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什麼傳統風俗??

2007-05-21 1:46 am
香港有什麼傳統風俗??
越多越好
thx

回答 (1)

2007-05-21 2:52 am
✔ 最佳答案
每年農曆年初三,位於沙田大圍和西頁蠔涌的車公廟就會人頭湧湧、香火鼎盛,各男女善信上香朝拜後多會轉動壇前的銅風車,祈求新一年轉出好運新機。
據說明末崇禎年間,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死亡者眾,尤以沙田為甚,後來有人翻查史書及縣志,發現宋朝有位車大元帥,平亂有功之外,更能遏止疫症,沙田的村民乃請人塑造車大元帥的造像,在沙田建立一間車公廟,廟成之日據說疫症即不流行,村民感激之餘,就定於每年車公誕拜祭車公了。
車公誕原為農曆年初二,蓋因年初三是"赤口",不宜拜年,男女善信於是改於年初三拜車公了,有部分還會於每年農曆 3 月 27 日、 6 月 6 日和 8 月 16 日等到廟祭祀。位於沙田大圍的車公廟,曾於 1890 年重修,至 1936 年由華人廟宇管理委員會接管,並於 1994 年擴建。
位於西頁蠔涌的車公廟則建於光緒年間(公元 1878 年),是香港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據說建廟亦有一段故事:當時有風水先生認為蠔涌谷附近的五個山頭有"五虎下堂"之勢,對村民極為不利,遂提議興建車公廟以作鎮壓。廟成之後,村民並替車公打造了一座石馬供作坐騎之用,後竟發現石馬成了妖精,遂把它埋於現今廟前香爐墩下。
除了猜燈謎、欣賞花燈之外,新界圍村人還有"點燈"的習俗。因取"丁"的諧音,"點燈"有"添丁"之意。每年農曆新年到元宵期間,凡於過去一年曾添丁者,都會燃點花燈,"添丁"父母先於屋內點燈,然後輾轉將燈送到宗祠內,由族長作代表向祖先拜祭,象徵族人已將添丁的喜訊告知祖先並獲得祝福。族人把花燈布置得色彩斑斕,亦寫上很多吉祥的字句,燈下則寫上男丁的名字,掛於祠堂橫樑之上。
點燈儀式過後,添丁者還會於元宵當晚廣宴族人,稱為"丁酒",多為盤菜形式,亦有如客家人寓意"長長久久"的"九大簋",即以九味菜式以大碗盛載並每三碗一斜排,鄉人並稱為"九子碟",以取"九子登科"之意。飲宴完畢後,添丁者還會把花燈除下,帶回家中。
不同的鄉族的點燈儀式亦往往有所不同,有的以木筒盛載油燈,有的於村內土城公社壇前舉行點燈儀式。
經過這一連串的儀式後,此後新添男丁即被承認為族中成員,亦即所謂可"繼後香燈",並有權承受祖先產業。
天后是香港及南中國沿岸省份常見供奉的神祇。關於天后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據說她來自官宧世家,父親林愿是宋代都出巡官。相傳天后於宋代開國元年(公元906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莆田縣,出生時已有特殊徵兆:紅光滿室,香氣四溢;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娘。
相傳天后娘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常於海難發生時前往救人,至29歲時於鄉間湄州峰上羽化升天。其後每多顯靈,於海濱救人無數,於是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歷代君主都賜以名銜,尊為天妃,直至康熙22年派兵收復台灣鄭克塽,因戰船擱淺,兵將乃向天妃禱告因而脫險。康熙知道後改天妃為天后,此後天后成為中國及東南亞華人社會裏漁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護神,有些漁民更會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現今祖藉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認同天后是他們的祖先。
香港位於南中國珠江口東側島嶼,歷來漁業發達,至今最少有40座天后廟,其中最古老的是建於公元1266年的佛堂門天后廟。每年的天后誕(農曆3月23日)會有多至5萬名信眾參拜,有的賀誕者會於帆船和駁船上掛滿色彩繽紛的旗幟,很多船上亦有舞獅,好不熱鬧。
除了佛堂門大廟外,各區善信慶典活動亦各有特色。元朗的漁民團體、體育會、宗親會等會派出飄色、樂手和其他表演者參加"會景巡遊"至大榕樹前的天后廟;西貢的民政專員要親自上香,代表西貢的居民向天后祈福。
太公分豬肉,有“祖先賜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之祭祖儀式後於祠堂舉行,至今仍盛行於新界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鄉村。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族長帶領完成後,村內德高望重之人會將豬肉分給年滿 61 歲的年長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蔭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所得的份量並會詳細地記錄下來。
“分豬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離圍村的男丁,也會盡可能回村參與,可見這些集體的祭祀和宗族活動一方面表達了族人對先輩的孝心,也一方面象徵著族人的團結和家族的維繫,能增強宗族之間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活動。
醮是禱神的祭禮,原來的意思是“祭神”,道教盛行後,乃逐漸發展成為由道士、僧人為媒介向神祝禱、禳除災祟和許願酬謝的祭禮儀式。自南北朝開始,歷代朝廷多有建醮的祭儀,尤其盛行於元、明兩代,主要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時限卻不一,有的如大嶼山大澳每 30 年一次,長州則每年舉行一次。
醮的種類很多,如祈求或感謝神明庇佑的清醮,稱為祈安醮;為慶祝寺廟或其他建築物落成的“慶成醮”;祭拜瘟神的叫“瘟醮”;超度死於水火亡魂的是“水醮”或“火醮”。此外,尚有為神明祝壽的“神誕醮”和佛教盂蘭盆會混合而成的“中元醮”等。香港大部分的醮則屬祈安醮。
經過長期的演變,香港的打醮形式和規模已逐漸標準化,由籌備至完成往往需時一年;醮場一般建有由棚搭建的醮壇和粵劇戲棚,醮場並有攤檔售賣各種驅邪的吉祥物。眾多地區的打醮習俗中,以每年舉行一次的長洲太平清醮較為人所熟悉,當中的重頭戲如“會景巡遊”,即由小孩扮演飄色扮演古代人物巡遊,以及由各武術館表演的舞龍、舞獅等每年均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及傳媒採訪參觀。





譚 公 是 少 數 本 地 神 祇 之 一 , 廣 受 漁 民 和 水 上 人 家 供 奉 , 傳 說 他 在 小 孩 時 代 已 有 呼 風 喚 雨 及 替 人 治 病 的 能 力 。 農 曆 四 月 初 八 ( 2007 年 5 月 24 日 ) 是 譚 公 誕 , 主 要 的 慶 祝 活 動 都 在 筲 箕 灣 舉 行 ; 筲 箕 灣 位 於 香 港 島 東 面 , 昔 日 原 為 一 個 漁 港 。


圖片參考: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aiwan/heritage/festivals/images/tamkung_01.jpg






圖片參考: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aiwan/heritage/festivals/images/tamkung_02.jpg


從 前 , 每 逢 譚 公 誕 , 許 多 市 民 善 信 都 會 參 與 巡 遊 、 進 貢 、 燒 香 膜 拜 , 以 紀 念 當 年 譚 公 為 居 民 驅 除 瘟 疫 的 事 蹟 , 場 面 十 分 熱 鬧 。 這 項 饒 有 特 色 的 巡 遊 活 動 , 曾 因 城 市 建 設 而 停 辦 , 近 年 再 度 捲 土 重 來 , 令 舞 龍 舞 獅 、 飄 色 巡 遊 等 節 日 盛 況 , 沿 大 街 上 演 , 精 采 可 期 !











收錄日期: 2021-04-19 17:01: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0000051KK039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