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食錯野會肚痛?

2007-05-16 8:53 am
點解食錯野會肚痛?

回答 (1)

2007-05-16 10:50 am
✔ 最佳答案
食物中毒

病原體及病徵

食物中毒通常由進食受污染食物或飲用受污染食水所引致。食物或食水會受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甚至生化或化學毒素污染。

部分常見的食物中毒:

病原體:沙門氏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動物(特別是家禽)的腸、雞蛋。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肉類、肉類食品及家禽。生的蛋及蛋製食品(如布甸)。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喉嚨、鼻腔、皮膚、切傷及創傷的傷口。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經由有皮膚感染或鼻內帶有該種細菌的食物處理者處理過之食物,特別是涉及人手處理而其後並無翻熱的食物(例如:三文治、蛋糕及酥餅)。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副溶血性弧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海產(例如海蜇及魷魚)、用鹽腌製的食物(例如鹹菜及醺蹄)或其他受海產交叉污染的食物。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泥土、植物,以及動物的排泄物。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受交叉污染和未徹底煮熟或貯存不當的肉類及肉類食品(例如:燜炖菜式及鹵水食物。)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雪卡魚毒(生化毒素)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珊瑚魚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海產珊瑚魚
病徵:四肢、面部、舌頭或口部周圍麻痺,冷熱不分、頭暈、心悸及胸痛。

病原體:農藥(化學毒素)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受農藥污染的蔬菜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徹底浸泡或清洗的受污染葉菜
病徵:頭暈,肌肉無力、麻痺、流眼水、流涎及心悸。若嚴重中毒,可引致視力模糊、震顫或痙攣,以及呼吸困難。

傳播途徑

食物中毒是由於食用含有致病媒介或受致病媒介污染的食物而引致的。

潛伏期

潛伏期由數小時至數日不等,視乎致病媒介而定。

治理方法

把經證實或懷疑食物中毒的患者隔離,並尋求治療。通常補充水份已經足夠。患病的食物處理人員應暫停工作,直至復原。

預防方法

1. 保持地方及廚房器皿清潔,並把垃圾妥善棄置。
2. 保持雙手清潔,經常修剪指甲。
3. 進食或處理食物前,應用肥皂及清水洗淨雙手,如廁或更換尿片後亦應洗手。
4. 食水應採用自來水,並最好煮沸後才飲用。
5. 應從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
6. 避免進食高危食物,例如貝類海產、大型珊瑚魚、生的食物或半熟食物。
7. 烹調食物時,應穿清潔、可洗滌的圍裙,並戴上帽子。
8. 食物應徹底清洗。
9. 要預防因食用受農藥污染的蔬菜而中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I.摘去蔬菜外層的葉及梗;
II.用自來水沖洗蔬菜數次;
III.把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洗1小時(或可加入梳打粉);
IV.再次清洗蔬菜;
V.如有需要,可把蔬菜放在沸水中灼1分鐘,然後把水倒掉。
10. 易腐壞食物應用蓋蓋好,存放於雪櫃中。
11. 生的食物及熟食應分開處理和存放(雪櫃上層存放熟食,下層存放生的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12. 雪櫃應定期清潔和融雪,溫度應保持於攝氏4度或以下。
13. 食物應徹底煮熟。
14. 不要徒手處理熟食;如有需要,應戴上手套。
15. 食物煮熟後應盡快食用。
16. 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應該加以冷藏,並盡快食用。食用前應徹底翻熱。變質的食物應該棄掉。
17. 要預防中雪卡魚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I.避免食用大珊瑚魚;愈大的魚含雪卡毒素的風險愈高。每年二月至五月尤須特別注意,因為該段期間珊瑚魚體內的雪卡毒素含量較高。
II.每次只吃小量,不要同時喝酒或吃果仁,否則中雪卡魚毒時症狀會加深。
III.不要吃珊瑚魚的內臟,尤其是肝及卵,因為該等部分會積聚較多毒素。

急性腸道傳染病(急性腹瀉)

病原體

急性腸道傳染病(急性腹瀉)可由多種不同的病原體引起,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和過濾性病毒(如諾沃克類病毒及輪狀病毒)。其他病原體包括引致霍亂、痢疾及O157:H7型大腸桿菌感染的細菌。急性腹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仕,當中尤以兒童最容易受影響。

病徵

急性腹瀉病人會有頻密的稀爛或水狀大便,更會出現嘔吐及發熱。病情通常溫和,一般會自然痊癒,但部份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脫水及休克的情況。

傳播途徑

急性腹瀉通常是透過受病菌或病毒污染的手或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飲品傳染,間中亦可經空氣中的飛沫傳播。急性腹瀉或會在院舍和幼兒中心等環境蔓延,出現傳染病爆發。

潛伏期

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瀉一般潛伏期為數小時至五天,病毒引起的則約為一至兩天。

治理方法

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有助急性腹瀉病人康復。腹瀉情況嚴重的病人應向家庭醫生就診,不應自行購買藥物服用。

預防方法

1. 保持良好的個人生,要經常洗手,尤其在進食前、準備食物前及如廁後。
2. 保持良好的食物生,避免進食生的食物,尤其是長者、兒童及孕婦等高危人仕。
3. 在外出旅遊時亦應注意以上的生守則。

Hope can help you !!!!!!!!!!!
參考: 衞生署

收錄日期: 2021-04-25 21:16: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6000051KK001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