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不要怕,且看以下成因及治療方法:
(1)什麼是夢遊﹖
廣華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吳國強指出,睡眠會經過不同階段,包括發夢期、淺睡期及深睡期。而睡眠周期是由清醒進入淺睡,再至深睡(即沉睡,拍極也不會醒來),繼而回到淺睡階段,不久便開始發夢,整個過程約90分鐘﹔而每人每晚約有4至6個睡眠周期。
他表示,夢遊常見於6至12歲兒童,當他們由深睡轉回淺睡時,突然想醒過來,但僅能局部蘇醒,卻又不能轉到淺睡階段,於是造成夢遊。而上半夜有較多深睡期,故夢遊較大機會發生在睡後首4小時內。
(2)夢遊徵狀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表示,夢遊的徵狀包括睡眠恐懼(Night/Sleep terror),患者會突然蘇醒,從上坐起來,哦哦說話,很多時候屬夢遊的早期徵狀。他指出,一般夢遊者會起後往四周行一會,然後返回睡房睡覺。
而吳國強醫生表示,夢遊可分為平靜的(Calm sleepwalking)及「憎」激動的(Agitated sleepwalking)。前者兒童會從上坐起來,或走到客廳,然後上繼續睡覺﹔後者則會大嗌、哦說話、又跑又跳一輪後,走回房中睡覺。而所有夢遊者翌日醒來,都會忘記夢遊經過。他又指出,夢遊兒童會走到常逗留的地點,年幼者多往客廳、廁所或父母的睡房,但部分十餘歲的少年,或會離家走到街上,當聽到嘈吵雜聲,可能會蘇醒過來,並因眼前的處境而感到尷尬萬分。
(3)夢遊成因
‧陳仲謀醫生及吳國強醫生均表示,醫學界普遍認為夢遊跟兒童腦部發展未成熟有關,長大後多會不藥而癒。吳醫生指出,北歐國家的研究發現,三分二夢遊兒童在5年內自癒,9成在10年內回復正常。
‧兩位醫生也指出,心理壓力、焦慮及情緒問題,如父母逝世或不和、被逼離開父母、考試壓力或受虐等,較容易有夢遊。
此外,吳醫生又提及其他成因﹕
‧遺傳,父母有夢遊,子女是夢遊者的機會亦較高﹔
‧孿生兒,一個有夢遊,另一個也會有﹔
‧環境因素,包括睡眠不足、睡眠不定時。
(4)如何治療夢遊﹖
吳國強醫生指出,夢遊不會引致死亡,亦毋須做檢查或治療,除非它是跟其他病症相關,例如癲癇症(即羊癇症)、發燒、胃酸倒流、睡眠窒息症,或會引起夢遊,便應針對該病進行有關檢查。
陳仲謀醫生亦表示,若家長懷疑孩子患夢遊症,可先請教醫生,如證實原因或跟病症有關,便會轉介。
(5)怎樣避免夢遊﹖
吳國強醫生建議﹕
‧保持睡房環境寧靜及不宜太光亮
‧睡前勿玩刺激活動,如打籃球、打機、看恐怖片等
‧養成充足而定時的睡眠習慣
‧估計孩子開始夢遊前十數分鐘,可喚醒他往廁所,藉此打亂其睡眠周期,減低夢遊機會。
(6)發現孩子正夢遊,應怎辦﹖
兩位醫生皆表示,家長毋須強行喚醒孩子,最重要是看顧他/她,保障個人安全。陳仲謀醫生稱﹕「若突然拍醒孩子,對方可能會受驚,所以若夢遊的環境是安全的,便毋須喚醒孩子﹔但若他想離家外出,恐會發生意外,便應喚醒孩子了。」
而吳國強醫生認為,父母事後可跟子女傾談,看看是否因睡眠不足或另有心事有關,然後嘗試改善。
此外,因夢遊的兒童是沒有知覺的,兩位醫生提醒家長留意家居安全,包括鎖上大門、窗花、露台門等,將剪刀等放好,又或在孩子睡房安裝警報鐘,提高警覺。
(7)夢遊消失後,會否復發﹖
兩位醫生都認為,雖然兒童長大後夢遊逐漸消失,但仍有復發機會,例如睡眠不足、壓力大、情緒問題或突患重病等,都有機會再出現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