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Cosplay是Costume play的日式英語簡稱,中文一般稱之為「角色扮演」。Cosplay是一種次文化活動,裝扮者被稱為コスプレイヤー (Cosplayer,可簡稱レイヤー)。
定義
指愛好ACG、電影、影集或偶像團體的人,刻意穿著類似的服飾,加上道具的配搭,化妝造型、身體語言等等來模仿角色的外觀與演出,以扮演成一個自己喜愛的角色。通常多出現在同人誌即賣會,同好會等場合。
角色扮演的起源
所謂角色扮演,起源自1970年代後半的Comic Market活動中,參加者打扮成當時流行的動畫角色的模樣前來會場。而這行為雖然也被指為,是在仿效美國所舉辦的SF大會中,一部分參加者扮裝成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等作品中登場人物前來參展的舉動,但詳細情況則依舊不明。
在這之後,Comic Market以外的同人誌販售會以及日本國內的SF大會也相繼出現了仿效的人,角色扮演也因此漸次拓展。
日本媒體初次刊載角色扮演的報導是在Rapport出版社的Fanroad雜誌1980年8月號(創刊號)。模仿當時席捲原宿的「竹筍族」(タケノコ族)而被稱之為「富野族」(トミノコ族)。「富野」之名是來自機動戰士鋼彈的富野由悠季監督。在報導中刊登著富野穿著機動戰士鋼彈的扮裝跳著舞的片。
香港
Cosplay最初出現於1993年的一個文化展覽會中。有一個香港同人誌團體租用檔攤販賣其團員的漫畫,團員則打扮成《銀河英雄傳說》的人物以引人注意。自1997年香港漫畫協會主辦「漫人墟」後,香港的同人志及cosplay愛好者便每年多了一個活動的機會,參與「漫人墟」的人數每年上升。自1999年後cosplay越來越受歡迎及受傳媒的注意,開始與同人志分開,呈現獨立發展的傾向。香港各大學紛紛舉辦cosplay的活動,現在每年cosplay的大型活動有四五個之多,而cosplay愛好者則多達數百。香港的cosplay呈現一些本地化現象,除了日本的漫畫人物、偶像歌星、電影及電視劇的角色外,本地漫畫角色也成為cosplay的對象。
香港各間大學定期都會舉辦 Cosplay 活動,例如科大 Cosplay 之約、港大 Cosplay Party、中大未完之約、理大藝墟、城大秋祭等等,這些活動都吸引了不少 Cosplayer 參加。
第二,一些商營機構也會舉辦一些歡迎 Cosplayer 參加的活動,作為那些的同人誌、漫畫或遊戲展覽的賣點之一。例如有 Comic World(CW)、漫畫節、Gameshow等。一年一度的漫畫節和 Gameshow 更各有舉行 Cosplay 比賽給 Cosplayer 參加。
第三,自組活動,即是 Cosplayer 自發的活動,一般形式都是邀約幾個至十幾個朋友或同好一起去一個地方 Cosplay 。
公開的 Cosplay 活動(即第一及二種),平均約為一個月一次。但 4 - 6 月考試季節一般都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