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何謂藍芽
藍牙(Bluetooth)或稱為藍芽是一種可應用在電腦、行動電話、及其他家電用品上的無線傳輸技術,最初由愛立信創製,後來由藍牙特別興趣組訂定技術標準。藍芽技術是一種小範圍的無線電頻率技術,裝置間透過晶片可互相溝通,不必再透過纜線傳輸。目前,低功率的無線傳輸仍以紅外線為主,由於此介面兼具語音及數據通訊功能,故此除適用於行動電話與其周邊的連結外,亦適合連結電腦與電腦、電腦與周邊及電腦與其他行動數據裝置。藍牙(一種晶片)技術是基於個人短距離內各種資訊設備以低功率及低成本連結而設的無線標準。運作原理是在與WLAN中IEEE802.11一樣的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頻段2.45GHz頻帶上傳輸,除了數位資料外,也可以傳送聲音,更以高速頻率跳躍(Frequency Hopping)來消除干擾和降低電波衰減。藍牙協議工作在無需許可的。最高速度可達723.1kb/s。每個藍芽技術連接裝置都具有根據IEEE 802標準所制定的48-bit地址;可以一對一或一對多來連接,傳輸範圍最遠在10公尺。藍芽技術不但傳輸量大,每秒鐘可達1MB,同時可以設定加密保護,為了避免干擾可能使用2.45GHz的其它協議, 藍牙協議將該頻段劃分成79條渠道,並且最多每秒可更換渠道1600次,因而很難截收及干擾。
B) 藍芽由來
關於藍芽(Bluetooth)這個名字,倒是有個有趣的起源:西元十世紀時,挪威有個維京國王Harald (哈拉德藍芽;Blatand為丹麥文字,相當英文的bluetooth) II (940-981),統一了丹麥(Denmark and Norway),成為維京人的英雄‧Ericsson將其新的無線電介面的Project命名為「藍牙」(Bluetooth),大概是希望藉由 Bluetooth 統一介面規格,成為一個世界標準,而「藍牙」譯名變「藍芽」或許是為了看起來比較文雅吧!藍芽組織也希望能在一個標準之下整合所有的無線電子短程通訊產品
C) 藍芽應用
一架正在以藍芽介面與無線耳機溝通的PDA手機 , 一支藍芽滑鼠現時市面上發售的產品,都是採用1.1版本的制式,是一個低用電量的無線電設備,利用一顆低價的微處理晶片,完成短距離(10至100公尺)的信息收發。
藍牙用於在不同的設備之間進行無線連接,例如連接電腦和外圍設備,如:打印機、鍵盤等,又或讓個人數碼助理(PDA)與其它附近的PDA或電腦進行通信。目前市面上具備藍牙技術的手機選擇非常豐富,可以連接到電腦、PDA甚至連接到免提聽筒。事實上,根據已訂立的標準,藍牙可以支持功能更強的長距離通訊,用以構成無線區域網。每個Bluetooth設備可同時維護7個連接。可以將每個設備配置為不斷向附近的設備聲明其存在以便建立連接。另外也可以對二個設備之間的連接進行密碼保護,以防止被其他設備接收。
將藍牙與WiFi對比是不應該的,因為WiFi是一個更加快速的協議,覆蓋範圍更大。雖然兩者使用相同的頻率範圍,但是也需要更加昂貴的硬件。藍牙應該被用來在不同的設備之間創建無線連接,而WiFi是個無線區域網協議。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
藍芽技術的精髓,是在於讓使用者可以在公共場所利用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或PDA等個人行動終端器材取得資訊服務。舉例而言,當消費者進到車站、機場或購物中心等場所時,可以將手上的行動終端設備與這些場所的藍芽接取系統連結,取得鄰近或遠端的服務。
藍芽所帶來的不只是一個更快、更遠、更安全、更方便的網路傳輸方式;更重要的,藍芽是一種共通的標準,無論是通訊、資訊、媒體(消費性電子)等可攜式終端機,都可以使用一種語言,彼此自由溝通相互傳送寬頻訊息,打破3C產品之間的溝通障礙。試想,裝了藍芽晶片的冰箱會發出訊息給家中的轎車,叫他提醒主人回家時要買瓶牛奶;當轎車剛轉進巷口的時候,家中的冷氣就先自動打開;而裝在手錶上的照相機可以把影像送到公事包裡的大哥大,再傳到在遠方的親友,這是多麼不一樣的世界!
D) 未來發展
藍牙特別興趣組正開發1.2及2.0版本。
1. 藍牙 PC端1.2版本的藍牙界面這個版本向下相容1.1版,其主要改進包括:
匿名方式:屏蔽設備的硬件地址(BD_ADDR),保護用戶免受身分嗅探攻擊和跟蹤。從1.1版開始已經可以實現硬件匿名,但未被實施,因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還是沒有此功能。
自適應頻率跳躍(AFH,Adaptive Frequency Hopping):通過避免使用跳躍序列中的擁擠頻率,從而改善對無線電干涉的抵抗。
更高的實際傳輸速度,實際測試約為 24KB/S(192Kbps) 左右。
L2CAP層引入了流量控制和錯誤糾正機制
2. 藍牙2.0適配器的內部結構(此產品廠商:高銳(CELL)電子)2.0版的內容還沒有什麼明確的信息,但愛立信的研究者公佈了一些內容:
加入了「非跳躍窄頻通道」(Non-hopping narrowband channel )。
因為不需要與每個設備交換應答信號,這種通道可以用來將各種器件的藍牙服務概要同時廣播到巨量的藍牙器件。應答信號交換過程當前需要大約一秒。
實時公共交通時刻表、基本的交通暢通性信息和高級交通指向指示等未加密信息可以以高速度發送給設備。
更高的連接速度 (實際測試速度為72KB/S)
支持多個速度水平
D) 早期的藍牙
早期的1.0和1.0B版本存在多個問題,多家廠商指出他們的產品互不相容。同時,在兩個裝置「握手」(handshaking)的過程中,藍牙硬件的位址(BD_ADDR)會被傳送出去,在協定的層面上不能做到匿名,造成洩漏資料的危險,令一些使用者卻步。
1994年間瑞典Ericsson有個專案Project,主要是發展一種低功率的無線電介面,以取代原有行動電話(Mobile Phone)與其週邊附件(handset、PC cards、desktop devices)間繁雜的連線。1998 年2月由Ericsson(易利信)、Nokia(諾基亞)、IBM、Intel(英特爾)及Toshiba(東芝)等含蓋了通信、 電子、電腦三大領域的五大廠商,共同成立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藍芽特益/共同推廣團體(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共同發展此種低功率、短距離的無線電通信技術,而將這種新的無線電通信技術命名為「藍芽」(Bluetooth)技術。至1999年6月止 SIG 共有751個會員‧其中包括了Compaq、Dell、Motorola、3Com、HP、Lucent、TI及Sumung等世界性廠商,成員們並同意制定一套免權利金的標準以降低Bluetooth技術成本並使之快速普及‧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 org/wiki/%E8%97%8D%E 8%8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