊周。(詳見錢穆《莊老通辨》)
2、就《莊子》書而言,除內七篇與莊周本人的思想較有直接關係外,外篇、雜篇皆是莊子後學逐漸累積增加而成,離莊子較遠,反而受《老子》影響較大,司馬遷於莊子傳記中提到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外、雜篇,司馬遷便根據此斷定莊子「詆毀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故置其於老子之下。
實則司馬遷以《老子》等同於老聃的思想、以《莊子》書等同於莊周本人的思想,而這也正是古今大多數人對先秦諸子的嚴重誤解。
雖然司馬遷因為沒有版本學的知識而對莊子的思想有所誤解,但他對莊周的身世記載算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相互印證︰
1、就其時代而言,《史記》說莊周「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梁惠王即魏惠王,因其遷都大梁,故亦稱梁惠王)。而《莊子》較可靠的內篇也多次提到莊周的好朋友惠施做梁惠王的宰相。
2、就地點而言,《史記》說莊周是蒙人。據後人考證,蒙地為當時宋國的一縣,因此莊周為宋人。而宋國當時為一小國,東北有齊國、西北有魏國、南有楚國等三大國,若以文化地理學來看,這三個地方正是當時學術文化薈萃的所在。當時齊國有稷下學術,鄒衍、田駢、慎到等當世學者聚於此地,各家各派互相辯論;而南方的楚國則是道家人物的產地,老聃、接輿等隱士都是楚地人;西北的魏國,在梁(魏)惠王主政時期曾經「卑禮厚幣,以招賢者」,惠施、莊周、鄒衍、孟軻(孟子) 等都先後遊歷過。以此來看,莊周所處的宋國正是這些文化的交接處,而在《莊子》書中,也正反映出莊子吸收各方文化長處的現象。比如莊子除了尊崇南方「道家」思想外(請注意,當時無道家之名,道家之名為漢時人所創),也對當時的顯學儒、墨兩家提出批評,而且受到「名家」的朋友-惠施的影響極大,另外,莊子的行文風格也受到齊地人荒誕不經的想像力所影響。這也是《史記》稱莊周「其學無所不闚」的明證。
3、以莊周的知名度而言,莊周在世時已經名滿天下。《史記》言︰「…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莊周曾經與當世的大學者辯論過,卻沒有人可以勝過他(莊子愛辯論,可從他與惠施的交遊中看出),自此聲名大噪,許多王公大人曾經想聘任他(如楚威王),卻都被他拒絕了,這點從《莊子》書中的幾篇故事與莊周對政治的鄙夷態度可以相印證。(另外,莊周極可能就是孟子所攻擊的「楊朱」,無論從學術史的角度或楊朱與莊周思想的共通性,以及「莊周」、「楊朱」在上古音接近的事實看來,此說極有可能是真的。然而這點還要多方考察,將來我會對此作出研究。)
由《史記》以及部分《莊子》來看,我們可以大略勾勒出莊周的一生︰他是宋國人,早年曾經當過管理漆園的官吏。面對戰國紛亂的局勢,私慕南方隱士的道家生活,但同時也對當時百家爭鳴的局面有所關注,曾經深入研究過各家各派的學說,並與當時的名家學者惠施是好朋友,兩人時常互相辯論激盪。後來惠施到魏國事梁惠王,莊周因思念老友而拜訪過魏國,兩人之間還發生一點不愉快。楚威王聽說莊周是賢者,便重金禮聘他到楚國當宰相,沒想到被莊周一口回絕,使者還被奚落了一番。後來惠施死了,莊周頓覺寂寞,人生在世似乎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了,遂收了幾名弟子,將其思想傳下。莊周死之前弟子欲厚葬他,也被他幽默地回絕了。

小總結:莊周一定是個宋國人,
但是他是個楚國王裔我就不知是否。

假設:因為當時莊子處於政治混亂的時代,
其祖有可能是楚國王裔,
但其後搬到宋國居住,
莊周便在宋國出生,
更成為宋國公族。
2007-05-22 3:18 am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所以莊子是宋國人。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龜而不為廟堂之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
因此,莊周並非楚國王裔,也不是甚麼宋國公族.


收錄日期: 2021-04-13 12:58: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1000051KK024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