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戈尔巴乔夫)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5/Michael-Gorbatchov-ABr.jpg/250px-Michael-Gorbatchov-ABr.jpg
順序
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
任職時間
1985年—1991年
前任
康斯坦丁·契爾年科
繼任
無
出生時間
1931年3月2日
出生地點
蘇聯斯塔夫羅波爾
逝世
逝世地點
政黨
蘇聯共產黨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俄語: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聽 說明 · 關於 ,英語: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1931年3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附近,是蘇聯政治家,從1985年至1991年他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在職時期的政策導致了冷戰的結束,為此他於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蘇聯解體。
[編輯] 早年經歷
戈巴契夫年輕時在莫斯科大學學法學併在那裡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賴莎(又譯雷莎,她因患白血病而於1999年去世)。1953年9月他們結婚,1955年戈巴契夫畢業,兩人一同回到代表團赴比利時戈巴契夫的故鄉。
1952年21歲的戈巴契夫加入蘇聯共代表團赴比利時產黨,1966年他35歲的時候他又獲得了農業經濟學家的學位,從此他青雲直上。1970年他已成為農業部部長,次年被選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72年他帶領一個代表團赴比利時,兩年後他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代表團赴比利時務執行委員會主席。1979年他加入蘇共政治局。在政治局內他認識了他的同鄉、克格勃首領尤里·安德羅波夫。安德羅波夫在此後數年內成為戈巴契夫的主要提拔者。他在黨內的地位給予他更多出國的機會,這些旅行很深地影代表團赴比利時響了他的政見和對社會的看法。
[編輯] 民主化改革
康斯坦丁·契爾年科死後,戈巴契夫於1985年3月11日當選為蘇聯最年輕的共產黨總書記,實際上成為蘇聯的第代表團赴比利時一把手。他試圖代表團赴比利時通過改革和開放來阻止蘇聯共產主義的退化,其開始標誌是1986年2月召開的第27次蘇聯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1988年戈巴契夫宣佈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了武力干預),他的發言人將這個政策戲稱為“辛納屈主義”。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代表團赴比利時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但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在羅馬尼亞卻發生了暴力事件),史稱為“東歐劇變”。東歐劇變實際上結束了從二戰以後長達四十年的全世界範圍內冷戰格局,為此戈巴契夫於1990年10月15日獲諾貝爾和平獎。
東歐民主化的同時也削弱了蘇共政權的國際影響力和對國家的控制能力,最後導致了蘇聯的瓦解。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軍人乘戈巴契夫在克裡米亞度假時發動了“八一九事件”代表團赴比利時,戈巴契夫被軟禁了三天,被釋放後發現他的聲望漸墜,而當時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總統的鮑裡斯·葉爾欽的聲望大漲。此外政變後他被迫將大部分政治局成員撤職,一部分甚至逮捕。
早在1990年戈巴契夫就已經引入並當選了蘇聯總統一職,1991年12月25日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他被迫代表團赴比利時宣佈離職,蘇聯正式滅亡。 代表團赴比利時 戈巴契夫國內“新思維”的改革政策和對東歐國家內政的辛納屈主義,導致了冷戰的結束和蘇聯(和蘇共)的解體,所以他在西方國家中的聲望很高。但是在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期間,多數俄羅斯人的生活水代表團赴比利時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倒退,盧布大幅貶值,刑事犯罪也大量增加。有人認為戈巴契夫的改革應該對國家的分裂沒落和的許多困難負相當大的責任;也有人認為這是蘇共長期統治所形成的各種政治及社會經濟問題積重難返代表團赴比利時的結果,其他人則認為這是葉爾欽為了個人權力沒有進行完整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結果。在1996年的俄羅斯總統選代表團赴比利時舉中他獲得了1%的選票。
戈巴契夫現居於莫斯科。在雷根逝世後,他代代表團赴比利時表俄羅斯出席了他的葬禮。他也曾聯同葉爾欽,批評普京對車臣的武力政策和態度偏離了“民主”。
[編輯] 評價
對於戈巴契夫的評價,有人認為戈巴契夫促進了蘇共極權體制的和平瓦解,結束了全世界範圍的冷戰對峙局面,堪稱偉人;
從俄羅斯歷史發展的巨集觀角度看,戈巴契夫開創的是一個大的改革時代。蘇聯解體和戈巴契夫退出歷史舞臺,祇是帶有戈巴契夫印記的一個改革階段的結束,而他之後的葉爾欽以及現在的普京,並沒有中斷由戈巴契夫所開始的改革。戈巴契夫、葉爾欽和普京三位統治者所進行的改革雖然在具體內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和差異,但是他們的改革在終極目標上是相同的,即,要把俄羅斯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
戈巴契夫的經濟改革雖然失敗了,但它埋葬了史達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引起了社會對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認識和觀念的很大改變。因此,經濟改革為蘇聯傳統經濟模式向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的轉變創造了條件。在現在的俄羅斯,儘管人們正經歷著經濟轉型時期的各種痛苦,但是對於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的認識顯然已經極大地深化了。
但也有部分民族主義者認為戈巴契夫是俄羅斯的民族代表團赴比利時罪人和共產主義的叛徒。200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慨嘆道:“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對於俄羅斯人民來講,它是一場真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