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叫同理心?甚麼叫同情心?兩者有甚麼分別?

2007-05-21 10:20 am
甚麼叫同理心?甚麼叫同情心?兩者有甚麼分別?

回答 (3)

2007-05-21 7:41 pm
✔ 最佳答案
根據心理學家赫夫曼 (Hoffman) 研究人類同理心 (empathy) 的發展:認為「同理心」就是體會他人的情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兒童約二至三歲開始,已能了解別人的感覺,由於小朋友有過受傷的經驗,因此見別人受傷,便會明白他們的傷痛,會表示同情。「同理心」是與人相處的一項重要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律及責任感。我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習愛與關懷別人。具備「同理心」的孩子,決不會是個蠻橫自私的人。為使孩子有愛心、具備「同理心」的人、懂得愛與關懷別人,父母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幼兒時期培養孩子具有同理心的情操與行為,是發展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課題。所謂「同理心」是指對他人所發生的遭遇能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的為他人著想,在合理範圍內接納他人的情緒、想法與行為。孩子越能表現對他人的同理心,越能博得同伴好感,獲得友誼,也能交到更多朋友,有利孩子社會行為的成熟,成為人見人愛、懂事的好孩子。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差異
 通常我們都希望孩子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同情心泛指對周遭人、事、物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感,願意傾全力幫助,或犧牲自己一些財力物力,竭盡所能的去幫助別人。同理心則是針對「人」,了解他人的心理,盡力的去理解、接納他人,但不是犧牲自己,而是有設定界線的「包容」,不是無限的「縱容」。

 譬如孩子看到馬路上流浪的小狗,會拿食物給小狗吃,甚至帶回家飼養,這是因為孩子具有「同情心」。而孩子到幼兒園去上課,拿出自己的玩具玩耍,看到隔壁同學一直看著他的玩具,渴望也能玩一玩,孩子能理解同伴渴望的心理,借給同學玩耍,這是具有「同理心」。但是如果同伴要求把玩具送給他,超越孩子所能給予的尺度,家長應該要教導孩子委婉的拒絕,告知對方可以一起分享,但無法把玩具送給他,讓他了解「尊重別人的所有權,發揮同理心要適度」的道理。

同理心的發展
 一般三、四歲孩子的社會行為發展,大都在「自我中心」時期,只有約20%屬於「先天溫和氣質」與「易教養型」的孩子,在此階段就具有同理心。多數孩子則需在小班的時候經由與同學接觸、交往,和教師的教導,到了中班才能具有同理心,但是班級間和個體間會有差異性,需仰賴父母與老師長期、徹底的教導。

 舉例而言,小明好意借給小華心愛的泰迪熊玩,但小華不小心把泰迪熊的身體扯破了,小華馬上向小明道歉,可是小明還是非常生氣,無法「同理」小華的愧疚感,要求小華一定要賠償,買一個新的還他,這樣的情況家長該如何處理呢?此時老師和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支持小明的作法,小明就很難學到能夠包容他人的「同理心」了。正確並有利於孩子同理心發展的教導方法,應是告訴小明:心愛的玩具被弄壞了,每個人心裡都會難過、生氣,但是小華已經道歉了,只要縫補好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他賠償新的泰迪熊,可以請小華的媽媽縫補好就好了。想想看,我們自己也會不小心弄壞別人的東西,如果對方這樣怒氣沖沖「得理不饒人」,換成是我們自己被要求賠償,一樣也很痛苦喔!試著這樣告訴孩子「同理心」的原因和道理是必要的,因為個體具有「同理心」,是利他又利己的行為,並且可以促進我們與他人維持良好友誼。

啟迪孩子同理心的方式
1. 當孩子與人發生衝突時,就是教導他養成同理心的機會:
 機會教育比平常的教導與說明,影響力更強,對孩子印象會更深刻,所以父母在遇到孩子與同伴有爭執或衝突時,要把握機會,教孩子學習運用同理心,來化解和他人的不愉快,應先傾聽、接納他人的意見,聽完對方的話語,再說出自己的想法,通常雙方都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發聲、堅持己見,應嘗試互相為對方想一想,當大家都不相讓時,事情是永遠無法解決的,對彼此都沒有益處,如果能夠將心比心、互相妥協,事情就圓滿了。家長可以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技巧與對話,但千萬不要代替孩子處理,因為只有讓孩子真正了解同理心的意義,對於孩子未來自行處理問題的能力才有所幫助。

2. 家中成員角色互換,讓孩子理解與體會大人的期望:
 孩子通常會因父母疼愛、不忍心斥責而耍賴,聰明的孩子更會察言觀色,學會「硬拗」,要長輩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如:無限度的買玩具、不限時間帶他出去玩等,因此家長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孩子扮演爸爸或媽媽,父母扮演小孩,也學孩子撒嬌、賴皮,營造不工作、不煮飯、不洗衣服的情境,讓孩子以父母的角色體會看看,當孩子餓肚子時沒飯吃,或浴室衣服堆積如山、沒乾淨衣服可穿時,孩子是否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體諒父母的勞累、學會「同理」父母,而更加懂事,達成大人的期望。

3. 善用與兒童相關的新聞事件,同理和關懷其他孩子的遭遇:
 報章雜誌經常報導有關兒童的不幸事件,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幫助孩子了解並比較,引導孩子將心比心,以同理心去關懷其他孩子的遭遇,學會運用同理心幫助他人,並能夠惜福,進而感謝自己的父母。

4. 睡前講述有關愛與原諒的小故事,培養孩子設身處地的情操:
 孩子最喜歡聽故事,並崇拜能夠贏得聲望、獲得成功的之英雄與主角,因此家長可以多講一些具同理心、願意原諒別人、給別人關愛,最後獲得他人認同而成功的故事,孩子會因為喜歡模仿主角人物,而產生為他人設身處地的情操。

5. 父母與親戚、朋友相處之身教示範:
 孩子會觀看、注意父母的行為舉止而仿效之,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年長者、親戚、朋友,表現具有同理心的行為,且當作實例來提醒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效法。

6. 教導孩子適度做家事,親身體驗成人的辛苦:
 孩子對於進行角色扮演,其中大人的角色仍然是只能憑想像來模擬,不能完全親身體會到父母的心態,父母也不可能讓孩子去完成粗重的家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長的教養,並時常看到父母辛苦的養育,加上自己慢慢了解付出的辛勞,孩子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慢慢的就能體會他人的角色和立場。

 父母培養孩子具有同理心,除了平時教導之外,也要放手讓幼稚園的老師全權教學,不要央求老師特別給予孩子過多的呵護,讓老師能公平處理孩子們的糾紛。當孩子沒有同理心去平和的對待同學時,失去朋友的不愉快經驗也會讓孩子學習到:只有具備同理心,願意包容對方,對方也才會同理的去對待,經過與同學相處、磨練的經驗,孩子會從經驗中淬練成圓融、友善、具有同理心、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2007-05-21 5:07 pm
同理心
在人際的相處和溝通裏,“同理心”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易地而處,切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地明白及體會身邊人的處境及感受,並可適切地回應其需要。可見,“同理心”是同情、關懷與利他主義的基礎,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從細微處體察到他人的需求。

“同理心”在商業社會中常被忽視。運用於此的“同理心”是指領導者在決策時會認知員工的情緒、感受及需要。因爲企業趨向以團隊作爲工作模式,小組領袖更需要理解員工的觀點,願意聆聽員工的需要、開放自己與員工對話。“同理心”,能讓領導者明白團隊中的情緒組合,超卓的人才也會因領導人具備“同理心”而願意留下。

隨著企業的環球化,“同理心”在現今的商業社會中的地位將越益重要,因爲領導者就是要對各國不同文化有一定的理解,而“同理心”給予他們包容種族文化的不同,並能化解衝突,達至商業上最高的效益。

同情心
同情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理關係,發展爲應有的合理行爲。這種同情心,教育家把它稱爲“仁愛”;宗教家把它稱爲“慈悲”;稱爲“博愛”。論範圍雖有其深度與闊度的不同,但它的性質還是共通的。
2007-05-21 11:27 am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
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像自己因為什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 因為自己已經接納了這種心理,所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生。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出一徹。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不認同—也不能判定對方的一定是錯;嘗試反覆地思考,認真從其他角度去看,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便會發現自己原本的定奪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事情發生在 "我" 身上(主觀)跟發生在 "你" / "他" / "她" / "它" 身上(客觀),分別可非常大。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總有他的原委。
有時候可能衡量過對人/事 的影響,儘量 接受/諒解別人的處事方式、作風和行動之後,調節一下自我的反應,便是 "同理" 的表現。就算因此而改變原本的做法或甚打消初衷, 並不代表被同化,而是體諒和尊重。
同情心大家都明白,因為我相信大家都會有,
現在明白它們的分別嗎?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30: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1000051KK004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