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四大發明,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我想在這裡介一下「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64年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時間於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 為此,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超級雜交水稻”橫空出世
今年4月3日至5日,全國“863”計劃兩係法雜交水稻’99海南年會在三亞舉行。 会议安排在三亚警备区农场基地。會議安排在三亞警備區農場基地。 这里主要是湖南、江苏、新疆、四川等地的杂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這裡主要是湖南、江蘇、新疆、四川等地的雜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 这是来自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杂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亲临现场。這是來自全國20多個農業科研單位雜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專家、教授、學者、研究人員親臨現場。
袁隆平談笑風生,在一塊塊試驗田前認真查看各指示牌的技術參烽、指標,不時用英語詢問並糾正一些國際技術術語和指標。 年長的叫他“老闆”,年輕的稱他“老師”。 他作為國家“863”計劃“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的主帥,率領著一支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在這裡。 他平易近人,幽默風趣,隨和得就像個小孩,走到哪裡,哪裡就熱鬧。 一些溝溝坎坎,年輕人也過不去,他卻身輕如燕,一躍而過。
他在湖南中心一聲培矮64S/長粒爪標牌前停下,但見稻稈挺拔,稻葉如劍,稻穗甸甸,粗壯飽滿,他指著一個中年矮個子說:“這是湖南中心唐傳道的傑作!這一個組合理論產量畝產可達公斤,米質可達國家一級米標準。”他接著神秘地說:“但我告訴他們,我還有一個更好的,現在保密!”
記者幾次向袁隆平打聽,那個“更好的”在哪裡? 畝產可達多少?他都不說。一次,在吃飯時他悄悄告訴我,那個“更好的”理論畝產可達975公斤!
走進水稻王國
袁隆平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1960年,罕見的人禍天災降臨中國。 大饑荒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 袁隆平新眼目睹了這場遍佈神州大地、來勢兇猛的災難。嚴酷而沉痛的現實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開始了他的水稻高產育種研究。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無性雜交”學說進行教學和科學試驗。 按照他們經典的理論,以及當時國際上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 袁隆平對這些學說產生了懷疑,而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休學說進行探索,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強,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他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並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1966年第4期雜誌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
袁隆平邁開雙腿,與他的助手們走進水稻王國的茫茫綠海,去尋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1970年的一天,他們在海南島一片沼澤地的小池塘邊發現了雄性敗育的野生稻----“野敗”。 到1972年,第一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繼而育成了恢復系。 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成功,並立刻顯示了它的增產效應,畝產達到623公斤,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袁隆平與同行們歷經9年的艱難探索,走過了困境,取得了兩個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育成了適合長江流域作雙委早稻的優質、高產雙委早稻組合;二是選育了超高產亞種間苗頭組合,這些苗頭組合達到了每公頃日產量100公斤的超高產指標,比曾經轟動一時的國際水稻研究所製定的超級稻育種計劃提前了6年達標。
2007-05-15 17:58:33 補充:
網址
http://kepu.xtbg.ac.cn/n471c2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