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拜占庭帝國(希臘語:Βυζαντινή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或寫作拜占廷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位於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拜占庭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以拉丁語和拉丁文化為基礎,但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言和東正教為立國基礎,不同於古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新國家。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這個帝國被稱為「東羅馬帝國」。但是,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其國民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義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和突尼斯也曾經是帝國的國土。
關於拜占庭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拜占庭帝國成立的標誌。德國拜占廷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為拜占廷帝國的起始紀年。還有觀點認為拜占庭帝國開始自公元395年,即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時起。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帝國皇權統一歸於東羅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拜占庭帝國起始的標誌。
1204年,拜占廷帝國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滅亡,1261年復國。1453年,它被奧斯曼帝國永久滅亡。
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國家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拜占廷帝國在其十一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拜占廷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羅馬帝國的軍事呈現攻勢,而拜占廷帝國的軍事,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的主動對外擴張外,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即使是馬其頓王朝和巴列奧略王朝早期的對外擴張,其目標也是以收復失土為主,並非開拓新疆土。
拜占廷帝國的軍事守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帝國人口數量增長緩慢,相對於周圍民族的文化優勢心態等等。與其周邊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廷人並不尚武,剽悍好斗、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拜占廷帝國將軍事看作一門藝術,更重視作戰的完美性和雙方的智慧較量,而不看重戰爭的結果。
早期拜占廷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邊防軍、野戰軍和駐扎於皇宮內的哥德人衛隊。邊防軍駐扎於河流和陸地邊界,服役24年;野戰軍駐扎在內地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地區,他們和皇宮衛隊需要服役20年。在帝國邊境的蠻族向帝國提供後備部隊,由皇帝直接指揮。
拜占廷的邊防軍採用軍區制,軍區由邊防總督指揮。6世紀時,拜占廷帝國有東方、色雷斯和伊利里亞三大軍區,528年設立了亞美尼亞軍區,537年又設立了海上軍區。邊防軍士兵從政府那裡領取農田,自己耕種或雇人耕種,提供自給自足的軍糧。邊防軍和野戰軍的最基層單位為隊,每隊5人;兩隊為一連;10連為一營(因此營長又稱百夫長);6營為一團;3至4團為一師;3至4師組成一個軍團。
席哈克略皇帝時期,在帝國西部領土上推行軍事行政州(塞馬)制度,凡是被拜占廷人收復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馬州。到9世紀,在拜占廷的歐洲領土上,從愛奧尼亞群島和伊庇魯斯經馬其頓直到黑海,以及亞得里亞海濱的若干島嶼和沿海城市,普遍設立了塞馬州。
自11世紀以後,拜占廷傳統的軍區制度瓦解。由於多次發生軍事將領插手皇族內部鬥爭的情況,巴西爾二世之後的歷任皇帝開始解散軍區和世襲部隊,以遏制軍事貴族的發展。他們以雇佣兵取代職業軍隊,同時削減軍事經費,以限制軍人勢力。這些措施反過來進一步刺激軍事貴族鋌而走險、發動政變,造成了內部的惡性循環,而這一內部惡性循環又使拜占廷帝國在外部勢力的攻擊面前無力抵抗,於是國勢愈發衰弱,軍事開支進一步削減,形成外部的惡性循環。
科穆寧王朝的皇帝力圖恢復軍區制,但是沒有成功。至1204年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拜占廷軍隊的頹敗已經達到了全面瓦解的程度。尼西亞帝國復國之後,巴列奧略王朝已經只能完全依靠外國雇佣兵(早期是突厥雇佣兵,在帝國滅亡的最後一戰中是威尼斯和熱那亞雇佣兵)了。
拜占廷軍隊包括步兵、騎兵、輜重部隊和後勤人員。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騎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拋石機、攻城槌、雲梯和攻城塔樓。在守城戰役和海戰中,希臘火也被廣泛使用。拜占廷的武器生產由國家嚴格控制,尤其是希臘火的製作,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
拜占廷海軍戰艦由於海上貿易是拜占廷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拜占廷海軍在帝國的早期階段受到重視。678年,拜占廷海軍使用希臘火在馬爾馬拉海擊退了阿拉伯艦隊,挫敗了穆阿維葉哈里發征服東羅馬的企圖。717年夏天阿拉伯軍隊在莫斯雷馬薩統帥下出動了2560艘船隻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海軍的打擊下,回到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的軍艦隻剩下5艘。
但是,在外來威脅解除後,拜占廷皇帝就採取了限制海軍的政策。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軍統帥提比略發動政變、出動艦隊圍攻君士坦丁堡,以及711年黑海艦隊發動起義、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紀後拜占廷皇帝分散軍權和削減軍事經費的措施也影響到拜占廷海軍的戰鬥力。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後,拜占廷喪失了位於小亞細亞的大部分海軍基地,此後轉而採用雇佣外國艦隊的方式應付海上威脅。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加泰隆尼亞人都為拜占廷提供過軍艦和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從伯羅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時候,拜占廷艦隊破壞殆盡,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樣的船來,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羅尼亞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君士坦丁堡的二號軍事門由於拜占廷帝國採取守勢軍事思想,因此其築城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在拜占廷帝國的軍事防禦建築中,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體系是最具代表性的防禦工事。5世紀的時候,由於人口迅速增長,因此提奧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築的城牆邊增築了提奧多西城牆,將城市面積擴大了兩倍。由於城外就是一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因此這段城防系統被設計得複雜無比。提奧多西城牆從外向內依次為外護牆、護城河、護城河內牆、陡坡護壁、外城台(Peribolos)、外城牆、內城台(Parateichion)、內城牆,外城牆和內城牆上聳立著三百多座塔樓、角樓和碉堡,形成強大的火力支援系統。
拜占廷帝國的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如貝利撒留、納爾西斯、提奧弗魯斯等,許多拜占廷皇帝也是軍人出身,具有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例如被稱為「保加利亞人屠夫」的巴西爾二世。甚至連拜占廷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威尼斯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協助下出色地指揮了君士坦丁堡的保衛戰,並親率部隊抵抗敵人,在戰鬥中英勇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