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大發明家

2007-05-16 1:11 am
中國偉大發明家
想他們知道卓 越 的 成 就
, 以 及 一 些 中 國 有 史 以 來 最 偉 大 的 學 發 明 家
, 了 解 他 們 的 貢 獻

回答 (2)

2007-05-24 3:01 am
✔ 最佳答案
我認為張衡是一個最偉大的發明家。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喜歡閱讀各種書,求得更多的知識。他最大的興趣是研究天文。


我國古時候對宇宙的構造,有三種不同的學說︰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3.天像一個蛋殼,地包在殼裏像蛋黃,日月星辰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張衡認為三種說法都不夠正確。他不斷的觀察天象,依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自創一套理論。在他的天文學說中,已經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的名詞。並且找出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能夠解釋為甚麼夏天會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時,他觀察研究出月亮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到它而反射出來的光。


古時人們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他認為這種說法不對。他認為是太陽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擋住了。

雖然他的這種理論不對,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無望遠鏡也無其他能幫助觀察天文的儀器,他僅靠肉眼長久細心的觀察,而創出這種理論,已是難能可貴了。


張衡最偉大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是用銅鑄有內外兩圈,靠滴水慢慢轉動,上面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及日月星辰等記號。從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運行的現象,與實際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風地動儀」是用銅鑄造的,有報導地震的功能。它像個巨大的酒罈子,罈四周有八條向下而昂起的龍。每條龍嘴裏含有一個銅球。每個龍頭下面坐著一隻張開大口的蟾蜍。當某一地方發生了地震,若地震在東方,面朝東方的龍的龍嘴便會張開,嘴裏的銅球便會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雖然這兩種儀器有很大的貢獻,但經過東漢末年的多次戰火,「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都已不再存在。現時所能知道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各種書籍中找到一些有關製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著製造了模型,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張衡除了喜歡研究天文、科學外,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畫家,他寫的「二京賦」和「南都賦」等作品在文學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歷代名畫記」中,被選為東漢時候的六位名畫家之一。他可算是歷史上一位學識廣博的能人了。
2007-05-16 1:57 am
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四大發明,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我想在這裡介一下「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64年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時間於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 為此,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超級雜交水稻”橫空出世

今年4月3日至5日,全國“863”計劃兩係法雜交水稻’99海南年會在三亞舉行。 会议安排在三亚警备区农场基地。會議安排在三亞警備區農場基地。 这里主要是湖南、江苏、新疆、四川等地的杂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這裡主要是湖南、江蘇、新疆、四川等地的雜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 这是来自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杂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亲临现场。這是來自全國20多個農業科研單位雜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專家、教授、學者、研究人員親臨現場。

袁隆平談笑風生,在一塊塊試驗田前認真查看各指示牌的技術參烽、指標,不時用英語詢問並糾正一些國際技術術語和指標。 年長的叫他“老闆”,年輕的稱他“老師”。 他作為國家“863”計劃“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的主帥,率領著一支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在這裡。 他平易近人,幽默風趣,隨和得就像個小孩,走到哪裡,哪裡就熱鬧。 一些溝溝坎坎,年輕人也過不去,他卻身輕如燕,一躍而過。

他在湖南中心一聲培矮64S/長粒爪標牌前停下,但見稻稈挺拔,稻葉如劍,稻穗甸甸,粗壯飽滿,他指著一個中年矮個子說:“這是湖南中心唐傳道的傑作!這一個組合理論產量畝產可達公斤,米質可達國家一級米標準。”他接著神秘地說:“但我告訴他們,我還有一個更好的,現在保密!”

記者幾次向袁隆平打聽,那個“更好的”在哪裡? 畝產可達多少?他都不說。一次,在吃飯時他悄悄告訴我,那個“更好的”理論畝產可達975公斤!

走進水稻王國

袁隆平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1960年,罕見的人禍天災降臨中國。 大饑荒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 袁隆平新眼目睹了這場遍佈神州大地、來勢兇猛的災難。嚴酷而沉痛的現實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開始了他的水稻高產育種研究。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無性雜交”學說進行教學和科學試驗。 按照他們經典的理論,以及當時國際上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 袁隆平對這些學說產生了懷疑,而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休學說進行探索,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強,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他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並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1966年第4期雜誌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

袁隆平邁開雙腿,與他的助手們走進水稻王國的茫茫綠海,去尋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1970年的一天,他們在海南島一片沼澤地的小池塘邊發現了雄性敗育的野生稻----“野敗”。 到1972年,第一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繼而育成了恢復系。 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成功,並立刻顯示了它的增產效應,畝產達到623公斤,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袁隆平與同行們歷經9年的艱難探索,走過了困境,取得了兩個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育成了適合長江流域作雙委早稻的優質、高產雙委早稻組合;二是選育了超高產亞種間苗頭組合,這些苗頭組合達到了每公頃日產量100公斤的超高產指標,比曾經轟動一時的國際水稻研究所製定的超級稻育種計劃提前了6年達標。

2007-05-15 17:58:33 補充:
網址http://kepu.xtbg.ac.cn/n471c27.aspx
參考: 科普旅遊頻道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57: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5000051KK023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