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科學家認為X和伽馬射線才是閃電形成主因
新浪科技訊美國東部時間11月17日(北京時間11月18日)通常人們認為閃電是由大氣層中的電場作用形成的。但是,來自佛羅里達技術協會的天體物理學家約瑟夫-德懷爾(Joseph Dwyer)表示,大氣層中的電場產生閃電這一理論是錯誤的,大氣層中的電場不可能達到產生閃電的電場強度。
德懷爾曾從事高能量微粒的研究工作,兩年前他來到佛羅里達研究中心。在佛羅里達
研究中心,聚集了許多從事閃電研究的科研人員。當德懷爾從學術報告中瞭解到伽馬射線和X射線與閃電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時,他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該領域的研究。
許多科學家相信,當大氣中形成強大的電場便能夠產生閃電。儘管沒有任何人真正看到這樣的電場,但是,這些科學家仍確信這是閃電形成的正確解釋。當德懷爾建立一個高能量輻射模型用來描述地球大氣層電場的形成時,模型的實驗結果使他為之震驚。他發現電場中伽馬射線和X射線釋放的能量,可為電場提供足夠的電場強度產生閃電。在雷雨天氣中,上昇氣流和下降氣流推動水分子互相作用,釋放出電子從而增強了電場強度,這些電子最終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空氣。依據德懷爾的閃電形成理論,這些高速電子在電場中伽馬射線或是X射線釋放的能量作用下,與大氣層其它微粒發生碰撞便產生強大的雷鳴聲,並釋放出電荷。
曾致力於閃電形成研究的佛羅里達大學馬丁-烏曼(Martin Uman)稱,“這項發現可能是科學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德懷爾的理論還展示了閃電產生所需的伽馬射線和X射線強度。”但是,對于閃電形成的確切解釋尚仍不能定論。目前,德懷爾仍猜測某些特定條件下的電場也可以聚集足夠的電場強度從而產生閃電。
雲實際上是由許多小水滴組成的。每個小水滴表面都有正電或負電,所以一朵雲可以貯積大量的電荷。正電聚集在雲的上端時,負電就聚集在雲的下端;因此在雲正下方的地球表面,也引來了許多正電。雲和地面之間的空氣本來是絕緣體,可以阻止正負電結合。但是如果正負電的電荷不斷增大,衝過空氣的阻隔而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閃電。
閃電
當空氣極不穩定的時候,容易發生強烈的向上對流運動,而形成高聳的積雨雲,雲中充滿上上下下奔竄的水汽,就會產生靜電,雲的上端會產生正電荷,雲的下端會產生負電荷,地面又是正電荷,那麼,正、負電荷之間有空氣作為絕緣體,若正、負電荷間的電壓差,大到可以衝破絕緣體的空氣,使空氣在瞬間膨脹爆炸、發熱發光,發光就是閃電,膨脹爆炸發出巨大聲響就是打雷。
閃電與雷聲的形成
夏天一到,常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上午晴朗而炎熱,令人受不了,但是一到下午之後,天空馬上變了一個樣,不但烏雲密佈,而且閃電雷聲不斷,住在山區的人一定感受深刻,像花生米一樣大的雨滴加上一陣陣風吹過來,讓人躲也躲不掉,撐傘根本是一點用也沒有,有時候在郊外一不小心甚至還會被雷擊中,相當危險,到底閃電與雷聲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大多數的閃電都是連擊兩次,第一擊是一股看不見的帶電空氣,一直下到地面,或是由地面到達空中,它就像是一個開路先鋒,為第二次的閃電帶路,當第一擊的閃電打下來的那一瞬間,一道迴擊電流就延著先前所開的路跳上來,於是就發生看的見的閃電,所以說,看的見的閃電是第二擊。
這種迴擊電流有一個電力核心,它的周圍有一圈像管子一樣的炙熱空氣把它套住,由於磨擦,這層熱空氣就會發光膨脹和爆炸,爆炸發生時差不多馬上就看到閃電,但是雷聲總是稍後才到,這是因為聲音的速度是340m/s
,而光的速度是30萬km/s,光的速度遠比聲音的速度要來的快,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後才聽到雷聲,決對不是因為眼睛長在前面;耳朵長在後面的原因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