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 zu.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域。從考古發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他們使用磨光石器,從事簡單農牧和漁獵生產,過著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展農、牧業生產。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設置了郡縣。8-13世紀,這裡先後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白族人自稱「白子」、「白伙」、「白尼」,漢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域。從考古發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他們使用磨光石器,從事簡單農牧和漁獵生產,過著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展農、牧業生產。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設置了郡縣。8--13世紀,這裡先後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白族人自稱「白子」、「白伙」、「白尼」,漢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築藝術的一大景觀
與遊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來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定居是農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徵,因此,注重居住條件就成了白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雜居的地方,過去曾有這樣的俗語流行:說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則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節衣縮食到了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結實舒適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簡陋的茅草房裡,吃食卻毫不馬虎,茅草房裡經常油味飄香。在舊時代,建蓋一所像樣一點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畢生精力的大事。他們追求住宅寬敞舒適,以家庭為單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儲備糧食、飼養牲畜等作用。
白族的服飾美觀大方,便於勞作、走路,適應四季或早晚的溫差。男子纏包頭,穿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著白色長褲,披掛包。女孩頭飾纏以繡花、印花或用彩色毛巾包頭,有「風花雪月」之說。婦女們打扮入時漂亮
白族有這樣一句歌謠:「艷藍領白襯衫,叫人不得不喜歡」。女孩子用紅頭繩纏繞著盤在額頂的發辯,充分顯示了少女長髮的美,而發辯下的花頭巾以及側邊飄著的雪白纓穗,渲染了這種髮型特有的風韻,身上的圓領坎肩(領褂)套著的緊袖上衣,以及用圍腰帶緊縮的腰身,恰到好處地顯示了女性的體態。在衣料的色彩選擇上,常常是白上衣紅坎肩或者是淺藍色上衣黑坎肩,形成鮮明的對比,從頭到腳給人一種樸實、精幹、俊俏、大方的盛覺。白族已婚婦女的髮式變盤辨為挽髻,一般用絲網罩著,飾以簪子或纏以黑色包頭帕,服飾色彩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素雅
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歌舞有八角鼓舞 、霸王鞭舞和踏歌,主要樂器有霸王鞭、八腳鼓和大三弦
大理石頭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廣泛採用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大理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牆不倒"的俗語,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點。石頭不僅用在打基礎、砌牆壁,也用於門窗頭的橫樑。這種用材的特徵沿襲的是南詔時的建築方式。據記載,南詔的民居建築就是"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餘,連延數里不斷
就從院落佈局、建築結構和內外裝修等基本風格來看,白族民居與中原民居建築有著傳統上的承襲。由於自然環境、審美情趣上的差異,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現在以白族四合院與北京四合院為例作大致的比較,首先從主房的方位來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為貴;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東,這與大理地處由北向南的橫斷山脈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壩子的特點有關,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東。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層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兩層
白族民居的平面佈局和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兩耳"、"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馬轉角樓"等。採用什麼形式,由房主人的經濟條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決定。白族民居的大門大都開在東北角上,門不能直通院子,必須用牆壁遮擋,遮擋牆上一般寫上"福"字。白族一切建築,包括普通民居,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
木雕多用於建築物的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等部份。卷草、飛龍、蝙蝠、玉兔,各種動植物圖案造型千變萬化,運用自如。更有不少帶象徵意義的,如"金獅吊繡球"、"麒麟望芭蕉"、"丹鳳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圖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們還特別擅長作玲瓏剔透的三至五層"透漏雕",多層次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都表現得栩栩如生
"粉牆畫壁"也是白族建築裝飾的一大特色。牆體的磚柱和貼磚都刷灰勾縫,牆心粉白,簷口彩畫寬窄不同,飾有色彩相間的裝飾帶。以各種幾何圖形佈置"花空"作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出一種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於裝飾的門樓可以說明白族建築圖案的一個綜合表現。一般都採用殿閣造型,飛簷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的整體風格
白族很講求住宅環境的優雅和整潔。多數人家的天井裡一般都砌有花壇,種上幾株山茶、緬桂、丹桂、石榴、香椽等喬木花果樹。花壇邊沿或屋簷口放置蘭花等盆花。種花愛花是白族的傳統美德
白族的婚禮熱烈隆重,一般分為三天。第一天的準備活動叫做「綵棚」。這天,男女倆家都搭綵棚,晚間男家賀新郎,女家賀新娘。在男家,大家在天井裡燃燒起篝火,圍坐在火的四周,請民間歌手演唱「吹吹腔」或「大木曲」,通宵達旦。演唱內容多為傳統的吉祥劇目和曲目,由嗩吶和三弦伴奏,非常熱鬧。女方家也非常熱鬧,綵棚中,松毛鋪地,方桌擺開,全村姐妹把帶來的糖果放在桌上,把新娘圍坐在當中,像山鵲一樣喳喳亂叫著向新娘賀喜。新娘也用米線來招待夥伴,共敘離別之情
第二天是迎親吉日,叫做「正喜日」。迎親隊伍出發前,新郎被人們簇擁著來到堂屋裡,在歡樂的嗩吶聲中拜別父母。新郎的哥哥雙手捧著大紅繡球綢花,向新郎深深一揖後,便把紅繡球綢花綁在新郎的左臂上,這時嗩吶手吹起嗩吶,親戚們放響鞭炮,新郎和迎親隊伍走出大門。迎親隊伍中除了新郎外,還有媒人、伴郎和一位才思敏捷,口齒伶俐的「參事先生」。幾位姑娘手托紅漆托盤,托盤裡裝著新娘的衣服、首飾和鞋襪,伴郎牽著兩匹馬,馬頭上戴著紅綢繡球。走在迎親隊伍前的為喜馬,來去都不馱人,後面的一匹是給新娘騎的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家的大門早已關上。新郎上前既不扣門,也不喊人,摸出三個核桃大小的蠟丸,一個接一個地向女方家門邊的石礅上摔去。三個蠟丸一摔就響起鞭炮,隨著三聲炮響,女家大門才慢慢敞開。有的地方要等迎親嗩吶三起三歇,再三表示新郎的誠意後,女家才開門。女家將迎親人迎進堂屋後,設宴招待。新郎是貴客,單坐一席。新郎坐定後,女家請出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出題考問新郎,這些問題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新郎必須一一回答,回答不出可請「參事先生」幫忙,再回答不上,只好向媒人求饒,否則不許接走新娘。新郎的回答令女方家滿意後,「考郎」 儀式才算結束。吹起「敬酒調」,新郎用帶來的酒敬獻岳父、岳母和新娘的其它長輩。「敬酒調」 響起,意味著新娘要離開家門了
2007-05-15 17:11:23 補充:
白族文化歷史悠久,白族民間藝術「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等高亢激昂、充滿喜慶歡樂氣氛;民俗節慶活動有熱鬧歡快的「三月街」、「繞三靈」、「迎新娘」等;白族傳統「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使人有「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飲幾回」的感覺,品嚐「三道茶」更富含著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花園茶社的「三道茶室」正是一個既可品茶養神,又能賞舞悅目的場所
2007-05-15 17:14:10 補充:
*「■ 白族的居住 ■ 白族本主會 ■ 本主崇拜 ■ 白族青姑娘節 ■ 白族火把節 ■ 白族栽秧會 ■ 白族三月街 ■ 白族石寶山歌會■ 白族繞三靈 ■ 白族服飾 ■ 衣尚白色 ■ 白族梨花會 ■ 大理白族地區的三道茶 ■ 雕樑畫棟的民居建築」.....*到
http://www.lbx777.com/ywfj/ssmz/bz/bz.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