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白族的資料.....好趕

2007-05-15 11:56 pm
我要做專題......要做白族
so好趕help下我啦......

回答 (3)

2007-05-16 12:05 am
✔ 最佳答案



白族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imple_00204022216433871284538.jpg



白族传统舞蹈“三道茶”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人口159.48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自治州大理已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轻工业城市。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礼仪主要有: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imple_4920402221648870905439.jpg



大理古城城门 1956年11月22日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日常食俗 白族通常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季节或节庆期间,则多加早点和午点,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常吃干饭,外出做活随着携带盒饭,就地冷餐。白族日常饮食品种丰富,为改变口味,经常变换花样。如:粑粑、饵块、汤圆等。因鲜菜常年不断,每餐都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如用海菜花的叶、茎做成的海菜豆腐汤,用海菜花的茎杆、花蕾炒火腿、肉丝或腌制成咸菜。白族的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鮓、吹肝(鲜肝灌入佐料,经风干即成)、饭肠(将糯米填入肠煮熟即成)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白族饲养奶牛历史悠久,并善于加工乳制品。业水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如:活水煮活鱼、砂锅鱼、粉蒸鱼、梅干酸辣鱼、螺豆腐(田螺汁用开水氽后即凝固,沥干水即成)等,还有漾濞的爬砂虫做成的“土海参”。白族就餐很讲礼仪,进餐时长辈要上坐,晚辈依次在两旁或对面落坐,晚辈要随时为长辈添菜加汤。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rc_0320402221652037720040.jpg
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山区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独特,一般是用4根70厘米高木柱支撑的平台,中间留有一个洞,台面为1.5米见方,上面铺砌青砖或石板,覆盖一层土,支上一个铁三角架,可吊锅等,台下烧火,火苗通过洞,加热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木板铺上作为烘烤食物用。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年节最为隆重。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如:藕有眼寓意开窍通畅;蒜苗白语意“顺”寓意万事通顺;烧鱼寓意富富有余等。大年初一早晨要煮汤圆,有的做面条,都寓意团圆、和顺、益寿等美好的祝愿。从初一到初五,每天吃什么都有一定的规范。居住在碧江的白族,过年的方式与其他地区不同,在碧江的白族把一年分成十三个月,年节则在13月的下旬属猪或属蛇日进行。除夕晚全家都要先祭树神,而后全村要一起聚餐。在其他一些节日里,除要杀猪或宰羊置办酒席外,还要有应时的食品。如三月街要有各种蒸糕、凉粉;清明节要凉拌什锦;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栽秧会吃栽秧肉、炒蚕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秋节吃白饼、酥饼;尝新节吃掺新米饭等。
中元节和祭天是专门祭祀性节日,特别是每年阴历七月的中元节,是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如果是新丧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届时要准备八大碗馔肴祭奠,其中有千张肉、排骨、酥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脍鱼包肉馅,每道菜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备,并且要富有观赏价值。如是直系亲属或姻亲户,在发丧前还要做名为“三滴水”全席来吊唁。所谓“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礼(做成凤鱼狮象状的菜肴)和八大碗三大类。尤其凤鱼狮象四道菜形象逼真,其中的象是用煮熟的猪肚做象身,用一段猪肠做象头和鼻子,栩栩如生,极富观常价值。另外还有祭天、拜佛会等祭祀活动;但拜佛会的食品与其他祭祀活动的食品不同,需要吃斋、置办素席,所有的菜肴都用豆腐、凉粉、芋头、藕等制作成肉状菜肴。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rc_3020502131053074158075.gif
白族的节日
典型食品 白族人民烹饪技术高超,别具风味的食品很多。如:生皮,白族传统名菜,是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云南白族传统风味菜,用毛驴肉烧制而成。大面糕,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柳蒸猪头,白族传统名菜,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
婚俗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2007-05-16 1:05 am
(bai zu.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域。從考古發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他們使用磨光石器,從事簡單農牧和漁獵生產,過著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展農、牧業生產。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設置了郡縣。8-13世紀,這裡先後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白族人自稱「白子」、「白伙」、「白尼」,漢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域。從考古發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他們使用磨光石器,從事簡單農牧和漁獵生產,過著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展農、牧業生產。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設置了郡縣。8--13世紀,這裡先後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白族人自稱「白子」、「白伙」、「白尼」,漢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築藝術的一大景觀 
與遊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來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定居是農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徵,因此,注重居住條件就成了白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雜居的地方,過去曾有這樣的俗語流行:說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則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節衣縮食到了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結實舒適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簡陋的茅草房裡,吃食卻毫不馬虎,茅草房裡經常油味飄香。在舊時代,建蓋一所像樣一點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畢生精力的大事。他們追求住宅寬敞舒適,以家庭為單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儲備糧食、飼養牲畜等作用。 
白族的服飾美觀大方,便於勞作、走路,適應四季或早晚的溫差。男子纏包頭,穿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著白色長褲,披掛包。女孩頭飾纏以繡花、印花或用彩色毛巾包頭,有「風花雪月」之說。婦女們打扮入時漂亮
白族有這樣一句歌謠:「艷藍領白襯衫,叫人不得不喜歡」。女孩子用紅頭繩纏繞著盤在額頂的發辯,充分顯示了少女長髮的美,而發辯下的花頭巾以及側邊飄著的雪白纓穗,渲染了這種髮型特有的風韻,身上的圓領坎肩(領褂)套著的緊袖上衣,以及用圍腰帶緊縮的腰身,恰到好處地顯示了女性的體態。在衣料的色彩選擇上,常常是白上衣紅坎肩或者是淺藍色上衣黑坎肩,形成鮮明的對比,從頭到腳給人一種樸實、精幹、俊俏、大方的盛覺。白族已婚婦女的髮式變盤辨為挽髻,一般用絲網罩著,飾以簪子或纏以黑色包頭帕,服飾色彩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素雅
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歌舞有八角鼓舞 、霸王鞭舞和踏歌,主要樂器有霸王鞭、八腳鼓和大三弦
大理石頭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廣泛採用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大理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牆不倒"的俗語,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點。石頭不僅用在打基礎、砌牆壁,也用於門窗頭的橫樑。這種用材的特徵沿襲的是南詔時的建築方式。據記載,南詔的民居建築就是"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餘,連延數里不斷
就從院落佈局、建築結構和內外裝修等基本風格來看,白族民居與中原民居建築有著傳統上的承襲。由於自然環境、審美情趣上的差異,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現在以白族四合院與北京四合院為例作大致的比較,首先從主房的方位來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為貴;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東,這與大理地處由北向南的橫斷山脈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壩子的特點有關,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東。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層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兩層
白族民居的平面佈局和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兩耳"、"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馬轉角樓"等。採用什麼形式,由房主人的經濟條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決定。白族民居的大門大都開在東北角上,門不能直通院子,必須用牆壁遮擋,遮擋牆上一般寫上"福"字。白族一切建築,包括普通民居,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 
木雕多用於建築物的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等部份。卷草、飛龍、蝙蝠、玉兔,各種動植物圖案造型千變萬化,運用自如。更有不少帶象徵意義的,如"金獅吊繡球"、"麒麟望芭蕉"、"丹鳳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圖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們還特別擅長作玲瓏剔透的三至五層"透漏雕",多層次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都表現得栩栩如生 
"粉牆畫壁"也是白族建築裝飾的一大特色。牆體的磚柱和貼磚都刷灰勾縫,牆心粉白,簷口彩畫寬窄不同,飾有色彩相間的裝飾帶。以各種幾何圖形佈置"花空"作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出一種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於裝飾的門樓可以說明白族建築圖案的一個綜合表現。一般都採用殿閣造型,飛簷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的整體風格 
白族很講求住宅環境的優雅和整潔。多數人家的天井裡一般都砌有花壇,種上幾株山茶、緬桂、丹桂、石榴、香椽等喬木花果樹。花壇邊沿或屋簷口放置蘭花等盆花。種花愛花是白族的傳統美德
白族的婚禮熱烈隆重,一般分為三天。第一天的準備活動叫做「綵棚」。這天,男女倆家都搭綵棚,晚間男家賀新郎,女家賀新娘。在男家,大家在天井裡燃燒起篝火,圍坐在火的四周,請民間歌手演唱「吹吹腔」或「大木曲」,通宵達旦。演唱內容多為傳統的吉祥劇目和曲目,由嗩吶和三弦伴奏,非常熱鬧。女方家也非常熱鬧,綵棚中,松毛鋪地,方桌擺開,全村姐妹把帶來的糖果放在桌上,把新娘圍坐在當中,像山鵲一樣喳喳亂叫著向新娘賀喜。新娘也用米線來招待夥伴,共敘離別之情
第二天是迎親吉日,叫做「正喜日」。迎親隊伍出發前,新郎被人們簇擁著來到堂屋裡,在歡樂的嗩吶聲中拜別父母。新郎的哥哥雙手捧著大紅繡球綢花,向新郎深深一揖後,便把紅繡球綢花綁在新郎的左臂上,這時嗩吶手吹起嗩吶,親戚們放響鞭炮,新郎和迎親隊伍走出大門。迎親隊伍中除了新郎外,還有媒人、伴郎和一位才思敏捷,口齒伶俐的「參事先生」。幾位姑娘手托紅漆托盤,托盤裡裝著新娘的衣服、首飾和鞋襪,伴郎牽著兩匹馬,馬頭上戴著紅綢繡球。走在迎親隊伍前的為喜馬,來去都不馱人,後面的一匹是給新娘騎的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家的大門早已關上。新郎上前既不扣門,也不喊人,摸出三個核桃大小的蠟丸,一個接一個地向女方家門邊的石礅上摔去。三個蠟丸一摔就響起鞭炮,隨著三聲炮響,女家大門才慢慢敞開。有的地方要等迎親嗩吶三起三歇,再三表示新郎的誠意後,女家才開門。女家將迎親人迎進堂屋後,設宴招待。新郎是貴客,單坐一席。新郎坐定後,女家請出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出題考問新郎,這些問題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新郎必須一一回答,回答不出可請「參事先生」幫忙,再回答不上,只好向媒人求饒,否則不許接走新娘。新郎的回答令女方家滿意後,「考郎」 儀式才算結束。吹起「敬酒調」,新郎用帶來的酒敬獻岳父、岳母和新娘的其它長輩。「敬酒調」 響起,意味著新娘要離開家門了

 
 


 

2007-05-15 17:11:23 補充:
白族文化歷史悠久,白族民間藝術「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等高亢激昂、充滿喜慶歡樂氣氛;民俗節慶活動有熱鬧歡快的「三月街」、「繞三靈」、「迎新娘」等;白族傳統「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使人有「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飲幾回」的感覺,品嚐「三道茶」更富含著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花園茶社的「三道茶室」正是一個既可品茶養神,又能賞舞悅目的場所

2007-05-15 17:14:10 補充:
*「■ 白族的居住 ■ 白族本主會 ■ 本主崇拜 ■ 白族青姑娘節 ■ 白族火把節 ■ 白族栽秧會 ■ 白族三月街 ■ 白族石寶山歌會■ 白族繞三靈 ■ 白族服飾 ■ 衣尚白色 ■ 白族梨花會 ■ 大理白族地區的三道茶 ■ 雕樑畫棟的民居建築」.....*到http://www.lbx777.com/ywfj/ssmz/bz/bz.htm
2007-05-16 12:08 am
白族(人口為1858063人。)

民族概況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佈。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白族的先民,史稱“滇焚”、“叟”、“爨氐”、“白蠻”、“白人”、“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傈僳族稱之為“勒墨”。本族自稱“焚子”、“焚兒子”、“白尼”、“白夥”,意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有居民生息繁衍,過著半穴居生活。秦漢時期,洱海地區同內地關係日益密切,西元前109年,西漢王朝向這裏大批移入漢民,將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這裏。東漢時改屬永昌郡管轄。唐朝在此設立姚州都督府。後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奴隸制政權。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為主體“大理國”,並與宋朝以臣屬關係相處。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代繼續延襲明代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前,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在一部分山區尤其是高山地區,還保持著封建領主制、奴隸制以至原始公社殘餘。農業是白族社會的主要經濟部門,在封建地主經濟地區,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佔有約60%~80%的土地,而人口占90 9/6以上的農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農戶淪為貧雇農。地租剝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達七八成;高利貸、雇工剝削也很嚴重。商業資本比較發達,先後出現一些進口洋紗、洋貨和出口石磺、黃絲、豬鬃、茶葉的商行。白族商業資本是在地主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家又把商業資本轉化為土地資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國成立後,白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區,採取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方式,於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並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殘存著封建領主制的滬水、六庫等土司統治的白族地區,採取和平協商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貢等人數不多和階級分化不明顯的白族地區,沒有把民主改革作為一個運動來進行,而是發展經濟和文化,結合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環節的民主改革任務。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國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州工農業生產發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關市,由建國前的一個消費城市,發展成為滇西重要的工業城市;全州建立了電力、機械、汽車修配、化工、造紙、紡織、皮革、制榮等工業部門。1990年,全州工農業總產值達33453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3369萬元,農業總產值191162萬元;全州人均工農業總產值111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元。全州各鄉鎮都通了汽車。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白族人民已經有了一批數量可觀的教授、作家、醫生和各類科研人員。建國以前蔓延很廣的血吸蟲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現在白族地區已出現了生產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榮景象。

文化藝術
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並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蜀漢時,洱海地區已發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築蒼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數萬頃;修治高山梯田,創建了鄧川羅時江分洪工程。南詔有自己的曆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煒的《奇驗方書》等,都是總結了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嫺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它們都出於有名的“劍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藝術造詣很高,元明兩代王朝政府所取的高藝漆工,大都從雲南挑選;大理國的漆器傳到明代,還一直被人視為珍貴的“宋剔”。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帝國主義盜走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畫家張順、王奉宗的傑作。它將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用連續的短畫形式精妙的描繪出來,生動優美,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張盛溫創作的“大理畫卷”,被稱為“南天瑰寶”。該畫全長十丈,一百三十四開,以“護國人王經”為主題,畫著六百二十八個面貌不一樣的人像。筆法精緻嫺熟,工巧細膩,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珍品。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敍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藥》、《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日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裏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根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所? ?載,南詔時已有《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等記》的歷史著作。大理國時期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於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雖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史著作《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根據史籍考訂洱海地區歷史的,有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郡大記》,該書為另一白族學者李元陽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萬曆《雲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學家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彙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2l卷,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薑、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于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 ?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佈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每年夏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遊行一周,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日活動。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
參考: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37: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5000051KK018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