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工會角色在世界範圍內正在轉變當中。英國工黨是其中一個例子,有人甚至說工黨執政後拋棄維護工人的立場,出賣了工人的利益。故此以「黨」形式-尤其是執政黨是存在疑問的。
如果工會立足於工人權益,與資方作抗爭性的行為,這也和整體社會趨勢不太吻合。全球化的趨勢,令到許多行業受到沖擊,生產科技化和市場競爭也迫使許多行業轉型。面對著種種問題,勞資雙方的共生關係,如何協調都出現了新的局面。
西方有些國家實行了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協議制度,但是否影響工人的薪金收入和是否降低企業的競爭能力方面,可謂莫一是衷。
立法規管最低工資並不是洪水猛獸,實際上香港的外傭已實行最低工資,很明顯的是外傭的收入基本維持在「最低」的範圍之內,沒有往上調節的動力-市場決定了一切!但是由於部份行業存在嚴重剝削或因競爭激烈產生的結果,最低工資如同虛設-例如清潔公司、大廈管理公司等,有個別嚴重到每月只有$1500 -$2000,可以想像到從業者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立法規管對於這些行業是有需要的。
至於工會角色問題,排除組織「工黨」執政的大前提,工會角色也不只局限於爭取勞工權益;事實上,由於社會轉型,低收入、低技術勞工亟需重新學習,才可以重投社會,成為有用的生產力。
在工時方面,工會角色應放在研究合理工時而不是「最低工時」-行業特性主導。但目前一些崗位錯置的情況確實必須改善,例如公共醫療的醫護人員,許多都要長時間工作,工時過長,精神不振就會影響醫療素質。所以本人認為按照行業厘訂「合理工時」才是工會應該扮演的角色。
至於參與工會的情況,國家之間非常參差(見下表-資料來源:OECD 1997 employment outlook)
世界部份國家參與工會人數佔工人的比例:
澳洲35%荷蘭26%
澳地利42%紐西蘭30%
比利時54%挪威58%
加拿大38%葡萄牙32%
丹麥76%西班牙19%
芬蘭81%瑞典91%
法國9%瑞士27%
德國29%英國34%
意大利39%美國16%
日本24%
由上表分析,在鬧工潮最盛的法國、德國,工人參與工會僅9%及29%,而「和諧」社會的丹麥卻有76%,說明在一些國家,工人對工會並不產生認同感;此外,在帶有儒家思想的日本,也有24%。故此,工會角色在這些國家,常常會出現工會失效的現象。
香港的工會也有幾十萬人,佔勞動人口的比例也不算高,但工會工作一向傾向鬥爭方式,也許是令到工人感到為難-即使鬥爭勝利,但換來的後果如何,無人能知。即使有條例限制「歧視工會」,但資方的「報復」也令工會頭痛;雖然有個案令工人勝訴,但幫助卻是有限。
以我個人之見,工會應就社會轉型多作研究,如何配合低收入、低技術人員的技能提升,令工會對社會的貢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