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互聯網』小史
『互聯網』的歷史並不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防當時的蘇聯入侵,國防部開發了一個全美都能接通的網絡之間的網絡,希望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有電腦就可以聯繫起來。後來加上當時的大學合作研究,『互聯網』迅速發展。然而當時因技術和設備的限制,只限於如文字般簡單的數據傳輸。隨著電腦科技的不斷發展,電腦的能力不斷提升和價格下調,變得平民化和多元化,最後有大量多媒體的功能出現。這只不過是過去幾年的突變。
何謂『互聯網
The Internet 中文有譯為『互聯網』、『國際互聯網』、『國際網際網絡』及『因特網』等等。這是因為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等地的不同譯法。在香港,我們多稱它為 Internet或『互聯網』。有的以電腦技術,有的因音譯,但都指同一樣的東西,即是世界上不同地方的網絡群,以相同的協議,在直接或間接間互相連成的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電腦網群。它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或機構,只要用戶有電腦和相應的通訊設備,並把它接上一個已接通『互聯網』的網絡,用戶的電腦和用戶本人便成為『互聯網』的一員。其實,在『互聯網』上,沒有國家,甚至沒有網絡的限制,只要聯起了就可以進入和使用資源。
現時的『互聯網』
到『互聯網』瀏覽,主要是看文字和圖畫,但間中也有音響(歌曲)及視象(影片及動畫)效果,就如聽收音機和看電視。現在不少電台和電視節目都有『互聯網頁』的版本。事實上,電台已流行即時上網,所以在外地的人也可以如香港人一樣同時收聽電台節目,這都是為了開展巿場的考慮,正如不少本地報章已有網上版一樣。但多數服務已由原先免費,漸漸變成每項收費了。
使用『互聯網』是很容易的事,用戶只要懂得把滑鼠『指指點點』就可以到要看的網站或網頁。這種技術叫『超連結』(Hyper Link)。開動了電腦,再開啟瀏覽軟件(以Internet Explorer 5 或以上為佳),電腦會自動為用戶接線(當然用戶的電腦是安妥了上網工具程式),一會兒就可以開始使用滑鼠四處去,美國、英國、日本和中國內地都可以。然而,這些地方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而英文是『互聯網』上最主要的語文(70%多),而且不少網站都建於美國。至於內地,本來是用中文的,但內地用的編碼與香港和台灣的不一樣,並且是簡體字。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出現了不少不同語言的支授軟件或字庫,Internet Explorer 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全面。
『互聯網』服務
因為費用便宜和『國際萬維網』極具吸引力,使用『互聯網』的人不斷增加,單就香港已有數十萬的用戶。而所為『國際萬維網』即World Wide Web,簡稱WWW。相算不少人都聽過這個名字,亦因為它而使用『互聯網』服務的。其實,透過『互聯網』可得到很多其他的服務:如電子郵件、檔案傳輸、網上聊天、網上商務、甚至打長途電話和視象會議等。而又因為WWW的流行和主導,單單透個一個強勁的WWW瀏覽軟件加上『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服務,以可用上全部的功能。所以,大多數人講到『互聯網』時都只講『國際萬維網』和一些特別的服務,如電郵和ICQ等。『互聯網』上擁有極大量的資源,有人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寶庫。用戶可以在網上看報,看雜誌,看電影,聽歌,上課,找圖書,傳真,寄信,打電話...
萬維網是一個概念,已在全球具50年以上歷史,用以建立一個寰球性的資料及知識的寶庫。在六十世紀,很多科學家更將這個概念發揮光大,繼而一個名為〝docuverse〞的版本誕生,人們可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況下互相溝通。最後於1989年,一位在Conseil Euro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aire﹝簡稱CERN﹞的物理學家Tim Bernes-Lee 建議及履行萬維網這個概念。萬維網是被描述為〝一個全球地區巨型尋回資料的初階,目的在於提供寰球接達到一個龐大的資訊模式網〞。最重要的是這個萬維網是在互聯網集中營,是透過在互聯網上各種不同的文件網連起來
何謂萬維網?
萬維網(World Wide Web)是互聯網上所有網站的總稱,它最初是由位於瑞士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開發出來供科學研究之用。直到1994年,萬維網才開始有商業方面的用途。
瀏覽器(Browser)提供了容易操作的圖形介面,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讀取網站文件。這些文件可透過連結的方式,達到網網相連的效果。
你可以把萬維網想像成一個資源豐富的圖書館。而每個網站就像是書本,網站中的畫面就像是書上某一頁。網站可以放置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電腦,而網站畫面的內容可包含文字、影像、電影、聲音等。透過HTML,圖形和資料便可以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在網上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