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 之 (二)
1.大清政府銷毀了英商的鴉片後,引發了鴉片戰爭,並於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據《南京條約》,大清必須割讓了哪兒給英國?
2.承上題,大清政府開放了多少個通商口岸?
3.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攻陷北京,同月24日,大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什麼條約?
4.承上題,條約中,大清政府必須割讓什麼地方英國?
回答 (2)
英國政府先後兩次發起鴉片戰爭,強迫清朝政府與之簽訂了兩個不平等條約,割佔香港和九龍,後又強行租借新界九十九年,這就是香港問題的由來。
一八四二年八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英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奪取了香港島。
英國奪得香港島之後不久,又策劃第二次鴉片戰爭。一八五六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掠奪大批中國文物珍寶,強迫清廷簽訂城下之盟。一八六零年十月二十四日簽訂的中英【北京條約】,迫中國再割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領土,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英國對中國的野心還不止此。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英國乘著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之機,再次強迫清殃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新界』,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大小島嶼(約佔香港地區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一),租期為九究九年.直至一九九七年。至此,英國完成了整個香港地區的侵佔。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歷屆政府均不承認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政府的一貫立場是:中國不承認英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三個不平等條約,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在條件成熟時解決。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排槍聲之後,父子二人栽倒馬下,美國人不得不深信那張黑名單的真實性。
自一八四○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這次一九八二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相距一百五十年,種毒販毒的內幕過程,雖然一直被嚴密隱瞞,但整理出來,仍有明顯的脈絡。不知道這些脈絡,便無法了解為什麼會有目前這樣的現狀,更無法預測將來發展的趨向。「金三角」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羅星漢先生和坤沙先生也不是從石頭縫裡跳出來的,歷史的巨輪如此,泰國的「征剿」在意料中的不得不窩囊結束。現在,滿星疊和泰緬邊區一帶,已沒有戰爭,而且已恢復戰前的平靜,再度呈現世外桃源的外貌。
然而,人們始終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泰國政府為什麼恰恰在這個時候,發動「征剿」?當然,只要採取行動,無論什麼時候採取,都會產生這種問題。不過,泰國政府正當泰東邊境最吃緊之際,越南和它的尾巴國──柬埔寨橫山林政權不斷侵入泰境,已夠泰國緊張。對國際局勢稍微注意的人,都可以看出,假如越柬聯軍謀定而後動,用雷霆萬鈞之力進攻的話,恐怕費不了一天時間,便可佔領曼谷。不管泰國統帥部怎麼炫耀他們的武裝力量如何強大,事實上泰國軍隊很難承受迅速而凶猛的一擊。就在這樣緊要關頭,卻把國防軍抽調出來去對付泰北山區的癬疥之疾,實在不可理解。
大家一致認定,泰國受到美國的壓力。這種認定很普遍,而且人言確鑿,激起輿論反應。記者們向政府提出質問,外交部長實上將在元月二十九日,特別就此發表談話,他說:「美國官方當局對於泰國征剿世界販毒來源的坤沙部隊,表示讚譽,他們認為我們所作是正確的。」但他聲明:「我們征剿毒販,絕不是被外國政府所逼迫,我們只是進行前數屆政府留下來的事務。」
為了加強絕非受到外國壓力的印象,泰國政府於二月三日,更進一步發表一份洋洋灑灑的正式公報,特別描述說:「坤沙事件,政府在上月(元)二十一日進行絕斷性行動之前,遠溯到今年(一九八一)七月二十一日,政府曾懸賞五十萬銖(五十兩黃金),搜捕緝拿。去年(一九八一)十月六日至八日,也曾對之作武力掃蕩,一隊滿載毒品的兩百匹騾馬組成的馱隊,在滿星疊到清萊途中,發生遭遇戰,導致對方死亡高達一百三十名,摧毀三座海洛英工廠。坤沙集團士氣開始減退,但仍頑固的在泰緬邊境地帶佈下大部份部隊,我們還予以轟炸,政府經過謹慎的研討後,認為如不使用部隊來作斷然性的行動,將對清萊府的官民,構成傷害。」
關於去年(一九八一)的兩次行動,當我在滿星疊向坤沙先生的助手求證時,他大為驚愕,因為他是在看了報之後才發現有這兩次的行動的。他說,如果真的有兩次那麼大規模的陸空行動,以致造成一百人以上的死亡,跟今年(一九八二)死亡的人數差不多,可說明戰況的激烈。那麼,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去年(一九八一)就爆發了,早就鬧得各國皆知了,熱鬧場面等不到今天。
由於這些越描越黑的笨拙補充,加以駐清邁美國領事館人員驚恐的撤退,人們有充份理由,相信出於美國的干預。可是,問題又跟著發生,美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干預?是什麼事件,使他們作這樣的抉擇?那是一項高度機密,沒有人知道,而知道的人,又都守口如瓶。我在清邁──泰國陪都南方的一個小村落裡,跟一位中華裔的泰國青年,一半用中文,一半用英文,再加上手勢,得到一個輪廓。然後,再從一位將軍口中,加以證實。那位中華裔泰國青年知道我將在報紙上寫報導時,他囑咐說:
「你可以寫出我的話,但你不能傷害到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皇上陛下、皇后陛下。」
那位將軍在聽到我要報導此中內幕時,驚恐的說:
「我一家大小七口的命,握在你手裡。」
我當然不會傷害泰國和泰皇泰后,更不會傷害在我茫然無助時,冒險指示迷津的朋友。但有一件發生在滿星疊北方山徑上的槍殺案件,卻是人人皆知。只要稍微加以推理,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全部豁然貫通。人人皆知的傳說是這樣的,美國大使館於去年(一九八一)得到了一份坤沙先生擬定的暗殺名單,全部是被認為擔任國際肅毒組織密探的美國人,而其中一人,且已在清邁一次追擊中喪生,這使美國佬大為驚慌。當時,一位在清萊頗有名望的中華人張紫英先生,他跟坤沙先生是很好的朋友;他為坤沙先生辯護,向美國大使館用各種角度分析那件名單是偽造的。「假定是真的話」,張紫英先生說,「我也可以說服坤沙取消。」美國人同意他著手進行。
經過聯繫,坤沙先生熱情的邀請張紫英先生到他的司令部。去年(一九八一)十一月的一天,坤沙先生派人把張紫英先生父子,接到滿星疊,由他的部下盛宴洗塵,席間杯盤交錯,賓主盡歡,象徵一場愉快的把晤。誰都沒有想到,就在邀請專使出發的當時,已決定行動。宴後,父子二人乘馬,在武裝衛士嚴密的保護下,離開滿星疊,踏上北方邊區的小徑,目的地是位於某一處的「撣邦革命軍司令部」。走了一段路後,衛士們本來左右夾道的隊形,突然變換,變換成一個新月狀,攔住馬頭,張紫英先生正驚駭間,一個壯漢已舉起卡賓槍。
「對不起,我們長官請二位歸天。」
一排槍聲響徹山巒,父子們來不及喊出聲音,便栽倒馬下。那兩具屍體,迄今都沒有找到,也沒有人敢找。傳說中對此有一個解釋:坤沙先生認為張紫英先生是國際肅毒組織的密探。這種嚴重違反江湖道義行徑,使泰北邊區對坤沙先生產生另一種形象,也使美國人深信那張黑名單的真實性。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聯軍之役或亞羅號戰爭,是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與清朝之間的戰爭。
公元1860年,法國借亞羅號事件與英國合派聯軍侵入北京,最後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及承認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權益。而聯軍在戰爭期間,也搶奪燒毀了清朝皇室花園圓明園,造成大量中國文物的損毀與流失。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1851年太平天國事件爆發後,列強各國認為這是加強從中國獲取利益的大好時機,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俄國也會同響應。但四國的修約要求,並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於是英、法兩國分別以1856年亞羅號事件和馬賴神父事件為理由,發動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持續了四年多(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最後戰爭以中國戰敗,聯軍攻入北京、清皇室西狩逃難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除了對抗中國軍方的正規軍事行動,也做出了不少非正規的掠奪行為。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皇室園林——圓明園。
俄國干預
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以武力強迫清廷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國;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兩國共管。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由,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條約簽訂
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佔大沽炮台,並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主要內容:
公使進駐北京
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
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
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
中國賠償英國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白銀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佔領北京。聯軍以焚毀皇宮作為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續增的條款包括:
1.開天津為商埠
2.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
3.准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
4.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
5.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了外國的資源來幫助鎮壓內亂。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5: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8000051KK022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