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07-05-15 4:34 am
如何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回答 (2)

2007-05-15 5:53 pm
✔ 最佳答案
我自己理解的有點不同,
現今社會, 經過五四、文化大革命後,
矯枉過正的比較一面倒以為懦釋道等是古板、落後的思想,
而我就唔係咁睇, 我覺得孔子在他的那個年代來說,
可說是很前衛的思想家, 當然其實孔子仲有好多唔同o既身份.
正因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空, 地點, 都會有很多不同的身份或角色,
孔子呢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簡單來講, 就是叫人在擔綱不同角色時,
都要盡己所任, 做好o個個角色的本份。
我覺得其實佢講呢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佢講「因才施教」、「過猶不及」呢d 道理,
都係沿於同一個理念, 就係做人做事無話限死點樣至最好, 要flexible。

如果你想要學術d 的討論, 有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你可以參考下呢個網頁丫
http://www.dfg.cn/gb/chtwh/rxjj/56-huncheng.htm

春秋時代,是歷史學家所稱的亂世,據司馬遷統計,在那個時代裏,「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至於諸侯奔走,不能保有其國者,則不可勝數。那時的各國政治,怎樣才能安定,是一大問題。
論語顏淵篇記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據春秋經傳說,在孔子當時,魯國政權掌於三桓之家,齊國則由陳氏執政,陳僖子施惠于民,培養自己的勢力,對齊君構成威協,齊景公雖知陳氏的企圖,但無法制止,因此向孔子問政。孔子對曰後,齊景公曾讚美:「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是說,君應盡為君之道,臣應盡為臣之道,父應盡為父之道,子應盡為子之道。依禮記禮運篇所解五倫十義,君義為仁,臣義為忠,父義為慈,子義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於夫婦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種人倫之教。
治理亂世,面臨的問題非常複雜,如照孔子的辦法實行,是否有效,這是現代人難免的質疑。然而古今一切禍亂皆是人為,人所以為亂,由其亂心所驅使,人心之亂,最嚴重的就是沒有五倫規範。因為五倫出於人的理性,沒有五倫規範的人心,便無理性可言,則一切喪盡天良的事都做得出,怎能避免天下大亂。所以,治理亂世,雖然其他很多方法,可收速效,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欲治其本,必須治理人心,施以五倫教育,無論何人,包括人君在內,一體敦倫盡分,內而順從理性,發揮良知良能,外則保持人群和諧秩序,世間何亂之有。
據論語各注考證,魯昭公二十五年,季氏逐昭公,昭公出奔至齊,孔子因為魯國內亂,也到了齊國,齊景公問政就在此時。齊魯兩國都是君不君、臣不臣。孔子因病授藥,景公雖加讚美,可惜他不能實行,以致在他死後亂了幾代,終使齊國由呂姓易為陳姓。假使齊景公一聽孔子的話立即以身作則,相率而行,則齊國的歷史未嘗不可以改寫。
孔子的君臣父子之說,雖然不見用於當時的各國君臣,但能教化於後世,使我民族文化特著倫理素質,陶冶後代子孫,具有優美的文化素養,成為民族自然的融和力,足見聖人言語超載時空,而且見仁見智不一其用。就政治而言,君主時代,因需教以人倫,民主時代也不能捨棄這種教育,否則都有奸邪之人出來作亂。就學術思想而言,本於倫常,則無邪說橫行。更就修道而言,本於倫常,不講怪力亂神,事事心安理得,有助於修定功。聖人一言而為天下萬世法,誰說不然。
今為民主時代,然而國內外還是很亂,主要原因就是現代邪說迷惑人心,令人自私,只知自我,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唯恐天下之利不能盡歸於我,因此很多人一聞五倫十義就起反感,認為不合時宜。人心如此,是為時代的隱憂。有心的教育家們,如何施教,值得深思。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參考: 自己及網上
2007-05-15 5:19 am
「五倫」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的關係如下圖

圖片參考:http://219.76.217.108/2001/discipline/3.21_d1.gif

最重要的是父子關係,由於父子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故此『孝』也就是與生俱來必然要面對的一「倫」,是以我們說『孝』是五倫的根本。
第二重要的是君臣關係。孝的表現,在家庭之外,便是領袖與部屬、上級與下級的關係,亦即是如何處理君臣關係(上下級、個人與整體)的問題,即能不能做到盡『忠』的問題。故『忠』是孝道的完善和擴大,是五倫中的大義。
至於兄弟有悌、夫婦有義,這是孝的延伸。朋友有信,則是忠的延伸。


收錄日期: 2021-04-27 22:09: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4000051KK042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