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2007-05-16 8:05 pm
想了解更多正信佛教請看看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

還有學佛群疑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

淨空法師
http://www.amtb.org.tw/

佛教青年協會
http://www.bya.org.hk/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

回答 (2)

2007-05-16 8:31 pm
✔ 最佳答案
大乘佛教是佛教兩大支派的一種(另外一個為小乘佛教),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譯文。Maha(摩訶)是大的意思,Yana則是乘,也就是交通工具,是印度佛教對教法的習慣稱呼,按字面翻譯就是大教法。主要流傳於中國內地、日本、朝鮮、尼泊爾、西藏、蒙古等地,在越南,臺灣也有相當數量的信徒。

目錄 [隐藏]
1 歷史沿革
2 信仰特點
3 總結
3.1 參考連結



[編輯] 歷史沿革
佛教最初的分裂大概出現在釋迦牟尼涅槃後一百年左右,當時的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一般學者都視大眾部為大乘佛教的最初起源。而到了佛逝五百年左右,印度僧人龍樹(c. 150 - 250 CE) 創立「中觀論」則被視為大乘佛教完全建立的標誌。其後又有印度僧人無著、世親創立「唯識論」,中觀論和唯識論被認為是大乘佛學的兩個主要理論基礎。

公元7世紀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了的婆羅門教的咒語、宗教儀匭和瑜珈術的身體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極富神秘主義色彩的宗教實踐方式,成為「金剛乘」或者「密乘」。相對於密乘,人們把大乘佛教的理論部分稱之為「顯乘」。

大乘佛教在興起以後很快向外傳播,一度成為中亞地區的主要宗教,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就是這一時期雕刻的。另一個方向上,大乘佛教傳入尼泊爾、西藏境內,和當地的原始宗教信仰相結合,形成了顯密並重的藏傳佛教。

而傳入中國境內的大乘佛教則得到創造性的發揚,成為了宗派眾多,成就顯著的漢傳佛教。尤其是隋、唐以後發展起來的天台宗、華嚴宗、密宗、禪宗和淨土宗更是結合了中國固有的文化特色和儒、道思想,成為了印度佛教所沒有的,純粹的中國大乘教派。


[編輯] 信仰特點
從基本信仰上來講,大乘佛教不像小乘佛教那樣認為現世界只能有釋迦牟尼一個佛,普通人通過修證只能達到出離輪迴,至於涅槃的阿羅漢果位;而是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的佛,釋迦牟尼也並非實體的佛,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現在佛在人間的應化之身,是向世人揭示證悟之道的一個「模板」。世人只要按照釋迦牟尼的教誨去修證,就能夠達到佛果。

在修證上來說大乘佛教視只求自身了生死、脫輪迴、離煩惱的小乘教徒為「自了漢」,認為這隻是最低淺的認識;大乘教徒認為要想成就佛果的話,不但要有自度的決心,更要有度人的決心。大乘佛教認為修行的過程必須是一方面通過思辯、禪修獲取無上的智慧;一方面以利樂眾生的慈悲心行種種助人、度人的善行,也就是所謂的「悲智雙運」。只有這樣才能證得最後得無上果位,成為佛。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佛的三身學說是大乘學說的主要論題。三身為法身、報身、化身。化身指佛陀為度脫眾生,隨應顯化之身;報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樂並給十地菩薩示現功德之身;法身即是作本體之自性身。許多大乘經典都說佛有無量之多,但一致承認其本質為同一的法身。

在理論上來說,大乘佛教也否認小乘佛教「我無法有」的觀點,而認為「我法無」。也就是說,佛法本身也是不具自性的緣合物,法的本性也是空的,但是在法性本空這個問題的解釋上,大乘佛教內部的中觀論派和唯識論派也有比較大的差異。


[編輯] 總結
學界一般認為,大乘佛教是佛教逐步發展的產物,是一部分佛教徒為了適應環境,進一步推廣佛教傳播而進行改革的產物。但是佛教界本身則有不同看法。一些小乘教徒往往視大乘佛教為不純正、不可靠的,是羼雜了「外道」(其它宗教信仰,如道教)思想的產物,認為大乘佛教的經典是後人附會的;而大乘佛教界則自視為純正的佛法,認為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佛所說的,只是佛在世時時機尚不成熟,所以加以隱藏,後世闡述大乘理論的僧人都是在佛、菩薩的指引下獲得這些隱藏的經典的。

大乘思想源於佛教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許多理論創造發展,如不僅講人無我,而且講法無我;強調菩薩理想勝過阿羅漢理想;宣稱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佛教中的涅槃不僅僅是寂滅不生或超越輪迴,而且是無所不知的存在;大乘倫理倡導慈悲一切眾生,力主以功德迴向他人等。

金庸曾說過自己的感受,既大乘是用比喻的方法來教導度化人,其中所說的妖魔鬼怪一類都是用的比喻的方法而非真事。

南傳佛教又稱作上座部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之一(另一派別是大乘佛教)。

目錄 [隐藏]
1 起源
2 發展
3 信仰特點
3.1 主要經典
4 名稱的爭議
5 參考文獻
6 相關連結



[編輯] 起源
佛教發展於印度,後來向國外傳播發展,分成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經過中央亞細傳到中國內地及西藏,再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屬於北傳大乘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釋使用巴利語,故又稱巴利佛教。也有人稱為南方佛教,因為這一系統的佛教,是由印度恆河流域向南方流傳,傳到斯里蘭卡,再傳到東北南亞,這些地區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屬部派來廛,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團的,都可稱為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如盛行中國雲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編輯] 發展
除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南傳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南傳佛經。這些佛經為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其後南傳佛教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另一方面,南傳佛教亦傳至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公元前3世紀已傳入錫蘭的孔雀王朝,11世紀傳至緬甸阿努羅陀王朝,其勢力使南傳佛教滲入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經過錫蘭於12世紀舉行第七次結集,整頓佛教教團,使上座部佛教於錫蘭臻於隆盛,期後透過比丘學習,傳返暹羅,促使當時素可泰王朝傾向南傳佛教。現今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有很多上座部佛教(當地教徒對南傳佛教的稱謂)教徒,當中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徒佔該國佛教徒的90%。

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地區。最初經典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泰潤文書寫的佛經經緬甸傳入西雙版納,至南宋景炎二年傣文創製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現在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稱可分為潤、擺庄、多列、左祗四派。


[編輯] 信仰特點
南傳佛教比較固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有觀點認為為,釋迦牟尼創辦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不求助於神,認為神和人的區別只在於生命長短,同樣得落於輪迴,人的解脫在於自我的修煉,最終達到涅槃,由此逃脫輪迴,解脫痛苦。

南傳佛教根據自己的經典不允許建立佛像,而是用腳印、法輪等象徵物來表示佛陀,並且進行禮拜。不過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響,也開始修造佛像。

當代的南傳佛教主要以斯里蘭卡所傳的上座部佛教為代表。

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錯綜的關係。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佛波羅蜜行的事亦,主張「心性本淨,為客塵染」,符合「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思想。


[編輯] 主要經典
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以下為以漢語翻譯名稱)包含:《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這四部佛經合稱「四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經典,阿含乃「法歸」、「匯聚」之意,意思是說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現代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就是五部《尼加耶》--《長部》、《中部》、《增支部》、《相應部》和《小部》。)

一些南傳佛教徒認為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並不是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而是後人假托釋迦牟尼佛之名的偽作,這些經典違背了佛陀的本意,屬於偽經。這就是大乘非佛說。


[編輯] 名稱的爭議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名稱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大乘佛教認為對方只求自我的解脫而不願意度人,相對的大乘佛教自身注重度化眾生)。對於信奉南傳佛教的佛教教徒來說,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教徒用上這些稱呼,有貶低他們所奉之教義之嫌,故此,他們不接受「小乘」這個稱號,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

但亦有學者論文指出:「現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稱謂,則並不寓有褒貶之意。」1


[編輯] 參考文獻
樓宇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以及在中國流行的情況》,《古代禮制風俗漫談》2,中華書局。1986年。ISBN 7-101-00497-0。
對北傳佛教的體會-飛羽
2007-05-20 2:41 am
其實簡單講,大乘意指大愛,一般指你所見到嘅佛教團體都算係.
小乘是指自我修行,不問世事,一般自我修行嘅僧侶就係哩種.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9: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6000051KK011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