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的青馬大橋(英語:Tsing Ma Bridge)是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以及全球第6長的懸索吊橋。大橋主跨長1377米,連引道全長為2160米。大橋屬於8號幹線青嶼幹線的一部份,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島和馬灣連接起來。青馬大橋為香港道路重要的一部份,因為它聯同汲水門大橋,共同擔當著連接大嶼山、香港國際機場與市區的唯一行車通道。車速限制每小時80公里。
汀 九 橋 是 大 欖 隧 道 與 三 號 幹 線 青 衣 段 之 間 的 重 要 連 接 通 道 , 經 由 屯 門 公 路 將 新 界 西 部 與 青 嶼 幹 線 及 赤 角 新 機 場 連 接 起 來 。 汀 九 橋 已 於 1998 年 5 月 落成啟用 。
全長1,177米之汀九橋及其500米長之雙程分隔高架引道成為三號幹線之主要連接公路, 並將香港島、九龍半島、新機場、新界及邊境各區連接。而其兩斜路連接屯門公路與新界西部。該獨特之斜拉橋最突出之處為三支橋塔高度為170米,194米及158米,分別建於汀九、藍巴勒海峽中之人工島及青衣西北海岸。該橋共有兩橋面,分別佈置於三支橋塔兩側,令該橋之外觀看來較為纖細,而於強風及颱風期間防風表現更佳。每邊橋面將包括三條行車線及路肩。橫跨900米寬藍巴勒海峽之汀九橋,可位居世界最長斜拉橋之列。
總長度
1,177米
主跨長度
448米和475米
主橋塔高度
194米
結構鋼重量
9,200公噸
橋面板重量
29,000公噸
斜拉索數量
384
港珠澳大橋
歷史
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繫的研究
於二零零二年九月舉行的第三次內地與香港大型基礎設施協作會議,有關各方同意共同展開有關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繫的研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區政府於二零零三年一月共同委託綜合運輸研究所進行有關研究。
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系研究於二零零三年七月完成。報告指出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交通聯繫薄弱,陸路運輸必須經過虎門大橋,增加了運輸時間和成本。報告認為,港珠澳大橋將大大縮短兩地的行車距離和時間,達至多項宏觀社會經濟效益,包括:
(a) 推動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b) 鞏固香港國際航運、航空中心地位;
(c) 促進地區旅遊業發展;及
(d) 完善地區交通網絡。
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
於二零零三年八月,國務院同意粵、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小組),全面開展有關港珠澳大橋建設方案的前期工作。協調小組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各派三名代表組成。港方的代表為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政制事務局副秘書長及路政署署長。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是協調小組的召集人。
工程可行性研究.
二零零四年二月,協調小組委聘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公規院)為港珠澳大橋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研究的範圍包括水文、環境、景觀、海事、船舶防撞方案、交通、風速評估及財務可行性。為確保可行性研究既符合中央政府有關立項的規定,又能為三地政府各自進行的研究提供足夠的資料,協調小組在廣州設立協調小組辦公室,以監察公規院的研究並且統籌交換資料的工作。
走線
二零零五年四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珠海召開了港珠澳大橋橋位技術方案論證會,來自內地、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就大橋各個走線方案進行了充分的評審和論證。論證會專家組推薦採用北線橋隧方案,著陸點分別定在石灣、拱北及明珠。有關意見已得到協調小組的認同。
於二零零六年八月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九次會議,三地政府均贊同採用「三地三檢」口岸模式。三地政府已委託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開展有關的研究。
香港段
香港特區政府亦已於二零零四年三月就大橋香港段和接駁大橋至本地道路網絡的北大嶼山公路連接路開展勘測及初步設計研究,以決定其首選定線,與及評估項目對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我們現正就北大嶼山公路連接路值得深入研究的走線方案進行比選,並徵詢各相關界別的意見。
從合成照片所見,港珠澳大橋在香港「著陸」之處並不會觸及大嶼山任何土地,而會以高架橋跨越在石灣和沙螺灣之間的岬角。香港特區政府現正就接駁大橋至本地道路網絡的北大嶼山公路連接路進行勘測及初步設計研究。
最新進展
目前,協調小組正全力跟進「三地三檢」口岸選址及安排的研究,以及投融資方案的研究,以期盡快就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定稿,並將有關報告上報中央正式批准展開工程。
中央政府已在二零零七年一月九日宣布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的成立,以加速推動大橋項目的進展。專責小組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成員為國家交通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的代表。專責小組已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九日舉行首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