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生平和背景

2007-05-14 2:49 am
羅貫中生平和背景,快!!!!!!!!!

回答 (3)

2007-05-14 2:54 am
✔ 最佳答案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裡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裡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裡,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裡,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代表著作:《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依據陳壽寫的《水滸傳》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才寫成部影響巨大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成書之後,又經後人多次增刪、整理,現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毛宗崗修改的本子。



軼事:
  相傳羅貫中,在福建遇見了童年時代舄施耐庵相識的王道生。王道生來在《施耐庵墓誌》中寫到:「及長,得識其(指施耐庵)門人羅貫中於閩,同寓逆旅,夜間灺燭暢談先生軼事,有可敬可泣者,不禁相與慨然。」出於對施耐庵的敬愛,在王道生面前,羅貫中甚至把自己的著作,都說成是施耐庵的。

評價: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於洩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2007-05-14 2:59 am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於洩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2007-05-14 2:51 am
羅貫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羅貫中)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羅貫中(1330年?-1400年?),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太原)[1] ,一說是東原(今山東東平)[2][3], 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4] ,不可確考。
一般認為,《水滸傳》也是由他幫助整理修改的。另外一種說法是,《水滸傳》後三十回是他寫的[5]。
關於羅貫中的生平,主要見於明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其他史書不見記載。有關他的許多事跡多為民間傳說,因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5]。

[編輯] 生平
羅貫中出生於元仁宗年間的山西太原。父親是絲綢商人。7歲開始,他在私塾學習。14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但是羅貫中對生意不感興趣,在父親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
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處作幕客。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離開了他,準備返回老家太原。
路上他遇到同鄉賈仲明,得知父親已經逝世,繼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陽山他遇到了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非常贊同他寫書勸世的主張,於是拜施耐庵為師。此後,羅貫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邊,幫助抄寫書稿。隨後自己也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得到了施耐庵的許多指點。
至正二十六年春,羅貫中的老師趙寶豐去世。羅貫中趕往慈溪祭奠。幾個月後,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了興化。羅貫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陽山繼續寫《三國演義》。
當羅貫中打聽到施耐庵下落,準備投奔過去時,正巧趕上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抓起來。於是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溫幫忙營救。經過一年多後,施耐庵終於出獄。羅貫中雇船送他回興化。但是由於施耐庵途中染病,羅貫中陪伴他在淮安養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羅貫中幫忙料理了後事,然後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建陽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陽無人敢承印《水滸傳》。他沒有辦法,只好到杭州暫時住下。在這裡他整理修改了《水滸傳》,也有人說《水滸傳》後三十回就是這時完成的。同時他還改定了自己的《三國演義》,又寫了《三遂平妖傳》二十回,就病逝在杭州。



[編輯] 著作

《三國志通俗演義》。
《水滸傳》, 有異議[5]。
《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據《錄鬼簿續編》。
《隋唐兩朝志傳》[6][7]
《三遂平妖傳》, 有異議[8][7]。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有異議[9][7]。
《小秦王詞話》, 有異議[來源請求]。
《說唐傳》, 有異議[來源請求]。
《粉妝樓》, 有異議[來源請求]。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2: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3000051KK039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