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病毒
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它生物體間傳播並感染的微小粒子,直徑約為20-400奈米。這些粒子中含有遺傳物質〔如核糖核酸DNA及脫氧核糖核酸RNA〕。當細胞感染了病毒,病毒的遺傳物質就控制了細胞的功能,以複製更多的病毒,並導致該細胞死亡。病毒本身不能進行繁殖與新陳代謝,所以不能算是生物。有時使用「病毒」描述那些在真核生物中傳播和感染的病毒;使用「噬菌體」或「吞噬體」來描述那些在原核生物間傳播的病毒。病毒的起源不是很清楚。現在最流行的解釋是它們來源於其它寄主有機體,起源於例如質體或轉座子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簡化了的微生物或分別起源於原始海洋的有機生物湯。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於不同的機制。
目錄 [隐藏]
2 命名
3 病毒構造
4 病毒的分類
4.1 病毒核酸的分類
5 感染機制
6 病毒與人類
7 其他
[編輯] 歷史
關於病毒的記錄在西元前10世紀的中國就有天花的記錄,16世紀時也有利用鬱金香碎色病毒(Tulip breaking virus)來作不同花色的育種。
在濾過性病毒被發現前,詹納醫師曾在1798年以牛痘接種來免疫天花,1884年巴斯德醫師發明狂犬病疫苗,1880年代柯霍(Robert Koch)等人發現有些傳染病的檢體無法培養出細菌,可經過接種感染。
病毒於1898-1899年首次被發現,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Iwanowski)發現將菸草花葉病的病原體濾液,以細菌無法通過的濾器過濾後,其濾液仍具有感染性,當時將此現象認為是細菌的分泌物所致,並稱之為濾過性病毒,伊凡諾夫斯基因此被稱為病毒學之父。現代病毒學研究,始於1915年F. W.特沃特和1917年F. 德雷爾發現了感染細菌的噬菌體。1940年代,人類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病毒的型態。
1928-1950年發現可以利用雞胚胎技術培養病毒,1945-1950年間發展出組織培養技術來培養病毒。
[編輯] 命名
病毒的分類並無絕對的規則,常依病毒的型態、感染對象、最初發現地點,例如感染動植物的病毒可能依感染的對象、病徵來命名,例如麻疹病毒、狂犬病毒, 以發現地點命名的包括伊波拉病毒。噬菌體的命名常依實驗室內編號命名,例如T1噬菌體。
[編輯] 病毒構造
A.無外套膜病毒;B.具外套膜病毒。①衣殼,②核酸,③殼粒,④核衣殼,⑤病毒顆粒,⑥外套膜,⑦刺突病毒具有由蛋白質組成的具有保護功能的衣殼和被衣殼包被的核酸(DNA或RNA)組成,形成衣殼的單位稱作次蛋白衣或殼粒(Capsomere),為六角形或五角形。衣殼和核酸合稱為核衣殼。有些病毒的核衣殼外面,還有一層由蛋白質、多糖和脂類構成的膜叫做外套膜,外套膜上生有刺突,如流感病毒。
[編輯] 病毒的分類
由於病毒並不像其他生物能藉由交配產生後代,因此在種別的定義上與一般生物有所不同。病毒的分類是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簡稱ICTV)開會討論而得。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病毒顆粒的特性、抗原特性與生物特性。
[編輯] 病毒核酸的分類
請見:生物病毒分類表
第一類是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DNA)。
第二類是單鏈脫氧核糖核酸。
第三類是雙螺旋核糖核酸。
第四類是具有像mRNA(信使RNA)行為的單鏈核糖核酸。
第五類是作為mRNA模板的單鏈核糖核酸。
第六類是單鏈核糖核酸(RNA)以及一個脫氧核糖核酸作為媒介。(逆轉錄病毒)
第七類是有一個核糖核酸作為複製媒介的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
[編輯] 感染機制
衣殼通過不同機制的引發感染過程。感染的結果是寄主細胞的複製過程被中斷以產生更多的病毒體,從而完成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在某種程度上是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它們能夠繁殖和遺傳,但卻必須依靠寄主細胞和其中的複雜的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們算為普通的分子片段。然而,它們仍是生物,而且是明顯的寄生生物,它們不能離開它們的寄主獨立繁殖。就像很多寄生蟲那樣它們也有特定的寄主範圍。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多個。
[編輯] 病毒與人類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由很多不同種類但相關的病毒引起的流感、天花、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愛滋病(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症候群,AIDS)。最近發現子宮頸癌和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有很大關係,這是一個顯示了人類癌症和病毒的關係的重要證據。
因為病毒使用了寄主的活動機制,因此它們很難殺滅。現在最積極的預防病毒的方法是接種疫苗。過去,病人通常要求使用對病毒沒有什麼作用的抗生素,這使得細菌產生越來越強的抵抗力。因此在對病人進行治療前應該等待檢驗結果以確定病人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還是由細菌引起的。
[編輯] 其他
其它具有傳染性的比病毒結構還簡單的微粒包括:類病毒,擬病毒和普里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