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you give some 回族的資料

2007-05-22 12:10 am
plase give mesome 回族的資料><

回答 (5)

2007-05-22 12:15 am
✔ 最佳答案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散居全國、分佈最廣的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大約有981.6萬人(2000年)。

回族的語言,在其東遷初期為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同時使用。回族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逐漸習慣以漢語、漢文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還保留著相當數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語匯,如:多斯蒂(兄弟)、色倆目(您好)、虎失奴底(滿意)、都士曼(敵人)、伊不利斯(魔鬼)等等。在邊疆地區也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與此同時,回族人仍然保有不少過去阿拉伯、波斯等傳統文化,在共同心理狀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俗,蓋源於伊斯蘭教。例如,《古蘭經》中說:「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平時,凡盛過這些禁忌食物的炊具、餐器也都不用、不接融。如果在旅途中或其他困難的條件下,借用漢族的鍋,也必須用大火燒過一陣,方纔使用。回民所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畜、禽,一般都請阿訇宰殺,在特殊情況下也請懂得宰牲戒規的回民宰殺。

回族喜歡吃的菜餚有:蒸羊羔肉、手抓羊肉、羊肉泡饃、羊肉粉湯、黃燜羊肉、羊肉串、辣子炒雞、燒雞、燒牛肉、羊雜碎等。

回族還有喝蓋碗茶、糖茶的嗜好。所選茶葉一般以「陜青」、「茉莉」為主。喝蓋碗茶的花樣甚多,如用陜青茶、白糖、柿餅、紅棗沏泡「白四品」;用磚茶、紅茶、紅棗、果幹沏泡的「紅四品」;用花茶、冰糖、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柿餅、果乾等沏泡的「十二味香茶」。


[編輯] 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其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詞來自「撒拉目」,是和平、順從的意思。伊斯蘭教這個名稱出自《古蘭經》。伊斯蘭也是世界對這個宗教的統稱。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其「清真言」道明瞭伊斯蘭教信仰的基本教義:「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伊斯蘭信仰有六項,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後世。

「穆斯林」一詞是派生於「伊斯蘭」,是和平者、歸順者和服從者的意思。穆斯林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也有稱穆斯林為穆民﹝篤信者﹞的。

按伊斯蘭教義,穆斯林須實踐五項功課,即念(唸經)、禮(每日按時禮拜五次)、齋(每年封齋一個月)、課(拿出約1/40的余財施散給貧窮者或清真寺)、朝(凡經濟和身體條件允許者,一生需到麥加朝覲一次)。每禮拜五為主麻日,要聚禮。 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清真教、天方教或回教。

回民從剛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經名),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建禮拜寺(也稱清真寺),圍寺而居


[編輯] 服裝
回族民族服裝具有鮮明的特點。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對襟褂,外套黑色對襟坎肩,頭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圓帽,稱「回回帽」、「號帽」,亦稱「禮拜帽」。 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穆斯林婦女多頭戴遮頭護面的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不同,老年用白色,中青年用黑色,姑娘用綠色。這既符合了伊斯蘭教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古蘭經》規定:「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


[編輯] 婚姻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雙方在信仰和生活習慣上的一致,主張男女「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不重門第、富貴,而注重雙方的信仰、品德和才貌。舉辦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語,意為結合),寫「依扎布」(證婚書),男方還要給女方聘金(根據男方條件而給予女方並由女方單獨擁有支配的一定數量的錢財)。


[編輯] 喪葬
按照伊斯蘭教傳統,人死後用布包裹,實行土葬。


[編輯] 經濟
主要從事農業,農戶多附帶經營牧業或運輸業、手工業、小商業。回族工匠在制香、製藥、製革、制炮以及礦產的開採上都較著名。回族以善於經營著稱,傳統行業有珠寶玉石業、運輸業及牛羊屠宰加工業等。





[編輯] 回族自治的地區
1958年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及青海、新疆、河北等地的2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5個聯合自治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
門源回族自治縣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焉耆回族自治縣

[編輯] 姓氏
回族人的姓氏多數源自其阿拉伯名字,有馬姓、穆姓或木姓 (Mohammad)、沙姓 (Sadiq),此外,回族人口亦有很多哈姓、羽姓及脫姓的人。


[編輯] 知名人物

[編輯] 元
賽典赤

[編輯] 明
鄭和
海瑞 ?
李贄 ?
常遇春 ?

[編輯] 清
杜文秀
馬新貽
白彥虎

[編輯] 民國
馬駿
馬本齋
楊靖宇
白崇禧
馬步芳
馬仲英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回良玉
白壽彝
張承志
沙葉新
童自榮
蔣錫夔
楊靜仁
白立忱
馬三立
馬志明
蔡明
沙寶亮
撒貝寧
蔡國慶
海霞
2007-05-22 12:32 am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散居全國、分佈最廣的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大約有981.6萬人(2000年)。

回族的語言,在其東遷初期為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同時使用。回族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逐漸習慣以漢語、漢文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還保留著相當數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語匯,如:多斯蒂(兄弟)、色倆目(您好)、虎失奴底(滿意)、都士曼(敵人)、伊不利斯(魔鬼)等等。在邊疆地區也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與此同時,回族人仍然保有不少過去阿拉伯、波斯等傳統文化,在共同心理狀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俗,蓋源於伊斯蘭教。例如,《古蘭經》中說:「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平時,凡盛過這些禁忌食物的炊具、餐器也都不用、不接融。如果在旅途中或其他困難的條件下,借用漢族的鍋,也必須用大火燒過一陣,方纔使用。回民所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畜、禽,一般都請阿訇宰殺,在特殊情況下也請懂得宰牲戒規的回民宰殺。

回族喜歡吃的菜餚有:蒸羊羔肉、手抓羊肉、羊肉泡饃、羊肉粉湯、黃燜羊肉、羊肉串、辣子炒雞、燒雞、燒牛肉、羊雜碎等。

回族還有喝蓋碗茶、糖茶的嗜好。所選茶葉一般以「陜青」、「茉莉」為主。喝蓋碗茶的花樣甚多,如用陜青茶、白糖、柿餅、紅棗沏泡「白四品」;用磚茶、紅茶、紅棗、果幹沏泡的「紅四品」;用花茶、冰糖、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柿餅、果乾等沏泡的「十二味香茶」。


[編輯] 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其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詞來自「撒拉目」,是和平、順從的意思。伊斯蘭教這個名稱出自《古蘭經》。伊斯蘭也是世界對這個宗教的統稱。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其「清真言」道明瞭伊斯蘭教信仰的基本教義:「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伊斯蘭信仰有六項,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後世。

「穆斯林」一詞是派生於「伊斯蘭」,是和平者、歸順者和服從者的意思。穆斯林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也有稱穆斯林為穆民﹝篤信者﹞的。

按伊斯蘭教義,穆斯林須實踐五項功課,即念(唸經)、禮(每日按時禮拜五次)、齋(每年封齋一個月)、課(拿出約1/40的余財施散給貧窮者或清真寺)、朝(凡經濟和身體條件允許者,一生需到麥加朝覲一次)。每禮拜五為主麻日,要聚禮。 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清真教、天方教或回教。

回民從剛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經名),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建禮拜寺(也稱清真寺),圍寺而居


[編輯] 服裝
回族民族服裝具有鮮明的特點。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對襟褂,外套黑色對襟坎肩,頭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圓帽,稱「回回帽」、「號帽」,亦稱「禮拜帽」。 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穆斯林婦女多頭戴遮頭護面的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不同,老年用白色,中青年用黑色,姑娘用綠色。這既符合了伊斯蘭教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古蘭經》規定:「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


[編輯] 婚姻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雙方在信仰和生活習慣上的一致,主張男女「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不重門第、富貴,而注重雙方的信仰、品德和才貌。舉辦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語,意為結合),寫「依扎布」(證婚書),男方還要給女方聘金(根據男方條件而給予女方並由女方單獨擁有支配的一定數量的錢財)。
參考: Yahoo
2007-05-22 12:30 am
回族民族概況 :

“回回”一詞最早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人雅《黑韃事略》中出現。其先民在唐宋時被稱爲“蕃客”或“大食人”,元明以來,稱“回回”。
回族的形成與中阿文化交流有關,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阿拉伯哈裏發帝國的使者、商人、伊斯蘭教士開始來華,大約經過五、六個世紀,這些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突厥族,包括我國的喀喇汗朝和哈喇契丹的被稱爲“蕃客”、“蕃商”的穆斯林,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中國沿海城鎮和西北地區逐漸定居下來,與漢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繁衍後代,成爲“土生蕃客”、“五世蕃客”或“六世蕃客”。至宋代中阿海外貿易較唐代有很大發展,且商貿多以香藥爲主,由於中阿商貿的不斷發展,大批阿拉伯人也隨之進入中國,從而使得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得以存在和發展,使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中出現了穆斯林居民區,他們有自己的社會組織“蕃坊”,貿易區“蕃市”,自己的學校“蕃學”,建立禮拜場所清真寺,在廣大漢族的人群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社會。
西元13世紀,蒙古兵西征歐亞大陸,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穆斯林進入中原,其中不乏技術之士、醫學之流。蒙元百余年間來華的回回人從人數上講已經遠遠超過了“土生蕃客”,他們在元代稱爲“色目人”,在政治地位上優於漢人,由於這些回人種族、語言、信仰、習俗,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使他們有別於漢族及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其最主要的是他們均信仰伊斯蘭教。因此,可以講回族是自唐初至元末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穆斯林人的後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族人,加之10世紀中期以來分佈在蔥嶺東西喀什噶爾等地改信伊斯教的部分回鶻人後裔逐漸形成的,由於伊斯蘭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長期發展,爲中國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回族這個多族源的民族至今在中國大陸上生存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民族從它的産生、發展到壯大,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爲中國多種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治理國家,抗擊外侮,發展經濟等方面,其功不可磨滅。
西元651年,中阿正式交往,以後阿拉伯等東來的穆斯林主要沿水旱兩路往來于中阿之間,水路由波斯灣到馬爾納灣,經盂加拉灣抵馬六甲海峽,至我國南海達廣州、泉州、杭州,再轉至長安;陸路則由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後達國都長安。千百年來,阿拉伯等穆斯林由此兩條通道源源不斷進入或移居中國,而水旱兩條通道乃一南一北之方位,入華的阿拉伯等穆斯林在轉至長安的進程中,由於路線之不同從而造成了華夏大地遍佈回人的基本模式。
在唐代帶有不同使命或不同理想的阿拉伯等穆斯林,從不可路線進入長安,再加上安史之亂,大食國應唐之求,派精兵援唐,此後,一些阿拉伯士兵即定居長安,唐代在長安居住的阿拉伯人較其他地方爲多。唐以後隨著我國皇都的變遷,一些阿拉伯人可能也隨之而遷移。元代由於回人的社會地位較高,在皇都及北京居住的回人多。由於元末戰亂,加之入明以後回人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居住在北京、廣州、泉州、寧波、太倉等地的回人,大部分遷徙轉移,所以回人的分佈又作了一次大調整,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更加突出,明代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東察合台汗國(亦力把裏)、哈密等地的回回、維吾爾等族穆斯林和域外帖木兒帝國、昔班尼王朝、東南亞、南亞穆斯林國家的回回人仍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土,由於吐魯番不斷侵襲哈密,使哈密地方的回回、哈刺灰人大批遷入甘肅等州,土魯番回回也大批東移。有的回回“寄住”於甘肅一帶後,進而“附籍”于京師、南京、德州、杭州等地。明朝還從甘州(今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遷徙數以百千計的維吾爾人到江南各衛,這些人大部分也成了回族。明永樂年間,東南亞古蘇祿國(今菲律賓)東王巴都葛、叭哈刺來華,病卒於德州,其次于安德魯、三子溫哈刺留德州守墓,遂成爲德州北營安、溫二族回民的先祖。因此,有明一代回族的聚合過程仍然在繼續。清代回族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回族居住區域的進一步擴大和人口增加上。由於政治、經濟等原因,全國無一省份無回族居住,西北回族人口增加尤其明顯。乾隆時西安城內回族不下數千家,而陝西回族居住較其他省爲多,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甘肅臨夏、天水、西寧及河西走廊,遠至新疆昌吉、焉耆等地,都是回回居住地;東北黑龍江、吉林,西南遠至西藏都有回族定居。雲南回族以昆明地區爲中心,東部擴展至昭通、合澤一帶,西部擴展至大理、保山、合州等地,成爲全國僅次於西北的回族重要聚居區。
由於上述歷史的原因,時至今日回族分佈遍及全中國,人口也在不斷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進行的四次人口普查,也證明了這一點。據四次人口普查資料,1958年爲4042268人,1964年爲4488015人,1982年爲7213493人,而1990年則爲8696075人。
回族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晚期形成的新民族,其風俗習慣具有伊斯蘭文化爲基礎的大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爲氛圍的特點,作爲兩種文化之共同載體的回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對周圍的文化環境,進行了適我所需,爲我所用的選擇,並且達到了協調和相融,從而培育了回族風俗和獨特素質或個性。反映在看似尋常的生活飲食、居住、服飾及婚喪等習俗中的獨特的回族風俗,又恰恰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結晶體。由於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其風俗無不打上“清真”的烙印,無不與“清真”溶爲一體。“清真”的宗教意義是“清淨無染”、“真乃獨一”、“清淨純一”和“至清至真”。以此爲指導的回族風俗,也鮮明的體現了這個特點。
2007-05-22 12:28 am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散居全國、分佈最廣的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大約有981.6萬人(2000年)。

回族人是由中國和其他國家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族。這些民族包括了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伊朗人以及突厥語系民族,在唐代到中國跟蒙古族、維吾爾族及漢族相融合產生。 距今600年前的元末明初,今日的回族人口開始成型。

651年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大批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西安等城市定居,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當時他們被稱為蕃客,至元代被稱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為回回人的一部分。回回一詞初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主要指蔥嶺東、西處於喀喇汗朝統治下的回紇人。元代,穆斯林被歸入色目人等級,高於漢人和南人。於是大量純血統的漢族也皈依伊斯蘭教,自稱世代是回回。回回是對伊斯蘭教信仰者的通稱。明代稱伊斯蘭教為回教,稱其教徒為回回人。清朝至民國年間凡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統稱回或回回。回族主要來源則是13世紀初葉,大量被迫遷來中國的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後來同漢族人、維吾爾人、蒙古人融合,形成了回回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民族確定了自己的族稱,回回成為回族的通俗稱呼。

此外,明朝時從南洋到中國的人口中亦有不少信奉伊斯蘭教,這些人口來到中國,成為了中國沿岸(如:山東、福建及海南)的回族。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其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詞來自「撒拉目」,是和平、順從的意思。伊斯蘭教這個名稱出自《古蘭經》。伊斯蘭也是世界對這個宗教的統稱。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其「清真言」道明瞭伊斯蘭教信仰的基本教義:「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伊斯蘭信仰有六項,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後世。

「穆斯林」一詞是派生於「伊斯蘭」,是和平者、歸順者和服從者的意思。穆斯林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也有稱穆斯林為穆民﹝篤信者﹞的。

按伊斯蘭教義,穆斯林須實踐五項功課,即念(唸經)、禮(每日按時禮拜五次)、齋(每年封齋一個月)、課(拿出約1/40的余財施散給貧窮者或清真寺)、朝(凡經濟和身體條件允許者,一生需到麥加朝覲一次)。每禮拜五為主麻日,要聚禮。 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清真教、天方教或回教。

回民從剛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經名),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建禮拜寺(也稱清真寺),圍寺而居
2007-05-22 12:17 am
回族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0/HuiChineseMuslim2.jpg/250px-HuiChineseMuslim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祷告的回族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大约有981.6万人(2000年)。








回族的形成
回族人是由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這些民族包括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伊朗人以及突厥语系民族,在唐代到中国跟蒙古族、维吾尔族及汉族相融合产生。 距今600年前的元末明初,今日的回族人口開始成型。
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大批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西安等城市定居,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当时他们被称为蕃客,至元代被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回回一词初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汗朝统治下的回纥人。元代,穆斯林被归入色目人等级,高于汉人和南人。于是大量纯血统的汉族也皈依伊斯兰教,自称世代是回回。回回是对伊斯兰教信仰者的通称。明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其教徒为回回人。清朝至民国年间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统称回或回回。回族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初叶,大量被迫迁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后来同汉族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形成了回回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民族确定了自己的族称,回回成为回族的通俗称呼。
此外,明朝時從南洋到中国的人口中亦有不少信奉伊斯蘭教,這些人口來到中國,成為了中國沿岸(如:山東、福建及海南)的回族。

语言
回族的语言,在其东迁初期为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回族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逐渐习惯以汉语、汉文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還保留著相當數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語匯,如:多斯蒂(兄弟)、色倆目(您好)、虎失奴底(滿意)、都士曼(敵人)、伊不利斯(魔鬼)等等。在边疆地区也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與此同時,回族人仍然保有不少過去阿拉伯、波斯等传统文化,在共同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飲食
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俗,蓋源於伊斯蘭教。例如,《古蘭經》中說:“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平時,凡盛過這些禁忌食物的炊具、餐器也都不用、不接融。如果在旅途中或其他困難的條件下,借用漢族的鍋,也必須用大火燒過一陣,方才使用。回民所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畜、禽,一般都請阿訇宰殺,在特殊情況下也請懂得宰牲戒規的回民宰殺。
回族喜歡吃的菜肴有:蒸羊羔肉、手抓羊肉、羊肉泡饃、羊肉粉湯、黃燜羊肉、羊肉串、辣子炒雞、燒雞、燒牛肉、羊雜碎等。
回族還有喝蓋碗茶、糖茶的嗜好。所選茶葉一般以“陜青”、“茉莉”為主。喝蓋碗茶的花樣甚多,如用陜青茶、白糖、柿餅、紅棗沏泡“白四品”;用磚茶、紅茶、紅棗、果幹沏泡的“紅四品”;用花茶、冰糖、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柿餅、果乾等沏泡的“十二味香茶”。

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其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詞來自“撒拉目”,是和平、順從的意思。伊斯蘭教這個名稱出自《古蘭經》。伊斯蘭也是世界對這個宗教的統稱。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其“清真言”道明瞭伊斯蘭教信仰的基本教義:“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伊斯蘭信仰有六項,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後世。
“穆斯林”一詞是派生於“伊斯蘭”,是和平者、歸順者和服從者的意思。穆斯林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也有稱穆斯林為穆民﹝篤信者﹞的。
按伊斯蘭教義,穆斯林須實踐五項功課,即念(唸經)、禮(每日按時禮拜五次)、齋(每年封齋一個月)、課(拿出約1/40的余財施散給貧窮者或清真寺)、朝(凡經濟和身體條件允許者,一生需到麥加朝覲一次)。每禮拜五為主麻日,要聚禮。 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清真教、天方教或回教。
回民从刚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经名),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建礼拜寺(也称清真寺),围寺而居

服装
回族民族服装具有鲜明的特点。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对襟褂,外套黑色对襟坎肩,头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称“回回帽”、“号帽”,亦称“礼拜帽”。 根据《古兰经》规定,回族穆斯林妇女多头戴遮头护面的盖头。盖头的颜色依年龄而不同,老年用白色,中青年用黑色,姑娘用绿色。这既符合了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古兰经》规定:“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

婚姻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双方在信仰和生活习惯上的一致,主张男女“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不重门第、富贵,而注重双方的信仰、品德和才貌。举办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语,意为结合),写“依扎布”(证婚书),男方还要给女方聘金(根据男方条件而给予女方并由女方单独拥有支配的一定数量的钱财)。

丧葬
按照伊斯蘭教傳統,人死後用布包裹,實行土葬。

经济
主要从事农业,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炮以及矿产的开采上都较著名。回族以善于经营著称,传统行业有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及牛羊屠宰加工业等。



回族自治的地区
1958年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海、新疆、河北等地的2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5个联合自治县。

昌吉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
门源回族自治县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

姓氏
回族人的姓氏多數源自其阿拉伯名字,有馬姓、穆姓或木姓 (Mohammad)、沙姓 (Sadiq),此外,回族人口亦有很多哈姓、羽姓及脫姓的人。

知名人物



赛典赤



鄭和
海瑞 ?
李贽 ?
常遇春 ?



杜文秀
馬新貽
白彦虎

民國

马骏
马本斋
杨靖宇
白崇禧
马步芳
马仲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良玉
白寿彝
张承志
沙叶新
童自荣
蒋锡夔
楊靜仁
白立忱
马三立
马志明
蔡明
沙宝亮
撒贝宁
蔡国庆
海霞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9: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1000051KK020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