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香港歷史博物館

2007-05-20 9:43 pm
我要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的資料
急!!!!!!!!!!!
更新1:

要大的平面圖

更新2:

所有展區的資料,如每一個展區介紹的資料 我要詳細資料

回答 (5)

2007-05-20 9:58 pm
✔ 最佳答案
香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粵語發音 說明 · 關於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9]所轄的特別行政區,位處華南沿岸,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組成[2]。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根據中國與英國共同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而成立的。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對外戰敗,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及至1980年代,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決定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英國統治,主權移交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方承諾執行一國兩制,主權移交後50年內不會實行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是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並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而聞名於世[11]。

香港主題首頁
目錄 [隐藏]
1 歷史
1.1 開埠前
1.2 英治初期
1.3 抗日至重光
1.4 戰後發展
1.5 特區時期
2 自然地理
2.1 地貌
2.2 生態
2.3 氣候
3 人文地理
3.1 行政分區
3.2 人口
3.3 交通
3.4 建築及規劃
4 經濟
4.1 經濟發展
4.2 經濟結構
5 政治
5.1 行政
5.2 立法
5.3 政制改革
5.4 社會運動
5.5 對外事務
6 司法及法律制度
7 文化
7.1 官方代表物
7.2 流行文化
7.3 傳媒
7.4 飲食
8 社會
8.1 教育
8.2 語文
8.3 宗教
9 國際評級
10 相關分類
11 參考資料及註釋
12 外部連結



歷史
主條目:香港歷史

開埠前
主條目:香港史前時期、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香港明朝歷史和香港清朝初期歷史

宋王臺石碑英國建立殖民地並稱香港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地方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

早在五六千年前, 香港一帶已有人類活動。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古越文化先後傳入。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12]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到了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13]當中的二千士兵駐守於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

自唐朝起(因遷海而到清朝康熙年間止),香港的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據考證[14],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然後送往蘇杭銷售。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今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971年(北宋開寶4年),九龍灣一帶(今觀塘)設官富場,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結果大獲全勝。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乘勢遷入,新界宗族分佈的新局面逐漸形成。[15][16]


英治初期
主條目:香港割讓、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開埠初期歷史和香港20世紀初歷史

1840年代畫家筆下的香港島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17],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並於1月26日於香港島北岸的水坑口登陸。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但英國軍方並沒有撤出香港島。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抗日至重光
主條目:香港保衛戰、香港日治時期和香港重光

1941年聖誕節香港淪陷,日本皇軍入城中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佈防位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12月25日,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宣佈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

香港重光以後,英國國旗再次在香港總督府內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再次展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後繼的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


戰後發展
主條目:香港1950年代、香港1960年代、香港1970年代、香港1980年代和香港1990年代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1959年-1997年1950年代,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地點。香港亦從轉口港轉為發展工業,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然而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18],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其間有若干市民被真的炸彈及其他方法殺害。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港英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強迫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港英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到北京提出這個方針,打算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不過表示可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期間香港的樓價、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港英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19],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然而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香港部分人人心惶惶,使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現。同年港英政府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穩定人心。
2015-05-01 2:43 pm
一起玩情趣用品網路商城,提供成人情趣用品、情趣內衣等,全省宅配到府、超商付款包裝隱密,歡迎參觀選購。

一起玩情趣用品官網:http://www.17one.net

一起玩情趣用品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17one
2007-05-24 2:58 am
「香港故事」簡介

「香港故事」常設展是博物館多年來辛勤努力蒐集、保存及研究工作的總展示。整個展覽佔地7,000平方米,共有8個展區,分佈於兩層展廳;通過逾4,000件展品、750塊文字說明、多個立體造景及多媒體劇場,配以聲和光的特殊效果,栩栩如生地介紹香港的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香港故事」從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開始,以1997年香港回歸作結,內容務求雅俗共賞,趣味與教育並重。我們殷切期望本展覽能引發大家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興趣和反思,誠意邀請你們一起來穿梭這個跨越四億年的歷史文化之旅。

參觀「香港故事」展覽一般需時兩小時,如欲細心觀賞展覽內的53項多媒體節目,包括影片及電腦互動節目,則至少預留要3至4個小時。


這個展區可劃分為「地貌與氣候」及「動植物」兩個部分。步入展館迎面是一個地球儀,讓參觀者確認中國及香港的位置。向前行是一條由假石塊鋪砌而成的時光隧道,巖壁是仿照岩石倒模而成,幾可亂真;此區藉著岩石及化石標本,闡釋香港四億年來所經歷的地質年代及在各時期的地貌。展區內的影院播映一套總結香港地質演變的影片,還加插特別的熔岩效果,令人有如置身於洪荒宇宙中的感覺。

從狹窄的時光隧道出來,觀眾眼前一亮,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高逾18米的樹林,裏面放置了多種鳥類、爬行類及哺乳類動物標本,配以雀鳥的啼聲和動物的吼叫聲,使人彷彿置身於大自然中,這個生態系統的縮影介紹香港六千年前的動植物及各種動物與周邊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


考古資料顯示,香港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在此活動,先民多棲息於海邊的沙丘之上。本展區除展出香港地區出土的史前時期石器、陶器和青銅器等文物,還特別搭建了一個長達42米的沙灘場景,展現出生火煮食、搭蓋房屋及打製石器、飾物等活動,除可讓觀眾透過栩栩如生的場景去體驗數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又可形象地說明部分陳列文物的實際用途。沙灘的盡頭還可以看到複製的大浪灣摩崖石刻,香港境內共發現了八組這類石刻,可能是先民社會原始宗教之遺蹟,如圖騰崇拜、天神崇拜等。


史前時期,活動在嶺南一帶的是南越族,秦漢以後,中原漢族陸續移入嶺南地區,並帶來較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隨著唐代大庾嶺的開鑿及宋代珠江三角洲的逐步開墾,移民大增,嶺南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香港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是同步的。新界的鄧族在宋代定居香港。明清兩代,陸續有更多姓族遷居本區,香港的社會經濟取得一定的發展。這個展區主要通過香港及借自深圳的文物,縷述香港從秦漢至清代的發展。展出的重點文物包括來自大嶼山的李府"食邑稅山"界石及佛頭洲稅關遺址的"德懷交趾國貢賦遙通"石碑。


這個展區介紹香港及華南地區四個主要族群多采多姿的生活習俗。遊人可以登上一艘原大的複製漁船參觀,以了解水上人浮家泛宅的生活、信仰和習俗。曬鹽早已在香港絕跡,但透過複製的鹽田,參觀者可以認識到褔佬人的傳統曬鹽技術。展場的中央矗立著三座傳統建築物,介紹了本地人的傳統婚嫁儀式及元宵點燈習俗。展場的另一角介紹客家人的農耕生活,村屋內簡樸的陳設充分反映客家人艱苦檢樸的生活。民俗展館最矚目的部分是一個仿照長洲太平清醮蓋搭的場景,包括包山、戲棚、飄色、舞獅和道壇等,色彩繽紛,熱鬧紛呈。民俗影院所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對香港本土民間習俗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中國割讓香港予英國,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這個展區不單介紹了鴉片戰爭的緣起、經過和影響,還倒了新航路發現、葡人經營澳門、廣州十三行貿易、早年中英關係,以及割讓九龍及租借新界的來龍去脈。展出了極具歷史意義的律勞卑紀念石柱及原立於水坑口的噴泉圓拱。為營造戰爭的氣氛,展館內重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兵抗英的防衛碉堡 ─ 虎門砲台。位於砲台內的影院,放影一套闡述中西關係發展及第一次鴉片戰爭始末的影片,讓大家明白到割讓香港的前因後果。


步入這個展館,參觀者必定會被眼前的景物所震懾,迎面是一幢三層高巍古典的歐式建築物,其旁是一個海港的場景,背景是一幅放大了的九龍舊照片。岸邊還停泊著一艘古老的西式遊艇;建築物後方是一條仿古街道,兩邊分佈著茶莊、裁縫店、當押店、雜貨店、茶樓、郵局、銀行、商行.... 還有古色古香的誠濟堂藥店及一輛雙層電車,配合著各種叫賣聲,電車聲和淡黃街燈,瀰漫著上世紀初的情調,讓市民可以認識戰前香港的生活面貌。拾級步上閣樓,觀眾可了解戰前香港於政制、法制、民生、工業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還可重溫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的革命事蹟,了解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日佔時期」展館設計成一個防空洞,以營造戰爭的氣氛。1941年12月25日,經過18天的艱苦抵抗,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本人投降,香港陷入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參觀者可透過具歷史價值的展品、歷史照片和影片,了解18天戰鬥的實況,日佔時期的香港生活,感受這段人人自危,每天活在惶恐之中的悲慘日子,及英勇抗敵的東江縱隊的光輝事蹟。大家可以看到一件從未公開展覽過的珍貴文物 ─ 淪陷時期懸掛於中環匯豐銀行門前的"香港占領地總督部"木製牌匾


「香港故事」的最後部分介紹戰後香港發展為現代都市的經過,前半部通過多媒體節目及互動展品,介紹香港在房屋、工業、金融及貿易等各方面的飛躍發展。展館內可以看到仿1960年代的涼茶舖、士多、理髮檔、電影院,以及工展會會場,並藉此了解戰後香港的社會經濟情況及普及文化的發展。後半部通過文物、紀念品及重要文獻等,介紹由中英談判,聯合聲明簽署到回歸大典的整個過程。展覽以一個介紹戰後中港關係的多媒體大型節目作為總結。
2007-05-21 5:19 pm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b5/floor.php
因為有圖,so copy唔到落到這裡
請自行上去查
2007-05-20 9:49 pm
「香港故事」簡介

「香港故事」常設展是博物館多年來辛勤努力蒐集、保存及研究工作的總展示。整個展覽佔地7,000平方米,共有8個展區,分佈於兩層展廳;通過逾4,000件展品、750塊文字說明、多個立體造景及多媒體劇場,配以聲和光的特殊效果,栩栩如生地介紹香港的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香港故事」從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開始,以1997年香港回歸作結,內容務求雅俗共賞,趣味與教育並重。我們殷切期望本展覽能引發大家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興趣和反思,誠意邀請你們一起來穿梭這個跨越四億年的歷史文化之旅。

參觀「香港故事」展覽一般需時兩小時,如欲細心觀賞展覽內的53項多媒體節目,包括影片及電腦互動節目,則至少預留要3至4個小時。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29: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0000051KK022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