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詩語譯

2007-05-21 5:24 am
虞世南 「蟬」


駱賓王 「在獄詠蟬」

回答 (3)

2007-05-23 4:29 am
✔ 最佳答案
語譯 = 直接翻譯

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語譯:
垂下針喙飲清晨的露水,在疏落的梧桐
樹(即很高的樹)間傳出嗚聲。在高處發出的聲音自然傳
揚得遠,不是依靠秋天的風來傳送。

駱賓王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語譯:
秋天的牢房外,寒蟬不停地嗚叫。蟬聲
勾起我這囚徒思鄉的情緒。這雙翼薄如
宮女髮鬢的秋蟬,對我這白髮星星、一
事無成的人吟誦哀怨的詩,實在令人難
以忍受。秋露濃重,蟬翼沾濕,難以振
翅高飛;寒風蕭瑟,輕易地把蟬聲淹沒
;重重困難,有志難伸。無人知道我像
秋蟬般清廉高潔,又有誰能為我表白冰
晶玉潔的心聲呢?

註:西陸 = 秋天
2007-05-22 5:41 am
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與力。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楨見人格化了的蟬那表華雋郎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以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了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要各化的"蟬",可能帶來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 "詠蟬得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 、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作者:駱賓王

詩體:五言律詩

西路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作者:駱賓王,婺州義烏(現在屬浙江省)人。曾經在長安

......做過小官,後來參加過反對武則天的戰爭,兵敗逃亡

......傳說出家當了和尚。他是初唐一個比較著名的詩人。
語體:到了秋天的時候,蟬兒在樹上叫著,我戴著犯人的帽

......子,在這裡作客思念故鄉的情緒,格外深厚。我不忍

......聽到蟬兒的啼叫,可是他偏要向我這個白髮的人吟誦

......。因為露水很重,牠飛行的時候不容易前進;又因風

......多的關係,牠的叫聲很容易低沉下去。蟬是一種餐風

......飲露高潔的秋蟲,然而沒有人明瞭牠是高潔的。現在

......像我的命運,又有那個人肯來替我表明心跡呢?

說明:西元六七八年,駱賓王正在長安做待御史(官名),

......因為多次上奏章得罪了武則天,被關進了監牢。這一

......首詩就是他在監牢裡寫的。他聽到了知了的聲音,引

......起了很多感觸,因此,借「詠蟬」來說明自己的委屈

......。
2007-05-21 6:33 am
詠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四季之中,夏、秋兩季最為熱鬧,蟬會一直高居枝頭,刮噪地鳴叫著。牠的聲音,是規律而不變的,但是,由於季節的炎熱清涼不同,和人們受外在環境影響,導致情緒上的喜、怒變化,蟬聲在不同時刻、不同心態以及不同的人物聽來,便有截然相異的情趣和反應。

虞世南,是唐太宗時的秘書監,外貌看來雖是弱不經風,個性卻是正直激昂的,所以往往不畏權勢,發出正義的呼聲。有一回,太宗把經常喜作的宮體詩拿出,要虞世南也和上一首,世南正色的說:「您的作品是很傑出,可是,宮體詩畢竟不是雅正的體裁,臣下擔心您的喜好,會直接影響到天下的臣民,所以,不敢遵從您的旨意。」從這段話中,便不難看出他為人處世的剛正不阿。詩經三百篇中,大部分都使用了比、興的手法,也就是不直接對所指的事、物或人有所褒貶,便改採用拐彎抹角方式,或以一物,或以某件事做為一個開場白,來發抒胸中的感慨。唐朝的詩人,吸收詩經的這種表達方式,可謂不遺餘力,所以,同樣的詠蟬作品,在不同的詩人寫來,便有了互異的意境和情懷。虞世南的德行,一向被太宗稱頌,並列於其特有的「五絕」之一,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同為令人稱頌不已的特色,也因此,寫在詩體中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二句,自然成了清華人的代表語氣。身處武則天當政時代的駱賓王,聽到蟬鳴的感受便沒有這般平和了,他的作品「在獄詠蟬」,是這麼寫的:「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二句,前者影射的是武則天專權,忠臣不得出頭;後者指的卻是佞臣當道,忠臣之言不被採信。蟬聲在駱賓王聽來,竟成了患難呼聲!

2007-05-20 22:34:54 補充:
由於字數有限,你也可到以下網頁瀏覽駱賓王 「在獄詠蟬」的解釋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3601/2004/08/15/[email protected]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47: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0000051KK053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