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東方: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 - 前 479)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四書五經》成了學校的教科書,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熟記。古代哲人的教條,深深地植跟於人民的心中。由於這種儒學的薰陶,中國逐發展出一種和諧的社會生活,追求智識崇尚智慧的狂熱,以及穩健的文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仇氏。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師承子思,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在《孟子》還寫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有一定進步意義的見解。孟子提出「性本善」與「一本論」,以「辟楊墨」而接續儒學道統;以「盡心知性知天」啟心性儒學,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並認為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但是這部流傳2000年的《道德經》,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蒙(一說是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另一說是今安徽蒙城縣)人,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西方:
◆泰勒斯(Θαλῆς), Thales,生活在約公元前585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古希臘七賢之一、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生於希臘繁榮的港口城市米利都城,據說曾遊歷過埃及等地,並測量過金字塔的高度,還成功預測過一次日蝕。 泰勒士認為萬物由水構成,水是萬物之源。這種觀點可能是因為看到海水蒸發的過程而形成的。據傳說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泰勒士還曾宣稱,「萬物中皆有神在」。 泰勒士對希臘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阿那克西曼德據說是他的學生。還有傳說認為,畢達哥拉斯早年也曾拜訪過泰勒士,並聽從了他的勸告,前往埃及進行過研究。
◆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Heraclitus,約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愛非斯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文章晦澀難懂,富有隱喻。赫拉克利特的理論以畢達哥拉斯的學說為基礎。他借用畢達哥拉斯「和諧」的概念,認為在對立與衝突的背後有某種程度的和諧,而協調本身並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認為衝突使世界充滿生氣。赫拉克利特還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換成火,火也換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斷變換,他的名言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蘇格拉底因此稱赫拉克利特為「流動者」。 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理論則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在沒有理解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認為神是涵蓋整個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邏各斯(logos,即理性)一詞來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來指導大自然發生的每一件事。
◆畢達哥拉斯(Πυθαγόρας,約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生於薩摩斯島,早年曾遊歷埃及,後定居意大利南部城市克羅頓,並建立了自己的社團。公元前510年因發生反對派的造反,畢達哥拉斯又搬到梅達彭提翁,直至死去。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受到俄耳浦斯的影響,具有一些神秘主義因素。他認為社會中有三類人,而靈魂屬於輪迴的結果。但同時從畢達哥拉斯開始,希臘哲學開始產生了數學的傳統。畢達哥拉斯對數學的研究還產生了後來的理念論和共相論。即有了可理喻的東西與可感知的東西的區別,可理喻的東西是完美的、永恆的,而可感知的東西則是有缺陷的。這個思想被柏拉圖發揚光大,並從此一直支配著哲學及神學思想。
◆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出生於伯裡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是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準。
◆柏拉圖(Πλάτων,他原名叫亞裡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其主要哲學思想是理念論,對西方的哲學思想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原名亞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又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柏拉圖出身雅典貴族,並受到良好的貴族教育。大約二十歲時,他開始追隨蘇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逃往梅加臘避難。後來並創辦了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約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它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阿基米德(Αρχιμήδης,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裡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裡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提水器,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發展了天文學測量用的十字測角器,並製成了一架測算太陽對向地球角度的儀器。他最著名的發現是浮力和相對密度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視重,等於排去液體的重量,後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於世。在幾何學上,他創立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即圓周的周長和其直徑的關係。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兼法國籍的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終於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而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他而去。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參考資料:
2007-05-19 22:35:00 補充:
墨子,名翟,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滕州市木石鎮)人。據張知寒教授考證,約生於西元前468年,卒於西元前376年,是我國古代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007-05-19 22:36:18 補充:
韓非子 約生於西元前295年死於西元前233年)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是戰國時期進步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革新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