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夏朝:
夏朝並未證實存在,其語言亦無人知道,要視乎夏朝由什麼民族組成。
如果是漢族和藏族祖先,就可能是原始漢藏語言(漢語、藏語、緬語的原型)。
如果是今天北方草原民族祖先,就可能是原始亞爾泰語(蒙古、土耳其、女真、朝鮮語的原型)。
如果是印歐語系民族如大月支,即"大月支=Guti/Massagetae"假說,則可能是吐火羅語。
如果是學者 S Starostin、浦立本建構過的「高加索 - 漢 - 葉尼塞」語系,夏為匈奴祖先,一如史記所載,則夏人說葉尼塞語。
有一說認為,「華夏」古音非常接近「胡虜」,而「胡虜」是源於藏語,用於稱呼外人,所以華夏對漢藏民族而言是異族。
所有以上的假設如果成立,都必在商朝以前。
商朝:
商是東夷,東夷語可能是原始的侗台語系(泰台語系)、南島語系語言,即今天泰語、台灣眾少數民族語、菲律賓、印尼、馬來亞、南太平洋諸島的語言的祖先。
周朝,春秋戰國:
漢語已經由原始漢藏語分離出來,是為周民族的語言,還有其他封國說亞爾泰語、苗瑤語等等。戰國末,燕國遺民進入朝鮮,是為箕子朝鮮,為朝鮮語帶來漢語成份。
至於戰國時的兩個國家:中山國和義渠,則被認為是說印歐語的(吐火羅或伊朗語),和大月支有親緣,人種是白人。
春秋五霸之中的吳、越,絕大部份語言學者認為,越人是說泰台語的,而吳人則說苗瑤語。學者鄭張尚方就成功用泰語破譯戰國流傳下來的「越人歌」。
此時,漢語沒有聲調,今天的漢語聲調由當時的複輔音(例如sl, tr, st, dz之類)演變出來。最近1000年,藏語亦出現此現象。
漢 - 三國:
古漢語是中原的官話,是為雅言。其他地方即是漢語和其他非漢語開始混合。福建一帶仍是泰台語的天下,兩廣則是百越(泰台、南島語系)和越南語(南亞語系)為主。後來五胡亂華,晉室南渡,中原漢語來到南方。
在這期間,甘肅 - 新疆一帶,當時是印歐語系的地盤,很多新疆的綠洲城市是月支、塞種民族,語言分別屬吐火羅語族、伊朗語族。而匈奴的語言至今未明,可能是亞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直接後裔是土耳其語、維吾爾語)+ 伊朗語為主,或者如浦立本的構擬,說葉尼塞語,例如羯人首領石勒,其姓是意譯,音大約為cank,按葉尼塞語是「石」之意,出身「石國」即「康居」,又和cank 對音。
順便說,匈奴「單于」正確發音是「dan-han」不是「sim-yu」,查證一下突厥語的借詞即知。
南北朝:
北朝。那時的統治階層,主要是亞爾泰諸族,其語言和漢語混合,例如,「哥」字開始出現,那是突厥語來的。鮮卑是蒙古語族,柔然、高車是突厥語族。
南朝。古漢語繼續向南滲透,整個華南已沒有純粹的越南語、南島語了。
唐 - 宋:
和亞爾泰語混合過的漢語,成為中原的語言。佛教傳入,於是又受到印歐語系的影響(梵語是印歐語系)。
遼國是蒙古語的,而金國則是女真語的。西夏則是羌語(一古老的漢藏語)+ 漢語。
元:
大量漢人南渡,帶來了客家語。華南漢語都在此次大移民中受影響,唯粵、閩語保留了較多古音。
中原語進一步受蒙古語影響,一度由 svo (subject - verb - object) 變成了 svov。
明、清:
北方官話開始形成。明成祖由南京遷都北京,把南方的口音帶回去,所以,北京話和北方官話是有點不同的。
在整個中國歷史中,苗瑤語民族(例如雲南那些,還有湖南的很多少數民族,以及閩粵交界的畬族),始終保留自己的語言。其他在中國版圖上的非漢語,則幾乎都被漢語同化了。
民國:
廣東話 - 北京話,哪個是標準國語的投票之中,前者以一票之差輸了。中共上台,大力推廣北京話,很多小語言已經瀕於消失了。