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秦以來,壯族先人歷代分別稱為西甌、駱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蠻、烏滸,在宋代史籍中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時也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僮」與「壯」同音),直到周恩來倡議在1965年改「僮」為「壯」。
壯族的支系(亞族)和分佈
壯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大約有1700多萬人口。廣泛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及雲南省東南部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方。另外,貴州的布依族和壯族十分接近,操同一種語言,風俗習慣一致,而布依族和壯族的分界線是以廣西與貴州的省界為標準的,顯然布依族和壯族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法定族稱。而越南的岱-儂族與廣西的壯族南部方言人群幾乎沒有實質的差別,可以看作是壯族南部方言人群在越南北部的延伸。基於壯族、布依族和岱-儂族均有以「僚」(Rau,意即「我們」)為自稱的現象,近年來中國國內有許多壯族和布依族的網民將三者合稱為「僚人」或「僚族」。僚人(壯族、布依族、岱-儂族)總人口大約為2200多萬人。
壯族內部按照方言來劃分,還存在幾個支系(亞族):
北僚群:
廣西壯族北部方言群:分佈在廣西西部、中部的右江、邕江以北地區,人口大約1000多萬。
雲南沙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東南部,語言文化接近廣西壯族北部方言群,人口大約30萬。
貴州布依: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南部地區,與廣西西北部壯族(也自稱布依)基本同質,人口大約300萬。
越南布依族:主要分佈於越南北部,有「布依」「布那」「貴州」等支系,因為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都比較接近當地的岱-儂族群而又屬於人口弱勢群體(人口不到10萬),因此基本上已經同化於岱-儂當中。
南僚群:
廣西壯族南部方言群:分佈在廣西西部、中部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區,人口大約600多萬。
雲南儂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東南部,人口大約70萬,語言文化接近廣西壯族南部方言群的德靖、左江兩個土語區和越南的岱-儂人群。
越南岱-儂人群:廣泛分佈於越南北部各省,以高平、諒山兩省最多,人口大約200多萬。岱-儂族與廣西的壯族南部方言人群幾乎沒有實質的差別,可以看作是壯族南部方言人群在越南北部的延伸。
土僚群:
雲南土僚: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馬關、麻栗坡等河谷地帶,自稱「布岱」,與儂、沙雜居,語言文化上有別於一般壯族的特徵。總人口大約10萬。
語言
壯語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約2000萬以上(包括布依語、岱-儂語)。壯語屬於台-加岱語系侗台語族(壯侗語族)台語支(壯傣語支),與泰國語、寮語、傣族語、撣族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國外有學者將壯語稱為「北泰」語。壯語北部方言和布依語均屬於台語支北部組,壯語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儂語都屬於台語支中部組。另外,泰語、老語、傣語、撣語等組成了台語支西南組。
壯語在壯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但壯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部分壯族人改以漢語為日常語文,不過城鎮壯族在壯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人仍然占壯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壯漢雙語人口。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字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麵額。
壯語按照語音特徵可以分為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兩大方言和土僚語。
北部方言
1. 邕北土語(武鳴、邕寧北部、橫縣、賓陽、平果)
2. 紅水河土語(都安、馬山、上林、忻城南部、來賓南部、武宜、象州、鹿寨、荔浦、陽朔、貴縣、賀州)
3. 柳江土語(柳江、來賓北部、宜州、柳城、忻城)
4. 桂北土語(河池、南丹、天峨、東蘭、巴馬、融水、羅城、環江、永福、融安、三江、龍勝)
5. 右江土語(田東、田陽、百色)
6. 桂邊土語(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鳳山、及雲南省的富寧和廣南自稱布約依[pu3?jui4]的那部分壯族的語言)
7. 邱北土語(雲南省邱北縣和硯山縣、師宗縣的自稱布依[bau3 i4]的那部分壯族的語言)
8. 連山土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懷集縣)
南部方言
1.邕南土語(邕寧南部、隆安、扶綏、上思、欽州)
2.左江土語(龍州、寧明、憑祥、崇左、大新和天等兩縣東部、越南北部如諒山等省)
3.德靖土語(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兩縣西部、越南北部如高平等省)
4.硯廣土語(雲南省硯山、廣南、麻栗坡、馬關、文山等縣內自稱布儂[pou3nong2]的壯族語言,以及越南北部靠近其的某些岱儂語)
土僚語
文麻土語(雲南省文山、麻栗坡、馬關和開遠等地自稱布岱[bu6dai1]的壯族語言)。該方言的語音特徵是聲母保留古台語全濁音,韻母完全失去了入聲。
文字
方塊壯文
一千多年前,壯族人民就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發音、語義,創造了方塊壯字(土俗字),民間使用的土俗字據《古壯字字典》(蘇永勤等編)統計大約為4800個,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郡皆然。」但由於各地的字形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筆劃過繁,書寫不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沒有為行政公文和正規教育所採用(當然這也和壯族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國家有關)。方塊壯文至今仍然在壯族地區的民間流行。
民間藝術家用它來記錄、編寫、整理出來的故事、傳說、山歌、戲劇如《布伯》、《劉三姐》、《百鳥衣》、《儂智高的故事》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財富。199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委員會組織專家完成了古壯字處理系統的軟體設計,並使用於壯族各類古壯字抄本的整理,相繼出版了《布洛陀經詩譯注》、《壯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歡岸》等壯族古籍,展現了古老而豐富的壯族傳統文化風貌。
拼音壯文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五十年代制定通過《壯文方案》並在壯族地區推廣使用,曾一度受到壯族人民的歡迎。50年代老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攙雜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創字母,80年代後壯文全部採取26個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壯文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壯語武鳴話為標準音。
服飾
壯族特色織物是壯錦。壯族傳統服飾尚青黑,男裝對襟,女裝右衽。婦女的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褲子黑色寬肥,戴花紋圖案的頭巾。壯族受漢族影響較大,年輕人多著漢裝,婦女日常戴的頭巾也常使用工業生產的印花毛巾,穿著自織土布的越來越少。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a/a8/Zhuangzu_women.jpg/180px-Zhuangzu_women.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正在烤火的的壯族婦女
民居
壯族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欄」形式,其樓房全系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壯家叫兩節柱),兩頭搭以偏廈,頂上蓋瓦或杉皮,有三間五間不等。樓上住人,底層關養牲畜、家禽,置農具,設春碓、磨坊等。
歷史人物
.....「一種文明所產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類型, 正好顯示出該文明的本質和個性, 也即顯示出該文明的靈魂 「。(1) 壯族在其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曾湧現出許多偉大或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人物。這些人物有:羅誠(戎成王),梁奉(鎮南王),潘長安(安南王),黃少卿, 阿儂(儂智高生母,「婭王」),儂智高(曾建「大歷國「,「南天國「)、冼夫人(周恩來譽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瓦氏夫人(抗倭英雄), 蕭朝貴(太平天國西王),韋昌輝(太平天國北王),石達開(太平天國,翼王),鄭獻甫(清代學者),陸榮廷(舊桂系首領),岑毓英(雲貴總督)、岑春煊(清末民初中國政治家)、盧燾(黔軍總司令兼貴州省長),韋拔群(中國現代農民運動領袖),韋國清(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甘苦(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黃現璠( 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覃應機
烏滸人
烏滸人,是廣西壯族先民之別稱。 《南方異物志》說: 滸,地名,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①即地從族或人 而得名。宋《輿地紀勝》卷一O三說:桂北「陽朔縣,有夷 人,名烏滸,在深山洞內,能織斑布。」有些文獻又載:桂 南橫縣有烏滸灘。可見,烏滸之名,不止見於一處。又烏滸 以異地而別稱,或由譯音不同而異名,故《新唐書》卷二 二二下,以烏滸為烏武。烏滸、烏武,乃是同一族稱無疑。(摘自黃現璠著《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一文。)
注①唐李賢注《後漢書·南蠻傳》引萬震《南方異物志》
參考資料
黃現璠著《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一輯1981年9月; 《嶺外壯族匯考》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
參見
壯語文字
中國少數民族列表
外部連結
壯族線上
僚人家園論壇
布依線上
壯族服飾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