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定義

2007-05-20 7:08 pm
give me 互聯網的定義
更新1:

dont copy a long par. to me

更新2:

but sky's is ok

回答 (2)

2007-05-20 7:12 pm
✔ 最佳答案
『互聯網』小史
『互聯網』的歷史並不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防當時的蘇聯入侵,國防部開發了一個全美都能接通的網絡之間的網絡,希望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有電腦就可以聯繫起來。後來加上當時的大學合作研究,『互聯網』迅速發展。然而當時因技術和設備的限制,只限於如文字般簡單的數據傳輸。隨著電腦科技的不斷發展,電腦的能力不斷提升和價格下調,變得平民化和多元化,最後有大量多媒體的功能出現。這只不過是過去幾年的突變。

何謂『互聯網
The Internet 中文有譯為『互聯網』、『國際互聯網』、『國際網際網絡』及『因特網』等等。這是因為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等地的不同譯法。在香港,我們多稱它為 Internet或『互聯網』。有的以電腦技術,有的因音譯,但都指同一樣的東西,即是世界上不同地方的網絡群,以相同的協議,在直接或間接間互相連成的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電腦網群。它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或機構,只要用戶有電腦和相應的通訊設備,並把它接上一個已接通『互聯網』的網絡,用戶的電腦和用戶本人便成為『互聯網』的一員。其實,在『互聯網』上,沒有國家,甚至沒有網絡的限制,只要聯起了就可以進入和使用資源。

現時的『互聯網』
到『互聯網』瀏覽,主要是看文字和圖畫,但間中也有音響(歌曲)及視象(影片及動畫)效果,就如聽收音機和看電視。現在不少電台和電視節目都有『互聯網頁』的版本。事實上,電台已流行即時上網,所以在外地的人也可以如香港人一樣同時收聽電台節目,這都是為了開展巿場的考慮,正如不少本地報章已有網上版一樣。但多數服務已由原先免費,漸漸變成每項收費了。
使用『互聯網』是很容易的事,用戶只要懂得把滑鼠『指指點點』就可以到要看的網站或網頁。這種技術叫『超連結』(Hyper Link)。開動了電腦,再開啟瀏覽軟件(以Internet Explorer 5 或以上為佳),電腦會自動為用戶接線(當然用戶的電腦是安妥了上網工具程式),一會兒就可以開始使用滑鼠四處去,美國、英國、日本和中國內地都可以。然而,這些地方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而英文是『互聯網』上最主要的語文(70%多),而且不少網站都建於美國。至於內地,本來是用中文的,但內地用的編碼與香港和台灣的不一樣,並且是簡體字。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出現了不少不同語言的支授軟件或字庫,Internet Explorer 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全面。

『互聯網』服務
因為費用便宜和『國際萬維網』極具吸引力,使用『互聯網』的人不斷增加,單就香港已有數十萬的用戶。而所為『國際萬維網』即World Wide Web,簡稱WWW。相算不少人都聽過這個名字,亦因為它而使用『互聯網』服務的。其實,透過『互聯網』可得到很多其他的服務:如電子郵件、檔案傳輸、網上聊天、網上商務、甚至打長途電話和視象會議等。而又因為WWW的流行和主導,單單透個一個強勁的WWW瀏覽軟件加上『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服務,以可用上全部的功能。所以,大多數人講到『互聯網』時都只講『國際萬維網』和一些特別的服務,如電郵和ICQ等。『互聯網』上擁有極大量的資源,有人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寶庫。用戶可以在網上看報,看雜誌,看電影,聽歌,上課,找圖書,傳真,寄信,打電話...
萬維網是一個概念,已在全球具50年以上歷史,用以建立一個寰球性的資料及知識的寶庫。在六十世紀,很多科學家更將這個概念發揮光大,繼而一個名為〝docuverse〞的版本誕生,人們可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況下互相溝通。最後於1989年,一位在Conseil Euro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aire﹝簡稱CERN﹞的物理學家Tim Bernes-Lee 建議及履行萬維網這個概念。萬維網是被描述為〝一個全球地區巨型尋回資料的初階,目的在於提供寰球接達到一個龐大的資訊模式網〞。最重要的是這個萬維網是在互聯網集中營,是透過在互聯網上各種不同的文件網連起來
何謂萬維網?
萬維網(World Wide Web)是互聯網上所有網站的總稱,它最初是由位於瑞士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開發出來供科學研究之用。直到1994年,萬維網才開始有商業方面的用途。
瀏覽器(Browser)提供了容易操作的圖形介面,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讀取網站文件。這些文件可透過連結的方式,達到網網相連的效果。
你可以把萬維網想像成一個資源豐富的圖書館。而每個網站就像是書本,網站中的畫面就像是書上某一頁。網站可以放置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電腦,而網站畫面的內容可包含文字、影像、電影、聲音等。透過HTML,圖形和資料便可以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在網上傳送。
2007-06-09 1:37 am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名因特網或者英特網,在九零年代發展初期,因其跨國際性連接之特性,在台灣亦有人稱其為國際網絡。是指在ARPA網基礎上發展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聯網絡。而互聯網(英語:interconnection network或internet),在網路」,可以是任何分離的實體網絡之集合,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網絡。這種將電腦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稱為「網路互聯」。

單獨提起互聯網,一般都是網際網路或接入其中的某網路,有時將其簡稱為網或網路(the Net)。對網際網路的使用人們稱之為「上網」、「衝浪」,而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則稱之為「網民」或「網友」。

網際網路的歷史
主條目:網際網路歷史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認識到需要允許在不同電腦用戶和通信網路之間進行常規的通信。這促使了分散網路、排隊論和封包交換的研究。1960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出於冷戰地考慮建立的ARPA網引發了技術進步並使其成為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1973年ARPA網擴展成網際網路,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電腦。

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史丹福的溫登·澤夫提出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報文的方法。1983年1月1日,ARPA網將其網路核心協議由NCP改變為TCP/IP協議。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網際網路歷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1995年隨著網路開放予商業. 因特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路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種商用X.25網路。

1990年代,整個網路向公眾開放。在1991年8月,在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創立HTML、HTTP和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幾個網頁之後兩年,他開始宣揚其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項目。在1993年,Mosaic網頁瀏覽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學術和技術的網際網路步增長。1996年,「Internet」(網際網路)一詞被廣泛的流通,不過是指幾乎整個的全球資訊網。

其間,經過一個十年,網際網路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電腦網路中的大多數(儘管像FidoNet的一些網路仍然保持獨立)。這一快速發展要歸功於網際網路沒有中央控制,以及因特網協議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因特網有機的生長,而後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相容,並防止了某一個公司在因特網上稱霸。

因特網的成功,可從「Internet」這個術語的混淆窺知一二。最初,網際網路代表那些使用IP協定架設而成的網絡,而今天,它則用來泛指各種類型的網絡,不再侷限於IP網絡。一個網際網路(internet,開頭的「i」是小寫字母)可以是任何分離的實體網絡之集合,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網絡。而網際網路(Internet,開頭的「I」是大寫字母)專指美國的前身為ARPA網、使用IP協定將各種實體網絡連結成此單一邏輯網絡。「網際網路」這個來自「Internet」的譯名,「Inter」音譯為「因特」,「Net」意譯為「網」。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3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0000051KK012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