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資料(如清朝等)

2007-05-18 1:41 am
中國近代資料(如清朝等)

回答 (2)

2007-05-18 1:48 am
✔ 最佳答案
「百年中國歷史回顧」

一百年前,中國內憂外患,形勢非常嚴峻:貧窮而人口眾多的農村,成為國家沉重的負擔;外國的經濟和軍事的侵略,任由列強宰割,使中國成為"東亞病夫";政治的腐敗軟弱,導致民不聊生;貧窮落後、積弱不振,使知識分子對中華文化大失信心。有志之士希望推動變革,為中國尋找富強復興之路。但每個人的見解不同,立場有異,執政者的能力不同,而現實與理想往往相距極遠,加上外來勢力的干預,百多年來,中國人在艱難的處境中,在崎嶇的、曲折的現代化富強前路上艱苦前進,經歷了數不清的挫折和苦難,近十年來,逐漸能見到光明的前景。本次講座嘗試從百年歷史的過程,探討中國人在艱難中發憤圖強所作的貢獻。

「近代中國革命與香港群眾動員」

在中國近代史上,香港實為中西交流,中外衝擊爭議的一個熱點。在群眾動員的角度而言,香港華人的社會和政治性集體行動,亦往往是近代中國革命的重要環節。這方面的突出事例,包括了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的反清革命活動,民國初期香港的三回大罷工(即1920年的機工大罷工、1922年的海員罷工,和歷史著名的1925-26年省港大罷工),以至1937-41年間中日戰爭初年香港援助抗戰的愛國動員與1945-49年間國共內戰時期左右派本地社團的爭鬥等,均是值得被重視的香港與內地連繫的歷史經驗回顧。




「近代中國之改革:從洋務運動到維新」

中國在十九世紀初已出現求變思想,外力入侵加速了改革的推行,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階段,其影響實在非常深遠。中國與日本因朝鮮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反映了東亞三國的路向及亞洲的巨變,在新東亞時代來臨之際,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討之處。


「近代中國海軍與甲午戰爭」

我國為海陸兼控之國。自鴉片戰爭後列強侵華,沿海告急。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駐節天津,肩負首都防務。遂於1888年組建具有鎮遠、定遠等25艘艦艇之北洋艦隊,為我國近代新式海軍之創立。巡戈南北,保衛海疆。然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野心侵華,終於爆發中日甲午之戰,北洋艦隊喪師黃海,頓失海權,國勢自此一落千丈。本講將論述北洋艦隊創建由來、發展及中日甲午海戰喪師的經過與歷史教訓。






「孫中山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罕有的一位偉人,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民族英雄。講者主要從國內、香港及台灣三個地區近年的發展,深入地分析孫中山對二十一世紀中國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在孫中山誕生後一百三十八年的今天,孫中山的革命理想到底實現了多少呢?他的思想對未來中國的演變,可有甚麼指導性的作用呢?講者會與你一一探討孫中山對當代中國發展的意義



「辛亥革命與日本」

1911年的辛亥革命,無論在實質的政治成果方面,抑或對近代中國社會變動所起的作用,都遠較戊戌維新與清末立憲改革更具影響力和更有劃時代的重要性。自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日本迅速走上近代化國家之路,成為亞洲的強國。在對外關係上,日本一貫地推行其「大陸擴張政策」,重歐輕亞,積極加入西洋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在亞洲謀求建立獨霸的地位,最終造成包括日本在內亞洲多個國家深重的災難。對於發生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這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日本究竟起了甚麼作用?扮演何種角色?作出如何的反應?是這次演講所擬探討的主要內容。


「共產主義與中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 1921-1949」

講座旨在介紹中國共產黨由1921年建黨始至1949年成功建國的革命經歷,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i) 共產主義是甚麼
(ii)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中國共產黨
(iii) 北伐前後國共兩黨關係的演變
(iv) 江西蘇維埃:革命路線的考驗
(v) 從抗戰到內戰:國共力量的消長
(vi) 總結:共產主義與中國國情
2007-05-18 1:45 am
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1911年統治全中國),是歷史上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統治者為出身滿洲的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曰大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稱帝。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由於鎮守山海關與統制關寧鐵騎的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失敗,吳三桂遂答應了多爾袞的條件、聯合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覆亡。自入關以來,清朝共歷十帝,享國祚268年。

清朝歷史

後金王朝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滿洲,即今中國東北。明朝洪武帝時,明朝欲壓抑北元殘餘勢力,於是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八旗制度隨即建立,而此時正是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倂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佈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關

該金罐製於清代,約為乾隆年間。現收藏於美國首都華盛頓之史密森尼博物館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同年(順治元年),多爾袞迎順治入關,於北京再次即位,並定都北京。清廷聯合了漢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和南明朝廷的軍隊。在清廷控制全中國的過程中,由於規定所有人必須剃髮易服,所以在中國各地遭到了漢族等各民族的武裝抵抗,導致了清兵的血腥鎮壓,尤其是江南一帶曾發生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江南抗清軍民事件。此外為了抗清,明朝遺臣鄭成功還在1661年攻下了當時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地的台灣來做為他抗清的基地。清朝為加強對鄭氏的作戰,一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


康(雍)乾盛世

清朝景德鎮的瓷器商號清初,為緩和階級和民族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康熙帝8歲即位,享國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間,擒鰲拜,掃除吳三桂等三藩之亂,平定台灣的明鄭政權、平定西蒙古準葛爾叛亂,打敗沙俄侵略,簽訂維護了黑龍江南北領土的《尼布楚條約》,並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康熙去世後,亟思振作的雍正帝即位,他以有效的辦法成功地打擊貪腐,整頓經濟,推行改土歸流,因平叛而納入青海省。繼位的乾隆帝則編纂《四庫全書》,建造圓明園,正式統一了天山南北(新疆)並且稱自己為十全老人,認為自己有十大武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在沒有任何人逼迫下自動退位的皇帝,但其六次遊江南普遍被認為是導致清朝由盛轉衰的主因。至18世紀中葉,清朝經濟發展達一個歷史上的新高峰,人口也大大增加,史稱「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雍乾二帝由於出於統治威懾,屢興時人所詬病的文字獄。其中,有些很可能只是牽強附會,但統治者發現後均採取了嚴格的懲罰措施,而且涉及面往往很廣,凡是這個「大逆不道」的犯人的家屬,只有處死充軍,流戍,入官這幾個下場。後果是許多無辜的書籍為了安全也被統統燒掉。一般認為文字獄的盛行壓制了人民的思想。

也有一種歷史觀點認爲,所謂康乾盛世是戰亂引起的破壞後習慣性恢復,其經濟規模並未明顯超過明朝末期。明朝末期和康乾盛世之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都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近代時期
清朝從乾隆末年有衰落的現象,政日漸腐敗。繼位的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繼位的咸豐帝所面對的時局是西方列強開始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一個是因為輸掉鴉片戰爭所簽的《南京條約》、接者因亞羅船事件和廣西教案照成中英法戰爭輸掉而遷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與半封建的社會,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

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有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在慈禧太后的縱容下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因此造成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因此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了攏絡人心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3: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7000051KK026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