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事變係咩?

2007-05-15 3:40 am
華北事變係咩,華北事變等唔等於77盧溝橋事變嫁?
77盧溝橋事變係咩?

回答 (2)

2007-05-15 3:42 am
✔ 最佳答案
華北事變」就是日本為侵略華北而製造的一連串事件。1935年7月,國民黨政府代表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達成協定,滿足了日本在華北統治權的要求,這就是所謂《何梅協定》。6月,中日簽訂《秦土協定》,從此,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分已喪失。接著,日本侵略者又積極策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並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蔣介石對「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採取妥協敷衍政策。1935年12月,國民政府成立宋哲元任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中日矛盾進一步趨於尖銳化。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亦稱蘆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入侵中國內地。七七事變是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政治背景
自1937年日本二·二六兵變以來日本國內政局動蕩不安,政府迫切需要轉移國內民眾視線,解決接踵而至的經濟、政治問題。而《何梅協定》簽定後中華民國政府在華北的勢力銳減,客觀上為日本發動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黨與共產黨達成協議共同抗日,兩黨再度走向聯合,即第二次國共合作。

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南部各地的咽喉要道。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

經過
1937年6月起,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幾乎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所謂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中國軍隊駐地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入夜後藉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日軍遂於晚上八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團長吉星文)奮起還擊。
事件後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便發表抗日通電,要求國民黨儘快履行在西安事變時的承諾。蔣介石在7月17日在廬山談話會上宣佈準備應戰和必要時守土抗戰到底的決心。7月28日、7月30日,日軍相繼佔領北平、天津。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2007-05-15 3:44 am
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指1935 年日軍侵略華北和南京國民政府在華北繼續妥協退讓、喪權辱國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1933年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之後,日本暫時將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轉變為有序推進的“漸進蠶食”方式,即企圖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國。這樣,繼東北之後,華北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侵略的下一個目標。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權方針下,中國民眾和中國共產黨、熟悉形勢的世界各國觀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絕不會滿足僅僅佔據東北的現狀,華北必將成為東北之續。

日本侵佔華北的具體謀略,使用了“華北分離”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方法,則和炮製偽“滿洲國”的手法如出一轍,即收買小部分漢奸,強姦民意,憑空捏造出“地方自治”的假像,在刺刀威脅下實現“自治”,進而在刺刀控制下完成“獨立”。這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製造的自欺欺人的荒誕鬧劇。但日本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掩人耳目,緩和國際干涉。日本法西斯的陰險狡詐不可謂不惡毒。但是,中國人民決不允許日本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對其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鬥爭。然而,面臨如此緊迫的態勢,南京政府當局竟繼續對日妥協退讓,喪權辱國,步步撤退,導致日軍得寸進尺,越發貪得無厭,華北和中華民族產生了空前嚴重的危機。

作為侵華急先鋒的關東軍和華北駐屯軍,積極策劃其所謂以“華北特殊化”為目的的“華北自治”運動,並公開擺出一副武力外交的架勢。之前,日軍已在華北各地製造了一系列事件,壓迫中國退讓,撤兵,為其開展“自治運動”創造條件。首先是謀劃建立“蒙古國”,在察哈爾製造了兩次張北事件等多起事件,最後在1935年6月27日逼簽《秦土協定》,“割讓”察東6縣于“滿洲”,二十九軍撤出察哈爾境內長城以北地區,國民黨黨部也撤出察省。1935年7月6日,製造河北事件,南京政府竟與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承諾國民黨黨部和中央軍完全撤出河北、平津,撤換平、津兩市長,取締一切抗日組織活動,並且凡是日本認為有“反日”嫌疑的中方勢力都“不得重新進入”。這樣日本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扶植河北平津“地方人士”作為傀儡,實施其“自治”陰謀。這無異於將河北平津拱手讓與日本。這時卻突然發生了一件中日都未預料到的事件,即原受日本極力壓迫排斥的駐察哈爾宋哲元第二十九軍,突然利用豐臺事件開進北平,成為中國在華北平津的主要軍事力量,給“華北自治”事件造成了曲折,日軍因宋不是中央嫡系認為可以利用,轉而以宋為脅迫“自治”的主要對象。

但是宋哲元並不甘作日本的傀儡,但又孤立無援,無力獨自抵抗日本,故而態度非常曖昧。日本以軍事訛詐為後盾,緊鑼密鼓地開展“華北五省自治”(五省為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運動,企圖先從它處入手最終脅迫宋哲元“自治”。1935年10月日本製造“香河事件”,煽動河北省東部香河、昌平、武清等縣的“饑民”暴動,佔據香河縣城,並成立由漢奸組成的臨時維持會。接著,日本扶植漢好殷汝耕在河北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東22縣,宣佈脫離國民政府,以之作為促進宋哲元“自治”的“榜樣”。日軍還開列“反日分子”名單,在平津大肆濫捕。同時大批日軍進入關內,威脅北平、天津。一時間,華北空氣極其緊張。

經過宋哲元、日本及南京政府之間緊張的三角交涉,南京政府雖也曾力爭保留主權,但在妥協退讓政策下,提出並得到日本的勉強同意,12月下旬,在北平成立了半獨立性質的“冀察政務委員會”,除了名義上隸屬南京政府,實質已經成為變相的自治,但也不是日本所希望的完全“自治”。

華北平津地區包括了中國北方大片地區,尤其北平是中國的歷史古都,當時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華北事變的發生,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生死危機。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遊行示威活動,迅速擴大為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運動,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覺醒,打擊了南京政府當局的妥協退讓政策。

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華北自治”告一段落。日本對華北政策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總體上則暫停了軍事侵略,採取了“不取其名而取其實”的手段,妄圖從政治、軍事、經濟上緊密控制冀察當局。採用其慣用的陰謀手法,先由交通經濟入手,企圖使“成為張作霖時代之東北”。然而,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宋哲元受到鼓舞,逐步採取了一些抵制日本的措施,使其陰謀不能得逞,如此,日本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更猛烈的驟雨,就要落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參考: 中國網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53: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4000051KK038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