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全港性系統評估為教育統籌委員會於2000年發布的教育改革報告書中提出的改革措施之一。
全港性系統評估的設立目的
為政府及學校管理當局提供全港學校在中英數三科的水平的資料,以便政府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及監察教育政策執行的成效。
其功能是了解各學校在中英數三科是否達致基本水平, 促使學校結合評估數據與學校發展的需要,制定改善學與教成效的計劃。
近年,「校本評核」在教育界內成為熱門的話題。大家對這個評核方法抱持不同的觀點。事實上,「校本評核」並非一個嶄新的評核模式,早於 1978 年,高級程度會考化學科已經使用有關的評核方法。換句話說,「校本評核」在香港的考試制度中,可說有接近 30 年的歷史。
在發展的初期,只有三個科目嘗試引入這種方式。如高級程度會考「化學」科在 1978 年首次引入這種評核方式,學生除了應付考試外,還要把在校內完成的實驗報告一併呈上考試局作為評核的項目。其後,中學會考課程「設計與科技科」及「電子與電學」科亦於 1980 年採用「校本評核」的方法,要求考生呈交專題研習,以作評估。
接近十年的「真空期」,在 1988 年高級程度會考「政府與公共事務」科也引入這種評核方法。其後,高級程度會考課程相繼引入「校本評核」,如在 1994 年,「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ASL) 、「通識教育」科 (ASL) 、「化學」科 (ASL) 、「設計與科技」科 (ASL) ; 1995 年「生物」科 (AL) 及 1999 年「電子學」科 (ASL) 也引入「校本評核」。
到了 2000 後,在高級程度考試有 5 科,中學會考有 9 科加入校本評核,而在未來,預計更有 4 科加入校本評核,而其中兩科正是中學會考課程「中國語文」科及「英國語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