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論語的作者是孔子嗎???
A:最早紀錄有關《論語》作者為誰,就是於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與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與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可見在漢朝,就一般認為《論語》非出自孔子之手筆,而是在其死後,由門人編整修錄孔子之語而成。
************************
另外這可考究於《論語》之成書年份:
《論語·泰伯》中記載了曾子(孔子弟子曾參)臨死前,孟敬子受教的事情: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因此根據孟敬子的生年和曾子的卒年,我們大致確定《論語》成書時間不應早于前436年。該書成書之時間上限在曾子去世之後,當然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論語》成書時間的下限。
從《論語》中的句子被傳世文獻引述看,時間較早的是《孟子》,而且其中多次徵引,這樣,《論語》的結集時間可以初步定于曾子已死之後、孟子既生之前,具體時間大致在西元前四三六年至西元前三七二年間的不到六十年中。
但近代《郭店楚墓竹簡》的發現,使學者可繼續思考《論語》結集時間的下限。
《郭店楚墓竹簡》研究證明,其中的儒家著作屬於久已佚失的《子思子》(子思就是孔伋,孔子之孫,曾子之徒,孟子之師),同時也證明《隋書·音樂志》引沈約所云“《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是有根據的。
取自《子思子》的《禮記·坊記》中,已經出現了“論語”之名,《坊記》曰: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歡。’
《坊記》現為《禮記》中的一篇,但《禮記》確實是直接彙聚原有典籍而成,《坊記》也當為戴聖取自子思之書。西漢時期,孔子後人,孔安國的孫子孔衍曾經上奏朝廷,希望重視《孔子家語》。孔衍的奏言中說:“戴聖皆近世小儒,以《曲禮》不足,而乃取《孔子家語》雜亂者,及子思、孟軻、荀卿之書以裨益之,總名曰《禮記》。今見其已在《禮記》者,則便除《家語》之本篇,是為滅其原而存其末也。”孔衍所說,其言不虛。
《坊記》中明引《論語》,而且《坊記》與包括《成之聞之》在內的郭店楚簡許多篇章明顯屬於《子思子》,則子思生活的時代《論語》已經成書。
另外,郭店楚簡的《語叢》中也引述了《論語》中的句子。例如:
《語叢三》第五○、五一簡,據研究,可以隸定為“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這段話,明顯與《論語·述而》一致。在《論語》中,這是孔子的話。《語叢》與《論語》句子完全相同,可以說明《語叢》亦有取自《論語》。
看來,戰國時的楚國不僅有《子思子》流傳,也有《論語》的流傳。
《郭店楚墓竹簡》中有不少語句與其他文獻記載的孔子言語相近,情況大致都是如此。出土郭店楚簡的古墓,其年代約在西元前三○○年左右,墓葬中的書籍成書應在其前。這就意味著西元前三○○年以前,《論語》已經在南方的楚國流傳,也證明子思在其著作《子思子》中引述《論語》不成問題。
據研究,子思在世的時間約為西元前四八三年~前四○二年,則《論語》成書的下限當在西元前四○○年以前。所以,《論語》編成書的具體時間可以限定在西元前四三六年至西元前四○○年間的三十多年中。
在這段時間,孔子已死了,連門人曾子也死了,可見沒有可能是孔子之作。
************************
近代就一般認為《論語》之成書,是由曾子或由其門人子思(孔伋)等所主導編輯,理由如下:
(一)《論語》都隱含著強烈的曾子風格,貫穿著重禮、重行証的精神內涵——克己復禮、忠恕。
(二)《論語》中對子張、子夏在不少地方都隱有批評的用意。相反,對顏淵、曾子等人,評價都非常正面。故不可能如漢魏學者所提出之說,如:東漢經學家鄭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 魏宋均附注的《論語崇爵讖》說:「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
難道子夏會著書罵自己??)
(三)曾子是孔子最年輕的弟子之一,又是在“一以貫之”之道上獲得過孔子印証的人,這符合曾子在《論語》中出現的場合、身份、時間、重要性等等事實。《論語》中,曾參自始至終尊稱“曾子”,曾子的語錄也很多,而且非常重要。
(四)從各篇順序與孔子《周易·序卦傳》內容的吻合上看,《論語》編輯者曾仔細研究過孔子以《周易》論証道、德的內容,但《論語》內文談詩談禮談樂,卻刻意回避談《周易》,可見此編輯者不是《周易》的正傳,於《易》不精,而曾子也頗符合這一特點。
(五)從已知的史料看,曾子死於公元前436年,《禮記·坊記》中子思曾引用《論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思死於公元前402年,所以《論語》成書當不早於公元前436年,不晚於公元前402年,此時間點與曾子主導編輯《論語》並不矛盾。
(六) 曾子之門生如子思等亦應有參與編書當中。
在《論語》中,孔子稱弟子皆稱字號,唯曾參被稱為「曾子」,故書中內容就被認為可能是曾子弟子所集。且曾子為孔門弟子中年紀較輕的弟子,晚年定居魯國整理、領導儒家,故曾子弟子所集的可能性很大。
而曾子死後之主導編輯者,很可能為孔伋(子思)。子思為孔子之孫,在孔門之中地位尊隆,而且是曾子門人。所以他能使眾曾子弟子將材料彙聚到一起,最後由其進行整理、選輯、編訂。
http://www.booker.com.cn/BIG5/5293402.html
http://202.194.177.8/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