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白話詩人白居易
據白居易與元九書自稱,他生下來六七個月,就能認識「無」字、「之」字,真可說是天才兒童。少年時他刻苦好學,不大休息,因而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十六歲左右,他獨自到京師去,曾經帶著牠的作品去拜見著作郎顧況。顧況恃才傲物,於後進文章很少推許;當時曾告訴白居易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後來他讀了白居易的詩卷,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時,才感嘆地說:「有詩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可見這時候白居易的詩已經寫得不錯了。
白居易以家貧多故,二十七歲才參加鄉試。到了二十九歲時(德宗貞元十六年,西元八00年),擢進士第,又補校書郎。到這時候為止,白居易的詩歌還沒有什麼特色。
憲宗元和元年(西元八0六年),白居易與元稹同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兩人成了好朋友。白居易入第四等,授盩屋(今陝西省盩至縣)縣尉。這時候有機會經常接觸農民,了解民生疾苦,他「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於是規諷時事的詩作漸多,有樂府及詩百餘篇,流傳楚中。憲宗非常高興,於是在元和二年(西元八0七年)召拜為翰林學士。次年,除左拾遺。白居易為了報答皇帝的拔擢之恩,除了多次上疏言事之外,諷諭詩寫得更動,因此忌恨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穆宗時,國家大權都掌握在太監手裡,官吏結黨營私,互相爭權奪利,政治更加黑暗,白居易對此感到失望,於是在長慶二年(西元八二二年)自己上書請求外放。歷任杭州、蘇州刺史。任內頗關心人民生活,在杭州修築了錢塘湖堤,蓄水灌溉田地;在蘇州曾夜以繼日地處理政務。後來在文宗時,當過河南尹。這段期間的作品,多寄懷於酒,取意於琴,是閒適詩大量創作的時期。
武宗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住在洛陽,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杜,自號香山居士;樂善好施,曾用自己的錢財開鑿了龍門石灘,減少了行船的危險。死後就葬在香山。
白居易著有白氏長慶集。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杜甫以後又一個偉大的寫實主義詩人。他反對寫作脫離現實生活,反對詩歌只寫風花雪月,主張文學要有關人倫日用,要反映社會現實。同時他非常注意通俗化,據說他寫好了詩,常常要念給某老婦人聽,老婦人如果聽不懂,他就重新修改。因此他的詩淺顯平易,容易了解,流傳極廣,不但流傳於「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而且像日本、新羅等鄰國的人民,都十分喜愛他的詩。這種情形可以說明當時他的詩是如何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